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06
版次: 1
ISBN: 9787313129888
定价: 35.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38页
字数: 12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72人买过
  •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周髀算经新论·译注》包括如下内容:对《周髀算经》的长篇新论、《周髀算经》全文白话译文、《周髀算经》全文的原文及详细注释、八个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及综合索引。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全面的《周髀算经》第一手史料。
      新论基于作者对《周髀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论述了《周髀算经》的版本、作者与成书年代;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一一盖天说,给出了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形状与结构;进而探讨了盖天说与古代印度宇宙理论的特殊关系;还论述了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优劣及相互关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的其他天文学内容;讨论了《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及有关背景;《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周髀算经新论·译注》还特别研讨了《周髀算经》中所体现的在古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公理化尝试及其意义。白话译文融会了汉代赵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各家注释的精华。原文注释则进一步讨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细节及有争议的问题。   江晓原,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70余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40余篇。此外还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杂志上撰写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新版前言
    《周髀算经》新论
    1.全书结构、成书年代及版本源流
    A.全书结构
    B.成书年代
    C.版本源流及校勘注释
    2.《周髀》宇宙模式及今人的重大误解
    A.认为《周髀》“自相矛盾”
    B.“日影千里差一寸”及其意义
    C.“北极璇玑”究竟是什么
    D.《周髀》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形状
    3.《周髀》中若干天文学问题
    A.周髀晷影
    B.《周髀》对日高、日径的测算
    C.《周髀》的恒星天球坐标
    D.七衡六间图
    E.二十八宿与黄道
    F.两分两至点与北极的距离
    G.日照十六万七千里
    H.《周髀》的宇宙边界
    4.《周髀》中的勾股定理问题
    A.特例还是普适情形
    B.勾股定理可否称为“商高定理”
    5.《周髀》中有无外来影响
    A.盖天宇宙与古印度宇宙惊人相似
    B.寒暑五带知识的来源
    C.坐标体系问题
    6.如何评价《周髀》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A.古代中国真正的数理天文学
    B.公理化方法在中国的唯一实践
    C.关于“浑盖合一”论
    D.关于“西学中源”论
    E.关于“浑盖优劣”论

    《周髀算经》译文
    卷上
    卷下
    《周髀算经》原文与注释
    卷上
    卷下

    附录
    I.宋鲍、擀之《周髀算经》跋
    II.四库全书总目《周髀算经》提要
    III.赵爽《周髀算经》注中的勾股论
    IV.钱宝琮对赵爽勾股论的解说
    V.欧几里得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VI.古罗马工程师对勾股定理的记述
    VII.唐李淳风所论周髀晷影之长
    VIII.明徐光启评论《周髀算经》
    参考文献
    综合索引
    后记
  • 内容简介: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周髀算经新论·译注》包括如下内容:对《周髀算经》的长篇新论、《周髀算经》全文白话译文、《周髀算经》全文的原文及详细注释、八个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及综合索引。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全面的《周髀算经》第一手史料。
      新论基于作者对《周髀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论述了《周髀算经》的版本、作者与成书年代;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一一盖天说,给出了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形状与结构;进而探讨了盖天说与古代印度宇宙理论的特殊关系;还论述了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优劣及相互关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的其他天文学内容;讨论了《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及有关背景;《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周髀算经新论·译注》还特别研讨了《周髀算经》中所体现的在古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公理化尝试及其意义。白话译文融会了汉代赵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各家注释的精华。原文注释则进一步讨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细节及有争议的问题。
  •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70余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40余篇。此外还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杂志上撰写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 目录:
    新版前言
    《周髀算经》新论
    1.全书结构、成书年代及版本源流
    A.全书结构
    B.成书年代
    C.版本源流及校勘注释
    2.《周髀》宇宙模式及今人的重大误解
    A.认为《周髀》“自相矛盾”
    B.“日影千里差一寸”及其意义
    C.“北极璇玑”究竟是什么
    D.《周髀》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形状
    3.《周髀》中若干天文学问题
    A.周髀晷影
    B.《周髀》对日高、日径的测算
    C.《周髀》的恒星天球坐标
    D.七衡六间图
    E.二十八宿与黄道
    F.两分两至点与北极的距离
    G.日照十六万七千里
    H.《周髀》的宇宙边界
    4.《周髀》中的勾股定理问题
    A.特例还是普适情形
    B.勾股定理可否称为“商高定理”
    5.《周髀》中有无外来影响
    A.盖天宇宙与古印度宇宙惊人相似
    B.寒暑五带知识的来源
    C.坐标体系问题
    6.如何评价《周髀》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A.古代中国真正的数理天文学
    B.公理化方法在中国的唯一实践
    C.关于“浑盖合一”论
    D.关于“西学中源”论
    E.关于“浑盖优劣”论

    《周髀算经》译文
    卷上
    卷下
    《周髀算经》原文与注释
    卷上
    卷下

    附录
    I.宋鲍、擀之《周髀算经》跋
    II.四库全书总目《周髀算经》提要
    III.赵爽《周髀算经》注中的勾股论
    IV.钱宝琮对赵爽勾股论的解说
    V.欧几里得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VI.古罗马工程师对勾股定理的记述
    VII.唐李淳风所论周髀晷影之长
    VIII.明徐光启评论《周髀算经》
    参考文献
    综合索引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参同契》释义
韩金英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与审美文化论稿
谢金良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
[美]夏含夷 著;蒋文 译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雅续》研究
赵金丹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新义
薛飞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研究与解义
唐琳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经传文本的符号学研究
苏智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治道研究—国学新知文库(第二辑)
周克浩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之“ 诗”与“ 思”
黄玉顺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与中国文化
宋会群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任运忠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周易》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王振复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江晓原作品系列:人我书前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性学五章(增订版)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反思科学:江晓原自选集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江晓原作品集·乙编·性感:一种文化解释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上海书评选萃:流言时代的赛先生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随缘集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云雨
江晓原 著
《周髀算经》新论 译注
江晓原自选集
江晓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