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9-05
版次: 1
ISBN: 9787534831591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37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12人买过
  •   《周易》结构的三大要素:(1)六十四卦系统;(2)每一卦的卦辞;(3)每一爻的爻辞,其或为事实陈述,或为理论判断。引发了需要从逻辑的、句法的和哲学的角度加以回答的关键问题。4.以归纳法或演绎法推导出这一符号体系尝试,前者始于汉代京房而后者开端自同时代的苟爽和虞翻。5.焦循探索出的新方法。6.我自己逻辑地建构六十四卦系统的尝试。7.六十四卦系统是由逻辑上的可能性组成的矩阵,有待于不同的解释以获得含义。语言陈述中的每个字,都是有待于文本解释以表明其相互依存的意义间之契合性的象征符号。   方东美(1899~1977),名珣。字东美,1899年生于安徽桐城,系硕儒方苞第十六代子孙。幼年即受中国古典文化熏染,16岁入南京金陵大学。1920年来华访问的杜威成为他西方哲学史的启蒙老师。1921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接受更为完备的西方哲学训练。1924年回国,前后任教武昌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1948年赴台后,继续执教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晚年多次访美,于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处讲授中国哲学与东方智慧。主要著作有《科学哲学与人生》.《中国人的人生观》、《哲学三慧》、《生生之德》、《华严宗哲学》、《中国大乘佛学》等,英文著作《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为其晚年集大成之力作。方东美先生对中、西、印哲学皆有深厚造诣,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智慧用力极勤,是20世纪在中西哲学会通方面贡献最为卓著的中国哲学家。
      匡钊,1975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2000年以中国哲学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旋至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因未能忘情于哲学二字,终又于2007年至清华大学哲学系以求深造。目前专攻中国先秦哲学,曾发表论文十数篇.并有少数译作出版。 总序
    前言
    导论:中国哲学精神四大传统概说,
    1.儒家,2.道家,3.各宗大乘佛学,4.三类型新儒家
    开场白:对中国哲学的热切形而上学追寻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
    1.三种形而上学:(1)超自然的;(2)超越性的;(3)基于前两者的内在的中国式有机主义。2.中国哲学发展的分别为三节拍的三音步。3.原初儒家、原初道家和大乘佛学的共同特点:(1)贯通一体论;(2)道论;(3)个人的提升。4.中国哲学中体现出的“先知一诗人一智者复合人格”。5.中国各派哲学家特点:(1)道家“空者”的精神;(2)儒家“时者”的精神;(3)佛家具取舍之见识的“时空者”的精神;
    第二部分儒家
    第二章原初儒家:第一阶段,从神秘宗教到理性哲学.1.儒家哲学的多重含义。2.殷代箕子所表述的上古哲学知识:“洪范九畴”。3.“洪范九畴”之阐明。4.人类文化的集中或分散形态。5.上述哲学知识与后来中国哲学各种倾向之间的历史联系。6.古代中国哲学中五行说的不同作用:(1)自然哲学的起源;(2)人类生活的日常凭借;(3)自然功能的神化;(4)解释政治循环之兴亡的历史驱动力;(5)为墨家所大力否定的与人类命运无关的五种自然元素;(6)从战国后期至汉代。五行说深入于较浅薄的思想家们的心灵。7.“大中”的象征性:(1)对于信仰至上神的上古中国人而言的宗教意义,表现于能追溯至公元前23世纪的系统化的祭祀活动和《商颂》《周颂》中;(2)根据《周礼》,四类处于不同品级的精神存在和相应的祭祀仪式。8.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虔诚指向一种神、自然和人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形成万物有灵论。而鲜明对立于以色列人的唯一神论和印度人的交替主神论。9.孑L子的宗教情怀系于爱与自由而远离愤怒与嫉妒,内在地接近于真正上天精神的呈现,与希伯来人对绝对超越性的上帝的信仰截然相反——对他们来说人止于被创造物的意识和感觉。10.宗教由于政治腐败所至的多种因素而崩溃。11.儒家尊重生命,试图重新使对于上天或神明的爱成为普遍生命的源泉。12.“大中”表明了中国人从远古直到公元前l22年殷末所具有的神秘宗教体验所包含的“原始本体论”.真正象征了原始的关于上天之原型的冥想精神。13.宗教转为哲学的步骤:(1)神、自然和人同时被万物有灵论融为一体宇宙生命,均为本源之结果,并彰显出自然和人的庄严美好;(2)永恒的形式显示于变易的动态过程,构成宇宙和人类的创化历史并导致了价值的产生;(3)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观不被希伯来人和西方人式的罪恶感所羁绊,宗教基于人性之善而转型为主导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道德。14.宗教恐惧和奴隶道德与古代中国人不相符合。最早的统治者具备足够的智慧领袖魅力与对国家的存在而言至关重要的广大民众分享卓越道德之理想,因此将神权政治转型为“德治”,进而促进一种充满经济一政治一社会福祉的伦理文化。15.自发形成的深思熟虑的道德始自哲人政治家周公,将具有魅力的领袖和自我觉悟的民众团结于具有道德良心的国家中,警惕盲从的宗教和奴隶的道德,并唤起后来传统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大胆思考。16.回归本源的不同哲学道路共进于达成上古中国人人生福祉之后果。
    第三章原初儒家:第一阶段,创造性宇宙中人之伟大.1.天的创造力和人的原有价值是体现于《周易》之中的儒家两大基本信条。2.《周易》表述了一种相互叠加的社会历史架构,均由一符号结构系统地体现。3.《周易》结构的三大要素:(1)六十四卦系统;(2)每一卦的卦辞;(3)每一爻的爻辞,其或为事实陈述,或为理论判断。引发了需要从逻辑的、句法的和哲学的角度加以回答的关键问题。4.以归纳法或演绎法推导出这一符号体系尝试,前者始于汉代京房而后者开端自同时代的苟爽和虞翻。5.焦循探索出的新方法。6.我自己逻辑地建构六十四卦系统的尝试。7.六十四卦系统是由逻辑上的可能性组成的矩阵,有待于不同的解释以获得含义。语言陈述中的每个字,都是有待于文本解释以表明其相互依存的意义间之契合性的象征符号。8.几种解释:(1)常识解释;(2)物理解释;(3)人文解释;(4)哲学解释。9.严格的哲学解释:(1)关于有生机的自然的新哲学观;(2)美善合一的道德一美感哲学;(3)普遍价值论的尝试;(4)价值中心本体论体系。lO.儒家的“时者”将万物均投注于时间的熔炉。对时间概念的解释。11.《周易》包含的原理:(1)生命充满五种卓越品质之原理;(2)加以句法的和形而上学的解释的旁通原理;(3)创造之创造原理;(4)作为价值实现过程的创造性生命之原理。12.面对宇宙造化的人类个人应增进自身道德本性中真正的善与伟大,以配合最高的创造力。13.孟子和苟子主张人类伟大的理由。14.发展中具有理性联系的五类人。15.人在价值论渴望的意义上与宇宙一体。

    第二部分道家及其对中国大乘佛学早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老子体系….1.作为典型的“空者”,道家翱翔于想象的梦幻世界探索玄之又玄的太玄。他们是最孤独的人,其箴言总被误解。正如道家被自命正宗的道教所歪曲。2.我对老子真正宗旨的解读。3.从本体论和超本体论方面考虑道的基本意义。4.从宇宙论角度考虑同一主题。5.道的自然与人工属性。6.在当下世界里体现了道的圣人之性格论。
    第五章庄子体系…..1.庄子解决了:(1)老子的无与有或者永恒与暂时之间的分歧;(2)孔子对时间的困惑被化为整体的无限性,并精心阐述了一套投射于无限时空架构之上的形而上学体系,将其作为提升精神生命的方法。2.最具幻
  • 内容简介:
      《周易》结构的三大要素:(1)六十四卦系统;(2)每一卦的卦辞;(3)每一爻的爻辞,其或为事实陈述,或为理论判断。引发了需要从逻辑的、句法的和哲学的角度加以回答的关键问题。4.以归纳法或演绎法推导出这一符号体系尝试,前者始于汉代京房而后者开端自同时代的苟爽和虞翻。5.焦循探索出的新方法。6.我自己逻辑地建构六十四卦系统的尝试。7.六十四卦系统是由逻辑上的可能性组成的矩阵,有待于不同的解释以获得含义。语言陈述中的每个字,都是有待于文本解释以表明其相互依存的意义间之契合性的象征符号。
  • 作者简介:
      方东美(1899~1977),名珣。字东美,1899年生于安徽桐城,系硕儒方苞第十六代子孙。幼年即受中国古典文化熏染,16岁入南京金陵大学。1920年来华访问的杜威成为他西方哲学史的启蒙老师。1921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接受更为完备的西方哲学训练。1924年回国,前后任教武昌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1948年赴台后,继续执教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晚年多次访美,于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处讲授中国哲学与东方智慧。主要著作有《科学哲学与人生》.《中国人的人生观》、《哲学三慧》、《生生之德》、《华严宗哲学》、《中国大乘佛学》等,英文著作《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为其晚年集大成之力作。方东美先生对中、西、印哲学皆有深厚造诣,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智慧用力极勤,是20世纪在中西哲学会通方面贡献最为卓著的中国哲学家。
      匡钊,1975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2000年以中国哲学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旋至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因未能忘情于哲学二字,终又于2007年至清华大学哲学系以求深造。目前专攻中国先秦哲学,曾发表论文十数篇.并有少数译作出版。
  •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中国哲学精神四大传统概说,
    1.儒家,2.道家,3.各宗大乘佛学,4.三类型新儒家
    开场白:对中国哲学的热切形而上学追寻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
    1.三种形而上学:(1)超自然的;(2)超越性的;(3)基于前两者的内在的中国式有机主义。2.中国哲学发展的分别为三节拍的三音步。3.原初儒家、原初道家和大乘佛学的共同特点:(1)贯通一体论;(2)道论;(3)个人的提升。4.中国哲学中体现出的“先知一诗人一智者复合人格”。5.中国各派哲学家特点:(1)道家“空者”的精神;(2)儒家“时者”的精神;(3)佛家具取舍之见识的“时空者”的精神;
    第二部分儒家
    第二章原初儒家:第一阶段,从神秘宗教到理性哲学.1.儒家哲学的多重含义。2.殷代箕子所表述的上古哲学知识:“洪范九畴”。3.“洪范九畴”之阐明。4.人类文化的集中或分散形态。5.上述哲学知识与后来中国哲学各种倾向之间的历史联系。6.古代中国哲学中五行说的不同作用:(1)自然哲学的起源;(2)人类生活的日常凭借;(3)自然功能的神化;(4)解释政治循环之兴亡的历史驱动力;(5)为墨家所大力否定的与人类命运无关的五种自然元素;(6)从战国后期至汉代。五行说深入于较浅薄的思想家们的心灵。7.“大中”的象征性:(1)对于信仰至上神的上古中国人而言的宗教意义,表现于能追溯至公元前23世纪的系统化的祭祀活动和《商颂》《周颂》中;(2)根据《周礼》,四类处于不同品级的精神存在和相应的祭祀仪式。8.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虔诚指向一种神、自然和人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形成万物有灵论。而鲜明对立于以色列人的唯一神论和印度人的交替主神论。9.孑L子的宗教情怀系于爱与自由而远离愤怒与嫉妒,内在地接近于真正上天精神的呈现,与希伯来人对绝对超越性的上帝的信仰截然相反——对他们来说人止于被创造物的意识和感觉。10.宗教由于政治腐败所至的多种因素而崩溃。11.儒家尊重生命,试图重新使对于上天或神明的爱成为普遍生命的源泉。12.“大中”表明了中国人从远古直到公元前l22年殷末所具有的神秘宗教体验所包含的“原始本体论”.真正象征了原始的关于上天之原型的冥想精神。13.宗教转为哲学的步骤:(1)神、自然和人同时被万物有灵论融为一体宇宙生命,均为本源之结果,并彰显出自然和人的庄严美好;(2)永恒的形式显示于变易的动态过程,构成宇宙和人类的创化历史并导致了价值的产生;(3)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观不被希伯来人和西方人式的罪恶感所羁绊,宗教基于人性之善而转型为主导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道德。14.宗教恐惧和奴隶道德与古代中国人不相符合。最早的统治者具备足够的智慧领袖魅力与对国家的存在而言至关重要的广大民众分享卓越道德之理想,因此将神权政治转型为“德治”,进而促进一种充满经济一政治一社会福祉的伦理文化。15.自发形成的深思熟虑的道德始自哲人政治家周公,将具有魅力的领袖和自我觉悟的民众团结于具有道德良心的国家中,警惕盲从的宗教和奴隶的道德,并唤起后来传统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大胆思考。16.回归本源的不同哲学道路共进于达成上古中国人人生福祉之后果。
    第三章原初儒家:第一阶段,创造性宇宙中人之伟大.1.天的创造力和人的原有价值是体现于《周易》之中的儒家两大基本信条。2.《周易》表述了一种相互叠加的社会历史架构,均由一符号结构系统地体现。3.《周易》结构的三大要素:(1)六十四卦系统;(2)每一卦的卦辞;(3)每一爻的爻辞,其或为事实陈述,或为理论判断。引发了需要从逻辑的、句法的和哲学的角度加以回答的关键问题。4.以归纳法或演绎法推导出这一符号体系尝试,前者始于汉代京房而后者开端自同时代的苟爽和虞翻。5.焦循探索出的新方法。6.我自己逻辑地建构六十四卦系统的尝试。7.六十四卦系统是由逻辑上的可能性组成的矩阵,有待于不同的解释以获得含义。语言陈述中的每个字,都是有待于文本解释以表明其相互依存的意义间之契合性的象征符号。8.几种解释:(1)常识解释;(2)物理解释;(3)人文解释;(4)哲学解释。9.严格的哲学解释:(1)关于有生机的自然的新哲学观;(2)美善合一的道德一美感哲学;(3)普遍价值论的尝试;(4)价值中心本体论体系。lO.儒家的“时者”将万物均投注于时间的熔炉。对时间概念的解释。11.《周易》包含的原理:(1)生命充满五种卓越品质之原理;(2)加以句法的和形而上学的解释的旁通原理;(3)创造之创造原理;(4)作为价值实现过程的创造性生命之原理。12.面对宇宙造化的人类个人应增进自身道德本性中真正的善与伟大,以配合最高的创造力。13.孟子和苟子主张人类伟大的理由。14.发展中具有理性联系的五类人。15.人在价值论渴望的意义上与宇宙一体。

    第二部分道家及其对中国大乘佛学早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老子体系….1.作为典型的“空者”,道家翱翔于想象的梦幻世界探索玄之又玄的太玄。他们是最孤独的人,其箴言总被误解。正如道家被自命正宗的道教所歪曲。2.我对老子真正宗旨的解读。3.从本体论和超本体论方面考虑道的基本意义。4.从宇宙论角度考虑同一主题。5.道的自然与人工属性。6.在当下世界里体现了道的圣人之性格论。
    第五章庄子体系…..1.庄子解决了:(1)老子的无与有或者永恒与暂时之间的分歧;(2)孔子对时间的困惑被化为整体的无限性,并精心阐述了一套投射于无限时空架构之上的形而上学体系,将其作为提升精神生命的方法。2.最具幻
查看详情
其他版本 / 全部 (1)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
干春松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视域变化中的中国人文思想与世界
王中江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
本杰明·史华慈 著;王中江 编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
景海峰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佛教与儒教
荒木见悟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
任文利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气论与仁学
李存山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上下卷):以《庄子》为中心
[日]池田知久、王启发、曹峰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礼学思想体系探源
王启发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嵇康的精神世界
曾春海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蜚蠊大图鉴
王宗庆 邱鹭 车艳丽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史学大家的经典,精心校订新版本)
蒋廷黻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致公党史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六堡茶大全
童团结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修订版)
楼庆西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分省交通地图-安徽省(2024)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弘扬研究书系)
戴木才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分省交通地图-宁夏回族自治区(2024)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2024)
易中天,果麦文化 出品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置研究
毛振华 等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诗的精神:诗学独立宣言暨与经院式文学哲学研究的决裂 诗歌研究 经典诗歌 说诗
孙亚君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哲学原著导读
吴根友 秦平 刘乐恒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人生哲学
方东美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方东美论人生
方东美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方东美作品系列:坚白精舍诗集
方东美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大乘佛学
方东美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华严宗哲学(全二册)
方东美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人生哲学
方东美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
方东美 著;孙智燊 译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新儒家哲学十八讲
方东美 著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
方东美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坚白精舍诗集(第2辑)(繁体竖排版)
方東美 著;汪茂榮 校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
方东美 著;刘梦溪 编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方东美集
方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