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4)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4)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09
版次: 1
ISBN: 9787302408000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7页
字数: 36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5人买过
  •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4)》一书是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关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景展示,包括提纲挈领的年度总报告、精选的年度文选、工作坊案例、大事记、文化现象扫描以及重要著译评鉴。本书汇集了2014年度国内最有质量、最重要、具影响力的青年亚文化论著,忠实记录了青年亚文化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并通过全程描述研究个案,介绍了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 马中红,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告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介文化、青年文化研究、传播学理论、广告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主持团中央“网络社区‘意见领袖’现象研究”,在《国外社会科学》《文艺研究》《青年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十多篇重要文章,主编丛书“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7种),主编《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4)》。 经典理论的继承与现实研究的创新呼唤——2014年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马中红向经典理论致敬多元青年亚文化透视媒介技术与青年的主体性建构身体的在场及其亚文化意义青年亚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再思考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文选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斯图亚特·霍尔等著《监控危机》黄典林一、 《监控危机》: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的重建二、 葛兰西转向与道德恐慌研究范式的转换三、 结语亚文化与权力的交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逻辑与立场卢鹏一、 仪式抵抗: 工人阶级文化霸权的抵抗策略二、 “妇女不同意”: 女权主义对亚文化研究的介入三、 “黑”与“不黑”的政治学: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种族”转向四、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化理论的启发青年研究的理论范式转型及其学科意义吴鲁平一、 青年研究中的现代化理论范式二、 青年研究中的后现代化理论范式三、 青年研究中的新型现代性或互构论范式叙事: 青年研究从对策性到解释性转型的建构进路马纯红一、 青年研究的学科范式转换二、 学术研究的理论叙述三、 叙事就是一种理论结构四、 结语“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潘忠党一、 “媒介化”及其涵盖二、 “中介化”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三、 “驯化”: 中介机制中的主体的策略性实践四、 结语: 如何从此起步?颠覆、抵制与游戏——网络文字涂鸦的亚文化话语空间建构杜丹一、 网络文字涂鸦的内容分析二、 符码的抵制三、 游戏的狂欢四、 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的颠覆五、 结语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周裕琼一、 文献回顾二、 研究设计三、 研究发现四、 结论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小清新亚文化蔡骐一、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小清新: 分化与聚合二、 小清新亚文化的风格建构三、 小清新亚文化风格的现实意义11月11日: 从文化建构到商业收编——基于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对于“光棍节”和“网购狂欢节”的分析王璐一、 理论前提与研究问题二、 光棍节——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三、 从“脱光”到“疯淘”——商业对青年亚文化的全面收编四、 收编之后五、 结论宅女,或离家出走?——当下青春写作的两幅肖像金理一、 “宅女”是如何炼成的: 马小淘《毛坯夫妻》二、 “家”的内外: 张悦然《家》三、 纠结难尽的辩证数字空间中的主体建构——网络一代的各个侧面克里斯蒂娜·沙赫纳一、 数字空间的构形力量二、 网络一代: 数字网络背景下的趋势、偏好和优先选择三、 在网络丛林里: 数字危险在中国独立数字纪录片中体现的酷儿主体卢克·罗宾逊i与I的抗争: 青年学生苹果产品消费的主体性建构研究徐世甫一、 消费社会的主体性批判二、 “i”与“I”的划界: “客我”与“主我”的厘清三、 从i到I: 青年学生消费主体性的建构历程四、 结语: 不被苹果“啃食”的一代网络田野中的身体及其边界任珏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 何为与为何——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解读王斌一、 理论工具: 网络空间、身体与语言二、 何为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 类别与功能三、 为何出现流行语的身体化: 探索性的原因分析四、 反思与结论青年亚文化研究工作坊“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陆士桢郑玲王蕾一、 综合性和独有性是社会研究方法的特质二、 精准的理论和伦理视角是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三、 研究程序和技术是社会研究方法的保障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系列文章“出炉记”陈一青年亚文化研究信息与资料2014青年亚文化研究著作述评顾亦周是亚文化,还是消费文化?粉丝·性别·媒介·越轨亚文化: 我将是你的镜子2014年亚文化现象与热词解读鲍鲳“90后”面面观王榕武俊费紫葳陆晴琦一、 大众媒体视角下的“90后”二、 商业视角下的“90后”三、 学术视角下的“90后”四、 “90后”看自己结语2014年中国青年亚文化大事记闻亦柳
  • 内容简介: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4)》一书是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关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景展示,包括提纲挈领的年度总报告、精选的年度文选、工作坊案例、大事记、文化现象扫描以及重要著译评鉴。本书汇集了2014年度国内最有质量、最重要、具影响力的青年亚文化论著,忠实记录了青年亚文化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并通过全程描述研究个案,介绍了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
  • 作者简介:
    马中红,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告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介文化、青年文化研究、传播学理论、广告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主持团中央“网络社区‘意见领袖’现象研究”,在《国外社会科学》《文艺研究》《青年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十多篇重要文章,主编丛书“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7种),主编《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4)》。
  • 目录:
    经典理论的继承与现实研究的创新呼唤——2014年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马中红向经典理论致敬多元青年亚文化透视媒介技术与青年的主体性建构身体的在场及其亚文化意义青年亚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再思考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文选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斯图亚特·霍尔等著《监控危机》黄典林一、 《监控危机》: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的重建二、 葛兰西转向与道德恐慌研究范式的转换三、 结语亚文化与权力的交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逻辑与立场卢鹏一、 仪式抵抗: 工人阶级文化霸权的抵抗策略二、 “妇女不同意”: 女权主义对亚文化研究的介入三、 “黑”与“不黑”的政治学: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种族”转向四、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化理论的启发青年研究的理论范式转型及其学科意义吴鲁平一、 青年研究中的现代化理论范式二、 青年研究中的后现代化理论范式三、 青年研究中的新型现代性或互构论范式叙事: 青年研究从对策性到解释性转型的建构进路马纯红一、 青年研究的学科范式转换二、 学术研究的理论叙述三、 叙事就是一种理论结构四、 结语“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潘忠党一、 “媒介化”及其涵盖二、 “中介化”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三、 “驯化”: 中介机制中的主体的策略性实践四、 结语: 如何从此起步?颠覆、抵制与游戏——网络文字涂鸦的亚文化话语空间建构杜丹一、 网络文字涂鸦的内容分析二、 符码的抵制三、 游戏的狂欢四、 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的颠覆五、 结语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周裕琼一、 文献回顾二、 研究设计三、 研究发现四、 结论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小清新亚文化蔡骐一、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小清新: 分化与聚合二、 小清新亚文化的风格建构三、 小清新亚文化风格的现实意义11月11日: 从文化建构到商业收编——基于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对于“光棍节”和“网购狂欢节”的分析王璐一、 理论前提与研究问题二、 光棍节——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三、 从“脱光”到“疯淘”——商业对青年亚文化的全面收编四、 收编之后五、 结论宅女,或离家出走?——当下青春写作的两幅肖像金理一、 “宅女”是如何炼成的: 马小淘《毛坯夫妻》二、 “家”的内外: 张悦然《家》三、 纠结难尽的辩证数字空间中的主体建构——网络一代的各个侧面克里斯蒂娜·沙赫纳一、 数字空间的构形力量二、 网络一代: 数字网络背景下的趋势、偏好和优先选择三、 在网络丛林里: 数字危险在中国独立数字纪录片中体现的酷儿主体卢克·罗宾逊i与I的抗争: 青年学生苹果产品消费的主体性建构研究徐世甫一、 消费社会的主体性批判二、 “i”与“I”的划界: “客我”与“主我”的厘清三、 从i到I: 青年学生消费主体性的建构历程四、 结语: 不被苹果“啃食”的一代网络田野中的身体及其边界任珏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 何为与为何——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解读王斌一、 理论工具: 网络空间、身体与语言二、 何为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 类别与功能三、 为何出现流行语的身体化: 探索性的原因分析四、 反思与结论青年亚文化研究工作坊“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陆士桢郑玲王蕾一、 综合性和独有性是社会研究方法的特质二、 精准的理论和伦理视角是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三、 研究程序和技术是社会研究方法的保障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系列文章“出炉记”陈一青年亚文化研究信息与资料2014青年亚文化研究著作述评顾亦周是亚文化,还是消费文化?粉丝·性别·媒介·越轨亚文化: 我将是你的镜子2014年亚文化现象与热词解读鲍鲳“90后”面面观王榕武俊费紫葳陆晴琦一、 大众媒体视角下的“90后”二、 商业视角下的“90后”三、 学术视角下的“90后”四、 “90后”看自己结语2014年中国青年亚文化大事记闻亦柳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