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6
版次: 1
ISBN: 9787500478430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0页
字数: 23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19人买过
  •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将以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艾略特的诗歌文本作为其理论付诸实践的产物加以解析,尝试探讨但丁在艾略特整个诗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限于篇幅,《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暂不涉及艾略特主要在后期创作的诗剧部分。艾略特在《波德莱尔》一文中,认为在19世纪这样一个时代,“波德莱尔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罪和赎罪”。在但丁的《神曲》里,“真正认识到罪和赎罪”意味着要下地狱。而地狱,则是与天堂相通的。向下扎得越深,向上便升得越高。在人类诗歌史上,《神曲》就是对这一原理最典范的表述。
      在20世纪,艾略特继承了但丁和波德莱尔对“罪和赎罪”的书写使命。在艾略特的笔下,一个个依然背负原罪的现代人形象呼之欲出:普鲁弗洛克、《荒原》上的伦敦人、空心人们——他们都背弃了信仰,丧失了爱的能力,虽然生活在人间,却仿佛身处地狱。而认罪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赎罪。为了寻求赎罪的途径,艾略特上下求索,最终皈依英国国教,批评视野也从起初安守文学的一隅拓展至关注整个西方文明的命运。艾略特和但丁不仅具有相似的写作难度上的趋向与形态,而且同为欧洲文化血脉的守护者。 绪论
    第一章但丁:诗歌语言典范
    第一节但丁与诗歌语言革命
    第二节艾略特论但丁诗歌语言的普遍性
    第三节但丁诗歌语言的完整性
    第四节但丁——艾略特心目中的诗歌语言大师
    第五节艾略特诗歌语言中的但丁因素

    第二章理想的诗歌样式:玄学诗歌
    第一节早期玄学诗歌理论
    第二节《克拉克演讲》——玄学诗歌理论的完善
    第三节《神曲》——玄学诗歌的最高表现
    第四节关于艾略特玄学诗歌理论的批评’
    第五节艾略特的玄学诗歌实践

    第三章走向天国:诗歌的最后归宿
    第一节信仰的探索
    第二节皈依后的批评转向
    第三节皈依时期的宗教诗歌

    第四章重建统一的欧洲文化
    第一节但丁建立统一帝国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艾略特的基督教政治思想
    第三节艾略特的统一的欧洲文化的蓝图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将以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艾略特的诗歌文本作为其理论付诸实践的产物加以解析,尝试探讨但丁在艾略特整个诗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限于篇幅,《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暂不涉及艾略特主要在后期创作的诗剧部分。艾略特在《波德莱尔》一文中,认为在19世纪这样一个时代,“波德莱尔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罪和赎罪”。在但丁的《神曲》里,“真正认识到罪和赎罪”意味着要下地狱。而地狱,则是与天堂相通的。向下扎得越深,向上便升得越高。在人类诗歌史上,《神曲》就是对这一原理最典范的表述。
      在20世纪,艾略特继承了但丁和波德莱尔对“罪和赎罪”的书写使命。在艾略特的笔下,一个个依然背负原罪的现代人形象呼之欲出:普鲁弗洛克、《荒原》上的伦敦人、空心人们——他们都背弃了信仰,丧失了爱的能力,虽然生活在人间,却仿佛身处地狱。而认罪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赎罪。为了寻求赎罪的途径,艾略特上下求索,最终皈依英国国教,批评视野也从起初安守文学的一隅拓展至关注整个西方文明的命运。艾略特和但丁不仅具有相似的写作难度上的趋向与形态,而且同为欧洲文化血脉的守护者。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但丁:诗歌语言典范
    第一节但丁与诗歌语言革命
    第二节艾略特论但丁诗歌语言的普遍性
    第三节但丁诗歌语言的完整性
    第四节但丁——艾略特心目中的诗歌语言大师
    第五节艾略特诗歌语言中的但丁因素

    第二章理想的诗歌样式:玄学诗歌
    第一节早期玄学诗歌理论
    第二节《克拉克演讲》——玄学诗歌理论的完善
    第三节《神曲》——玄学诗歌的最高表现
    第四节关于艾略特玄学诗歌理论的批评’
    第五节艾略特的玄学诗歌实践

    第三章走向天国:诗歌的最后归宿
    第一节信仰的探索
    第二节皈依后的批评转向
    第三节皈依时期的宗教诗歌

    第四章重建统一的欧洲文化
    第一节但丁建立统一帝国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艾略特的基督教政治思想
    第三节艾略特的统一的欧洲文化的蓝图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