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1
版次: 1
ISBN: 9787308062213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13页
字数: 283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26人买过
  •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中中国古代文学建构于诗史之间,因为创造和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体系、格局与艺术结构的审美主体,始终徘徊于诗史之间。这里所谓的“史”,是叙事的,更是史官的,经典的,儒家的,庙堂的,而“诗”则既异于,又源于和本于“史”。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结构及模式的探讨,离不开对文学家的心性人格的把握,离不开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体系模式的追溯和宏观考察,也离不开对于文学抒情、叙事等不同种类和体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分析。
    文学结构既然是作者心灵艺术化的显现形式,那么,知人论世,把握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士的心性人格模式,不仅是文学结构论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于文学结构与模式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人将诗人、作家统称为文士,最早的文士大约是史官。商代以前的史官担当沟通天地人神的使命,参与祭祝、卜筮等宗教活动,周代以后,史官的职责转而为记载国君的言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①“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史书(如《隋书·经籍志》)上和典籍(如《礼记·玉藻》)中多有记载,《史通·史官建置》亦有此说。 孙敏强,1958年3月生,浙江桐乡人。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本校,师从蒋祖恰先生攻读文学批评史硕士学位,1984年毕业留校。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诗艺与诗心》、《诗史之间》、《闲情偶寄》(全注本),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古代文学卷》。 上编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士的文化心理结构
    第一节“内圣外王”与“并庄屈以为心
    一“内圣外王”与士人心性人格
    二庄子与屈原
    三“并庄屈以为心
    第二节儒道互补与士人心性结构模式
    一儒道互补及其历史必然性
    二儒家经学话语霸权的确立
    三建构与解构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南北融合与魏晋南朝文学的发展趋向
    一文学观念的进化
    二复古与新变
    三通变思想与南北融合
    第二节由“经”“史”复归于“诗”的汉唐诗学形象论
    一汉儒的“比兴”说
    二南朝论家对“比兴”说的发展
    三唐人“兴象”说及其意义

    第三章诗美理想和结构理念
    第一节庄子关于古典审美理想的经典表述
    一“韵”的流转和运行
    二“韵”的光辉与光明
    三诗的宇宙与诗意的人生
    第二节“力”的文学与“风骨”理论
    一“三曹”“七子”与文学转捩
    二“力”的文学与文学之力
    三“风骨”理论与文学趋向

    第四章诗歌音韵与结构模式
    第一节先秦哲学与四声二元声韵论
    一“两仪”、“四象”、“八卦”与四声二元论及“八病”之说
    二“和合”思想与“和韵”之说
    三过犹不及的“八病”之说
    第二节先秦乐论、吟诵传统与四声二元声韵论
    一基本术语和原理的相通
    二在诗文吟诵中把握声气音节
    三几点思考和结论

    下编
    第五章小说的诗化与叙事结构
    第一节庄子的以文为戏和诗人小说
    一以文为史与以文为戏
    二抒情性想象与叙事性想象
    三诗入小说与小说的诗化
    第二节“新话”系列的诗人传奇与结构得失
    一“新话”代表作的情感特征
    二诗入传奇
    三诗入传奇的得与失

    第六章时间、空间与诗性结构
    第一节陶谢审美心理及其山水田园诗结构
    一山水画面与空间格局
    二诗人心性与诗境结构
    三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
    第二节诗人的登临情结与时空结构
    一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组合
    二仰观俯察与抚今追昔的结构模式
    三山水诗画与园林艺术的互通

    第七章《桃花扇》与《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上)
    第一节《桃花扇》中心意象结构法
    一中心意象结构法及其文化背景
    二桃花扇意象的审美意蕴
    三桃花扇意象的结构功能
    第二节《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
    一石头意象的审美意蕴
    二石头意象的叙事功能
    三石头意象的结构功能

    第八章《桃花扇》与《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下)
    第一节中心意象结构法溯源
    一抒情传统
    二叙事方式
    三“诗眼”诸说
    第二节中心意象结构法叙事方式与功能的特殊性
    一中心意象的特殊性
    二中心意象叙事与结构功能的特殊性
    三中心意象结构法的美学意义

    第九章对我国叙事文学“大团圆”格局的思考
    第一节“大团圆”一个艺术怪圈
    一《赵氏孤儿》与“大团圆
    二“大团圆”现象与社会心理
    三“大团圆”模式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走出“大团圆
    一关于《原野》与《赵氏孤儿》的比较
    二关于《原野》与《麦克白斯》的比较
    三走出“大团圆
    附录一庄子二题
    附录二《红楼梦》石头意象与黛玉形象论
    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中中国古代文学建构于诗史之间,因为创造和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体系、格局与艺术结构的审美主体,始终徘徊于诗史之间。这里所谓的“史”,是叙事的,更是史官的,经典的,儒家的,庙堂的,而“诗”则既异于,又源于和本于“史”。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结构及模式的探讨,离不开对文学家的心性人格的把握,离不开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体系模式的追溯和宏观考察,也离不开对于文学抒情、叙事等不同种类和体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分析。
    文学结构既然是作者心灵艺术化的显现形式,那么,知人论世,把握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士的心性人格模式,不仅是文学结构论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于文学结构与模式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人将诗人、作家统称为文士,最早的文士大约是史官。商代以前的史官担当沟通天地人神的使命,参与祭祝、卜筮等宗教活动,周代以后,史官的职责转而为记载国君的言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①“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史书(如《隋书·经籍志》)上和典籍(如《礼记·玉藻》)中多有记载,《史通·史官建置》亦有此说。
  • 作者简介:
    孙敏强,1958年3月生,浙江桐乡人。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本校,师从蒋祖恰先生攻读文学批评史硕士学位,1984年毕业留校。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诗艺与诗心》、《诗史之间》、《闲情偶寄》(全注本),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古代文学卷》。
  • 目录:
    上编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士的文化心理结构
    第一节“内圣外王”与“并庄屈以为心
    一“内圣外王”与士人心性人格
    二庄子与屈原
    三“并庄屈以为心
    第二节儒道互补与士人心性结构模式
    一儒道互补及其历史必然性
    二儒家经学话语霸权的确立
    三建构与解构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南北融合与魏晋南朝文学的发展趋向
    一文学观念的进化
    二复古与新变
    三通变思想与南北融合
    第二节由“经”“史”复归于“诗”的汉唐诗学形象论
    一汉儒的“比兴”说
    二南朝论家对“比兴”说的发展
    三唐人“兴象”说及其意义

    第三章诗美理想和结构理念
    第一节庄子关于古典审美理想的经典表述
    一“韵”的流转和运行
    二“韵”的光辉与光明
    三诗的宇宙与诗意的人生
    第二节“力”的文学与“风骨”理论
    一“三曹”“七子”与文学转捩
    二“力”的文学与文学之力
    三“风骨”理论与文学趋向

    第四章诗歌音韵与结构模式
    第一节先秦哲学与四声二元声韵论
    一“两仪”、“四象”、“八卦”与四声二元论及“八病”之说
    二“和合”思想与“和韵”之说
    三过犹不及的“八病”之说
    第二节先秦乐论、吟诵传统与四声二元声韵论
    一基本术语和原理的相通
    二在诗文吟诵中把握声气音节
    三几点思考和结论

    下编
    第五章小说的诗化与叙事结构
    第一节庄子的以文为戏和诗人小说
    一以文为史与以文为戏
    二抒情性想象与叙事性想象
    三诗入小说与小说的诗化
    第二节“新话”系列的诗人传奇与结构得失
    一“新话”代表作的情感特征
    二诗入传奇
    三诗入传奇的得与失

    第六章时间、空间与诗性结构
    第一节陶谢审美心理及其山水田园诗结构
    一山水画面与空间格局
    二诗人心性与诗境结构
    三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
    第二节诗人的登临情结与时空结构
    一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组合
    二仰观俯察与抚今追昔的结构模式
    三山水诗画与园林艺术的互通

    第七章《桃花扇》与《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上)
    第一节《桃花扇》中心意象结构法
    一中心意象结构法及其文化背景
    二桃花扇意象的审美意蕴
    三桃花扇意象的结构功能
    第二节《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
    一石头意象的审美意蕴
    二石头意象的叙事功能
    三石头意象的结构功能

    第八章《桃花扇》与《红楼梦》中心意象结构法(下)
    第一节中心意象结构法溯源
    一抒情传统
    二叙事方式
    三“诗眼”诸说
    第二节中心意象结构法叙事方式与功能的特殊性
    一中心意象的特殊性
    二中心意象叙事与结构功能的特殊性
    三中心意象结构法的美学意义

    第九章对我国叙事文学“大团圆”格局的思考
    第一节“大团圆”一个艺术怪圈
    一《赵氏孤儿》与“大团圆
    二“大团圆”现象与社会心理
    三“大团圆”模式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走出“大团圆
    一关于《原野》与《赵氏孤儿》的比较
    二关于《原野》与《麦克白斯》的比较
    三走出“大团圆
    附录一庄子二题
    附录二《红楼梦》石头意象与黛玉形象论
    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
律动山川有道情---张继昌诗词选
张继昌 著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
律动足迹
侯振宇 著
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
律动精灵·9分钟健胸、塑身、翘臀
Oros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