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030631886
定价: 160.00
分类: 工程技术
10人买过
  •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重点对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和絮凝科学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合成聚丙烯酰胺所需基本原料、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传统热引发方式、新型紫外光引发方式(紫外光引发CPAM、APAM、PAM、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模板聚合、疏水聚合)、其他引发方式(微波辅助引发PDA和超声波引发PDA)、絮凝剂表征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热重-差热)、聚合机理、絮凝剂表征方法、絮凝机理、应用现状、典型制备生产工艺等。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可供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以及絮凝剂生产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絮凝剂使用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1.1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分类
    1.1.2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引发方式
    1.1.3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制备
    1.2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2.1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引发及制备
    1.2.2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研究现状
    1.3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4 两性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本原料
    2.1 丙烯酰胺
    2.1.1 丙烯酰胺概况
    2.1.2 丙烯酰胺制备
    2.1.3 丙烯酰胺的毒性
    2.1.4 丙烯酰胺接触人体的媒介
    2.1.5 丙烯酰胺的应用
    2.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2.2.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概况
    2.2.2 主要制备工艺及原料
    2.2.3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主要聚合物
    2.2.4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与共聚物应用
    2.3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2.3.1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概况
    2.3.2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单体主要制备工艺及原料
    2.3.3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应用
    2.3.4 主要聚合物及其制备
    2.4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2.4.1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概况
    2.4.2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主要制备工艺及原料
    2.4.3 主要聚合物及其制备
    2.5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2.5.1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概况
    2.5.2 AMPS的制备
    2.5.3 AMPS的应用
    2.6 丙烯酸
    2.6.1 丙烯酸概况
    2.6.2 丙烯酸的制备
    2.6.3 丙烯酸的应用
    2.7 天然高分子单体壳聚糖
    2.7.1 壳聚糖的概况
    2.7.2 壳聚糖制备工艺
    2.7.3 壳聚糖的应用
    2.8 淀粉
    2.8.1 淀粉的结构与基本性质
    2.8.2 淀粉的提取方式
    2.8.3 淀粉的性能
    2.8.4 变性淀粉
    2.8.5 原淀粉的应用
    2.8.6 变性淀粉的应用
    2.9 纤维素
    2.9.1 纤维素的结构
    2.9.2 纤维素的提取分离
    2.9.3 纤维素的性质
    2.9.4 纤维素的应用
    2.10 常见引发剂
    2.10.1 偶氮二异丁腈
    2.10.2 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
    2.10.3 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
    2.10.4 过硫酸铵
    2.10.5 过硫酸钾
    参考文献

    第3章 传统热引发方式和聚合方式
    3.1 热引发聚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水溶液聚合
    3.1.1 PAD合成方法
    3.1.2 有机偶氮引发剂质量分数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3 氧化还原引发剂总质量分数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4 氧化还原引发剂的物质的量比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5 阳离子度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6 反应体系pH值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7 反应温度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8 反应时间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9 残留AM单体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2 热引发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的水溶液聚合
    3.2.1 APAM合成方法
    3.2.2 聚合反应时间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3 阴离子度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4 络合剂EDTA投加浓度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5 增溶剂尿素的投加浓度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6 氧化还原剂的投加浓度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7 APAM中残留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3.3 热引发PDA的乳液聚合
    3.3.1 PDA合成方法
    3.3.2 引发体系的选择
    3.3.3 引发剂含量的确定
    3.3.4 引发剂NaHSO3与K2S2O8质量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5 单体DMDAAC与AM质量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6 油水体积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7 pH值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8 EDTA用量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9 反应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10 通氮气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4 热引发PAD的乳液聚合
    3.4.1PAD合成方法
    3.4.2 油水体积比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3 乳化剂用量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4 乳化剂配比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5 单体用量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6 单体配比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7 引发剂用量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8 引发剂种类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9 聚合温度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10 其他因素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新型紫外光引发聚合
    4.1 紫外光引发聚合简介
    4.1.1 紫外光引发聚合
    4.1.2 紫外光引发聚合方式分类
    4.1.3 紫外光引发聚合动力学
    4.2 紫外光引发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4.2.1 紫外光引发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具体步骤
    4.2.2 紫外光辐射强度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3 有机偶氮引发剂用量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4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5 阳离子度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6 链调节剂用量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7 反应时间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8 反应体系pH值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9 无机复合引发剂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10 无机复合引发剂用量对CPAM聚合反应温度的影响
    4.3 紫外光引发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4.3.1 紫外光引发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具体步骤
    4.3.2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3 单体质量比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4 引发剂浓度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5 反应体系pH值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6 增溶剂尿素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7 络合剂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8 光照时间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4 紫外光引发聚丙烯酰胺
    4.4.1 紫外光引发聚丙烯酰胺的具体步骤
    4.4.2 光引发剂的用量对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4.3 聚合体系AM单体总质量分数对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4.4 AM光聚合体系温度对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5 紫外光引发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
    4.5.1 紫外光引发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的具体步骤
    4.5.2 单体质量分数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3 阳离子度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4 壳聚糖质量分数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5 单体质量比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6 引发剂用量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7 CS与三聚磷酸钠的质量比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8 超声时间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9 光照时间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10 搅拌时间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11 乙酸质量分数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6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
    4.6.1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的具体步骤
    4.6.2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3 DAC质量分数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4 引发剂质量分数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5 反应体系pH值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6 尿素质量分数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7 紫外光照射时间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7 紫外光引发疏水聚合
    4.7.1 紫外光引发疏水聚合的具体步骤
    4.7.2 引发剂用量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3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4 增溶剂尿素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5 EDTA质量分数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6 反应体系pH值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7 紫外光照射时间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8 单体物质的量比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聚丙烯酰胺的其他引发方式
    5.1 微波辅助引发制备PDA
    5.1.1 PDA合成方法
    5.1.2 引发剂的选择
    5.1.3 微波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4 单体质量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5 无机引发剂过硫酸铵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6 EDTA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7 链转移剂苯甲酸钠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8 增溶剂尿素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9 水浴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10 水浴温度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11 pH值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 超声波辅助引发制备PDA
    5.2.1 PDA合成方法
    5.2.2 超声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3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4 单体质量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5 反应温度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6 引发剂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7 苯甲酸钠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8 EDTA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9 pH值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10 增溶剂尿素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11 PDA优化正交试验及其结果研究
    5.3 辐射聚合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聚合机理
    6.1 自由基聚合理论
    6.1.1 链引发
    6.1.2 链增长
    6.1.3 链终止
    6.1.4 链转移
    6.2 合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反应机理
    6.2.1 光引发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反应机理
    6.2.2 胶束聚合反应机理
    6.2.3 模板聚合反应机理
    参考文献

    第7章 絮凝剂表征方法
    7.1 紫外光谱
    7.2 红外光谱
    7.2.1 AM、DAC、BA、PADB的红外光谱表征
    7.2.2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红外光谱表征
    7.2.3 PAA与PAD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2.4 阴离子型P(AM-AA-AMPS)的红外光谱分析
    7.2.5 高纯度、高分子量阳离子型PAD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2.6 PDA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2.7 壳聚糖改性产物(CAM)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2.8 P(CS-AD)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3 扫描电镜
    7.3.1 PADB的电镜分析
    7.3.2 PAA与PAD的电镜分析
    7.3.3 阴离子型P(AM-AA-AMPS)的电镜分析
    7.3.4 PDA的电镜分析
    7.3.5 壳聚糖改性产物CAM的电镜分析
    7.3.6 P(CS-AD)的电镜分析
    7.4 核磁共振波谱法
    7.4.1 PADB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7.4.2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碳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7.4.3 PAA与PAD的氢核磁共振分析
    7.4.4 超声波辅助合成PDA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7.4.5 阴离子型P(AM-AA-AMPS)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7.5 热分析
    7.5.1 PADB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2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3 PAA与PAD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4 阴离子型P(AM-AA-AMPS)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5 高纯度、高分子量阳离子型PAD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6 PDA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7 壳聚糖谷胱甘肽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8 P(CS-AD)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絮凝机理
    8.1 胶体稳定性
    8.1.1 胶体带电原因
    8.1.2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8.1.3 胶体颗粒的聚集稳定性――DLVO理论
    8.2 合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机理
    8.2.1 合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与颗粒间的吸附作用
    8.2.2 架桥作用
    8.2.3 电中和作用
    8.2.4 静电补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应用现状
    9.1 市政污泥絮凝脱水
    9.1.1 市政污泥性质
    9.1.2 絮凝剂浓度对污泥含固率的影响
    9.1.3 pH值对污泥滤饼含固率的影响
    9.1.4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污泥比阻的影响
    9.1.5 污泥沉降性能的对比研究
    9.1.6 絮凝后污泥粒径的对比研究
    9.2 自来水厂污泥脱水
    9.2.1 自来水厂污泥性质
    9.2.2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9.2.3 pH值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9.2.4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污泥比阻的影响
    9.2.5 污泥絮体分形维数与体积平均粒径
    9.3 印染污泥脱水
    9.3.1 印染污泥性质
    9.3.2 投加浓度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9.3.3 pH值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9.3.4 PADB的特性黏度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9.3.5 反应器材质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9.4 PAD用于含藻污水除藻处理
    9.4.1 试验水样
    9.4.2 试验方法
    9.4.3 PAD阳离子度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9.4.4 PAD投加浓度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9.5 市政污水
    9.5.1 水样性质
    9.5.2 投加浓度对浊度去除的影响
    9.5.3 投加量对COD去除的影响
    9.5.4 pH值对剩余浊度及COD去除的影响
    9.6 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9.6.1 水样性质
    9.6.2 试验方法
    9.6.3 PAA投加浓度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4 PAA特性黏度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5 AODBAC投料摩尔分数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6 不同类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除油效果的比较
    9.6.7PAA与不同剂量PAC复配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8 不同剂量PAA与PAC复配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9 PAC与不同类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配除油效果的比较
    9.7 在水中DMP去除的应用
    9.7.1 分析方法
    9.7.2 投加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3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4 搅拌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5 沉降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6 特性黏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7 PDA投加浓度与Zeta电位的关系
    9.7.8 PDA投加浓度与TOC的关系
    9.8 APAM对水中DOP、DEP去除的应用
    9.8.1 试验方法
    9.8.2 DOP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9.8.3 絮凝剂特性黏度及其投加浓度对DOP去除率的影响
    9.8.4 模拟水样的pH值对去除率的影响
    9.8.5 搅拌速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9.8.6 搅拌时间对DOP去除率的影响
    9.8.7 沉降时间对DOP去除率的影响
    9.8.8 不同絮凝剂的对比
    9.8.9 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去除对比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典型制备生产工艺
    10.1 均相水溶液聚合法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10.1.1 水溶液聚合胶体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流程
    10.1.2 水溶液聚合胶体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应用现状
    10.2 水溶液聚合粉状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10.2.1 低浓度聚合粉状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10.2.2 中(高)浓度聚合粉状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10.3 水溶液共聚合工艺
    10.3.1 丙烯酰胺与阴离子单体共聚合
    10.3.2 丙烯酰胺与阳离子单体共聚合
    10.3.3 丙烯酰胺水溶液共聚合制备交联聚合物
    10.4 由聚合物水溶液制备聚丙烯酰胺衍生物
    10.4.1 聚丙烯酰胺水解的阴离子型聚合物
    10.4.2 磺甲基聚丙烯酰胺阴离子型聚合物产品
    10.4.3 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型聚合物产品
    10.5 分散相聚合法
    10.5.1 反相乳液聚合
    10.5.2 反相微乳液聚合
    10.5.3 悬浮聚合
    10.5.4 沉淀聚合
    参考文献

    第11章 聚丙烯酰胺性质分析检测方法
    11.1 聚丙烯酰胺固含量的测定
    11.1.1 仪器、设备
    11.1.2 分析步骤
    11.1.3 结果计算
    11.1.4 允许差
    11.2 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测定
    11.2.1 氯化钠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11.2.2 试液的制备
    11.2.3 结果计算
    11.3 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度的测定
    11.3.1 试剂和材料
    11.3.2 测定步骤
    11.3.3 结果计算
    11.4 聚丙烯酰胺转化率的测定
    11.5 聚丙烯酰胺溶解时间的测定
    11.6 聚丙烯酰胺中残留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11.6.1 紫外分光光度法
    11.6.2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PDA)中残留丙烯酰胺含量
    11.6.3 溴化法
    11.6.4 丙烯酰胺单体含量的测定
    11.6.5 气相色谱法
    11.6.6 色谱-质谱联用法
    11.7 聚丙烯酰胺中含盐量的确定
    11.7.1 试验原理
    11.7.2 试验步骤
    11.8 聚丙烯酰胺中水不溶物的测定
    11.8.1 仪器和设备
    11.8.2 测定步骤
    11.8.3 结果计算
    11.9 聚丙烯酰胺中筛余物的测定
    11.9.1 仪器和设备
    11.9.2 测定步骤
    11.9.3 结果计算
    11.10 聚丙烯酰胺中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11.10.1 试剂和材料
    11.10.2 试液的制备
    11.10.3 测定步骤
    11.11 聚丙烯酰胺竞聚率及序列分布长度的计算方法
    11.11.1 竞聚率的计算方法
    11.11.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曲线(F-f)的绘制
    11.11.3 共聚物的序列长度分布
    11.12 混凝沉淀试验
    11.12.1 试剂和材料
    11.12.2 仪器和设备
    11.12.3 试验程序设置
    11.12.4 试验步骤
    11.13 混凝脱色性能的试验
    11.13.1 试剂和材料
    11.13.2 仪器和设备
    11.13.3 试验步骤
    11.13.4 结果计算
    11.14 混凝去除有机物性能的测定
    11.14.1 试剂和材料
    11.14.2 仪器和设备
    11.14.3 测定步骤
    11.14.4 结果计算
    参考文献

    第12章 展望
    12.1 研究进展
    12.1.1 引发方式
    12.1.2 絮凝机理
    12.1.3 应用现状
    12.2 未来发展
    12.2.1 发展趋势
    12.2.2 问题及有待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重点对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和絮凝科学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合成聚丙烯酰胺所需基本原料、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传统热引发方式、新型紫外光引发方式(紫外光引发CPAM、APAM、PAM、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模板聚合、疏水聚合)、其他引发方式(微波辅助引发PDA和超声波引发PDA)、絮凝剂表征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热重-差热)、聚合机理、絮凝剂表征方法、絮凝机理、应用现状、典型制备生产工艺等。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可供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以及絮凝剂生产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絮凝剂使用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1.1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分类
    1.1.2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引发方式
    1.1.3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制备
    1.2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2.1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引发及制备
    1.2.2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研究现状
    1.3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4 两性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本原料
    2.1 丙烯酰胺
    2.1.1 丙烯酰胺概况
    2.1.2 丙烯酰胺制备
    2.1.3 丙烯酰胺的毒性
    2.1.4 丙烯酰胺接触人体的媒介
    2.1.5 丙烯酰胺的应用
    2.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2.2.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概况
    2.2.2 主要制备工艺及原料
    2.2.3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主要聚合物
    2.2.4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与共聚物应用
    2.3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2.3.1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概况
    2.3.2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单体主要制备工艺及原料
    2.3.3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应用
    2.3.4 主要聚合物及其制备
    2.4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2.4.1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概况
    2.4.2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主要制备工艺及原料
    2.4.3 主要聚合物及其制备
    2.5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2.5.1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概况
    2.5.2 AMPS的制备
    2.5.3 AMPS的应用
    2.6 丙烯酸
    2.6.1 丙烯酸概况
    2.6.2 丙烯酸的制备
    2.6.3 丙烯酸的应用
    2.7 天然高分子单体壳聚糖
    2.7.1 壳聚糖的概况
    2.7.2 壳聚糖制备工艺
    2.7.3 壳聚糖的应用
    2.8 淀粉
    2.8.1 淀粉的结构与基本性质
    2.8.2 淀粉的提取方式
    2.8.3 淀粉的性能
    2.8.4 变性淀粉
    2.8.5 原淀粉的应用
    2.8.6 变性淀粉的应用
    2.9 纤维素
    2.9.1 纤维素的结构
    2.9.2 纤维素的提取分离
    2.9.3 纤维素的性质
    2.9.4 纤维素的应用
    2.10 常见引发剂
    2.10.1 偶氮二异丁腈
    2.10.2 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
    2.10.3 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
    2.10.4 过硫酸铵
    2.10.5 过硫酸钾
    参考文献

    第3章 传统热引发方式和聚合方式
    3.1 热引发聚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水溶液聚合
    3.1.1 PAD合成方法
    3.1.2 有机偶氮引发剂质量分数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3 氧化还原引发剂总质量分数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4 氧化还原引发剂的物质的量比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5 阳离子度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6 反应体系pH值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7 反应温度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8 反应时间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1.9 残留AM单体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2 热引发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的水溶液聚合
    3.2.1 APAM合成方法
    3.2.2 聚合反应时间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3 阴离子度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4 络合剂EDTA投加浓度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5 增溶剂尿素的投加浓度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6 氧化还原剂的投加浓度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
    3.2.7 APAM中残留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3.3 热引发PDA的乳液聚合
    3.3.1 PDA合成方法
    3.3.2 引发体系的选择
    3.3.3 引发剂含量的确定
    3.3.4 引发剂NaHSO3与K2S2O8质量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5 单体DMDAAC与AM质量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6 油水体积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7 pH值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8 EDTA用量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9 反应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3.10 通氮气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3.4 热引发PAD的乳液聚合
    3.4.1PAD合成方法
    3.4.2 油水体积比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3 乳化剂用量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4 乳化剂配比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5 单体用量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6 单体配比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7 引发剂用量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8 引发剂种类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9 聚合温度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3.4.10 其他因素对PAD聚合反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新型紫外光引发聚合
    4.1 紫外光引发聚合简介
    4.1.1 紫外光引发聚合
    4.1.2 紫外光引发聚合方式分类
    4.1.3 紫外光引发聚合动力学
    4.2 紫外光引发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4.2.1 紫外光引发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具体步骤
    4.2.2 紫外光辐射强度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3 有机偶氮引发剂用量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4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5 阳离子度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6 链调节剂用量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7 反应时间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8 反应体系pH值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9 无机复合引发剂对C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2.10 无机复合引发剂用量对CPAM聚合反应温度的影响
    4.3 紫外光引发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4.3.1 紫外光引发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具体步骤
    4.3.2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3 单体质量比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4 引发剂浓度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5 反应体系pH值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6 增溶剂尿素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7 络合剂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3.8 光照时间对A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4 紫外光引发聚丙烯酰胺
    4.4.1 紫外光引发聚丙烯酰胺的具体步骤
    4.4.2 光引发剂的用量对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4.3 聚合体系AM单体总质量分数对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4.4 AM光聚合体系温度对PAM聚合反应的影响
    4.5 紫外光引发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
    4.5.1 紫外光引发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的具体步骤
    4.5.2 单体质量分数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3 阳离子度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4 壳聚糖质量分数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5 单体质量比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6 引发剂用量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7 CS与三聚磷酸钠的质量比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8 超声时间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9 光照时间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10 搅拌时间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5.11 乙酸质量分数对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剂聚合反应的影响
    4.6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
    4.6.1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的具体步骤
    4.6.2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3 DAC质量分数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4 引发剂质量分数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5 反应体系pH值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6 尿素质量分数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6.7 紫外光照射时间对模板聚合物聚合反应的影响
    4.7 紫外光引发疏水聚合
    4.7.1 紫外光引发疏水聚合的具体步骤
    4.7.2 引发剂用量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3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4 增溶剂尿素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5 EDTA质量分数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6 反应体系pH值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7 紫外光照射时间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4.7.8 单体物质的量比对疏水聚合反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聚丙烯酰胺的其他引发方式
    5.1 微波辅助引发制备PDA
    5.1.1 PDA合成方法
    5.1.2 引发剂的选择
    5.1.3 微波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4 单体质量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5 无机引发剂过硫酸铵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6 EDTA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7 链转移剂苯甲酸钠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8 增溶剂尿素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9 水浴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10 水浴温度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1.11 pH值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 超声波辅助引发制备PDA
    5.2.1 PDA合成方法
    5.2.2 超声时间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3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4 单体质量比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5 反应温度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6 引发剂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7 苯甲酸钠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8 EDTA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9 pH值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10 增溶剂尿素的质量分数对PDA聚合反应的影响
    5.2.11 PDA优化正交试验及其结果研究
    5.3 辐射聚合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聚合机理
    6.1 自由基聚合理论
    6.1.1 链引发
    6.1.2 链增长
    6.1.3 链终止
    6.1.4 链转移
    6.2 合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反应机理
    6.2.1 光引发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反应机理
    6.2.2 胶束聚合反应机理
    6.2.3 模板聚合反应机理
    参考文献

    第7章 絮凝剂表征方法
    7.1 紫外光谱
    7.2 红外光谱
    7.2.1 AM、DAC、BA、PADB的红外光谱表征
    7.2.2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红外光谱表征
    7.2.3 PAA与PAD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2.4 阴离子型P(AM-AA-AMPS)的红外光谱分析
    7.2.5 高纯度、高分子量阳离子型PAD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2.6 PDA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2.7 壳聚糖改性产物(CAM)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2.8 P(CS-AD)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7.3 扫描电镜
    7.3.1 PADB的电镜分析
    7.3.2 PAA与PAD的电镜分析
    7.3.3 阴离子型P(AM-AA-AMPS)的电镜分析
    7.3.4 PDA的电镜分析
    7.3.5 壳聚糖改性产物CAM的电镜分析
    7.3.6 P(CS-AD)的电镜分析
    7.4 核磁共振波谱法
    7.4.1 PADB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7.4.2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碳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7.4.3 PAA与PAD的氢核磁共振分析
    7.4.4 超声波辅助合成PDA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7.4.5 阴离子型P(AM-AA-AMPS)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7.5 热分析
    7.5.1 PADB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2 紫外光引发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3 PAA与PAD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4 阴离子型P(AM-AA-AMPS)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5 高纯度、高分子量阳离子型PAD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6 PDA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7 壳聚糖谷胱甘肽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7.5.8 P(CS-AD)的热重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联用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絮凝机理
    8.1 胶体稳定性
    8.1.1 胶体带电原因
    8.1.2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8.1.3 胶体颗粒的聚集稳定性――DLVO理论
    8.2 合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机理
    8.2.1 合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与颗粒间的吸附作用
    8.2.2 架桥作用
    8.2.3 电中和作用
    8.2.4 静电补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应用现状
    9.1 市政污泥絮凝脱水
    9.1.1 市政污泥性质
    9.1.2 絮凝剂浓度对污泥含固率的影响
    9.1.3 pH值对污泥滤饼含固率的影响
    9.1.4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污泥比阻的影响
    9.1.5 污泥沉降性能的对比研究
    9.1.6 絮凝后污泥粒径的对比研究
    9.2 自来水厂污泥脱水
    9.2.1 自来水厂污泥性质
    9.2.2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9.2.3 pH值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9.2.4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污泥比阻的影响
    9.2.5 污泥絮体分形维数与体积平均粒径
    9.3 印染污泥脱水
    9.3.1 印染污泥性质
    9.3.2 投加浓度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9.3.3 pH值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9.3.4 PADB的特性黏度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9.3.5 反应器材质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9.4 PAD用于含藻污水除藻处理
    9.4.1 试验水样
    9.4.2 试验方法
    9.4.3 PAD阳离子度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9.4.4 PAD投加浓度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9.5 市政污水
    9.5.1 水样性质
    9.5.2 投加浓度对浊度去除的影响
    9.5.3 投加量对COD去除的影响
    9.5.4 pH值对剩余浊度及COD去除的影响
    9.6 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9.6.1 水样性质
    9.6.2 试验方法
    9.6.3 PAA投加浓度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4 PAA特性黏度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5 AODBAC投料摩尔分数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6 不同类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除油效果的比较
    9.6.7PAA与不同剂量PAC复配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8 不同剂量PAA与PAC复配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9.6.9 PAC与不同类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配除油效果的比较
    9.7 在水中DMP去除的应用
    9.7.1 分析方法
    9.7.2 投加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3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4 搅拌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5 沉降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6 特性黏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9.7.7 PDA投加浓度与Zeta电位的关系
    9.7.8 PDA投加浓度与TOC的关系
    9.8 APAM对水中DOP、DEP去除的应用
    9.8.1 试验方法
    9.8.2 DOP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9.8.3 絮凝剂特性黏度及其投加浓度对DOP去除率的影响
    9.8.4 模拟水样的pH值对去除率的影响
    9.8.5 搅拌速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9.8.6 搅拌时间对DOP去除率的影响
    9.8.7 沉降时间对DOP去除率的影响
    9.8.8 不同絮凝剂的对比
    9.8.9 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去除对比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典型制备生产工艺
    10.1 均相水溶液聚合法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10.1.1 水溶液聚合胶体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流程
    10.1.2 水溶液聚合胶体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应用现状
    10.2 水溶液聚合粉状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10.2.1 低浓度聚合粉状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10.2.2 中(高)浓度聚合粉状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
    10.3 水溶液共聚合工艺
    10.3.1 丙烯酰胺与阴离子单体共聚合
    10.3.2 丙烯酰胺与阳离子单体共聚合
    10.3.3 丙烯酰胺水溶液共聚合制备交联聚合物
    10.4 由聚合物水溶液制备聚丙烯酰胺衍生物
    10.4.1 聚丙烯酰胺水解的阴离子型聚合物
    10.4.2 磺甲基聚丙烯酰胺阴离子型聚合物产品
    10.4.3 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型聚合物产品
    10.5 分散相聚合法
    10.5.1 反相乳液聚合
    10.5.2 反相微乳液聚合
    10.5.3 悬浮聚合
    10.5.4 沉淀聚合
    参考文献

    第11章 聚丙烯酰胺性质分析检测方法
    11.1 聚丙烯酰胺固含量的测定
    11.1.1 仪器、设备
    11.1.2 分析步骤
    11.1.3 结果计算
    11.1.4 允许差
    11.2 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测定
    11.2.1 氯化钠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11.2.2 试液的制备
    11.2.3 结果计算
    11.3 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度的测定
    11.3.1 试剂和材料
    11.3.2 测定步骤
    11.3.3 结果计算
    11.4 聚丙烯酰胺转化率的测定
    11.5 聚丙烯酰胺溶解时间的测定
    11.6 聚丙烯酰胺中残留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11.6.1 紫外分光光度法
    11.6.2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PDA)中残留丙烯酰胺含量
    11.6.3 溴化法
    11.6.4 丙烯酰胺单体含量的测定
    11.6.5 气相色谱法
    11.6.6 色谱-质谱联用法
    11.7 聚丙烯酰胺中含盐量的确定
    11.7.1 试验原理
    11.7.2 试验步骤
    11.8 聚丙烯酰胺中水不溶物的测定
    11.8.1 仪器和设备
    11.8.2 测定步骤
    11.8.3 结果计算
    11.9 聚丙烯酰胺中筛余物的测定
    11.9.1 仪器和设备
    11.9.2 测定步骤
    11.9.3 结果计算
    11.10 聚丙烯酰胺中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11.10.1 试剂和材料
    11.10.2 试液的制备
    11.10.3 测定步骤
    11.11 聚丙烯酰胺竞聚率及序列分布长度的计算方法
    11.11.1 竞聚率的计算方法
    11.11.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曲线(F-f)的绘制
    11.11.3 共聚物的序列长度分布
    11.12 混凝沉淀试验
    11.12.1 试剂和材料
    11.12.2 仪器和设备
    11.12.3 试验程序设置
    11.12.4 试验步骤
    11.13 混凝脱色性能的试验
    11.13.1 试剂和材料
    11.13.2 仪器和设备
    11.13.3 试验步骤
    11.13.4 结果计算
    11.14 混凝去除有机物性能的测定
    11.14.1 试剂和材料
    11.14.2 仪器和设备
    11.14.3 测定步骤
    11.14.4 结果计算
    参考文献

    第12章 展望
    12.1 研究进展
    12.1.1 引发方式
    12.1.2 絮凝机理
    12.1.3 应用现状
    12.2 未来发展
    12.2.1 发展趋势
    12.2.2 问题及有待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成型技术问答
周殿明、张丽珍 编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纤维和织物混凝土的发展及力学性能研究
张鲜维、柴军瑞、覃源、李守义 著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徐樑华、曹维宇、胡良全 著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生产技术及产品
中国石化员工培训教材、审指导委员会组织 编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改性及其应用
杨明山 编著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基竹塑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陈礼辉 著;周吓星;赵鹤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树脂的加工与应用(第二版)
何叶尔·李力 主编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学(牛太同)
牛太同 主编;张学文 副主编;刘云海;朱海波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手册(原著第2版)
内罗·帕斯奎尼(Nello Pasquini) 著;胡友良 译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生产技术与应用
黄福堂 著;李正光 编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技术
蔡小平 著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聚丙烯改性及配方
杨明山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絮凝科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
生物絮凝剂与絮凝技术
郑怀礼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