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感召

大师的感召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2017-01
版次: 1
ISBN: 9787510460807
定价: 36.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文学
3人买过
  • ◎大师的感召
      编辑杂感◇
      编辑杂感
      ——代前言
      少年时立志,我因不知有编辑这个职业,随了大流。中学毕业后我先当农民,后做工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了法院。这个时候,我当然知道世上有编辑这个职业了,于是心向往之。不久,我很幸运地调入中华书局,成了一名编辑,而且一干三十多年,直到退休了,还不能收手。记不起来是谁说的了,上帝造人,就是要让你*后选择一件事干好它。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一旦选定了这个工作,就兢兢业业、孜孜矻矻、数十年为一日地干到了今天。现在回想起来,干这件差事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不像当初想的那样,以为当编辑就是读别人著作,可以先睹为快那么简单。
      我一进入中华书局便参与创办《书品》杂志,从此开启了我的编辑生涯。办过杂志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期刚刚推出,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又到了出下一期的日子了。《书品》是季刊,三个月一晃就过去了,你一不留神,就会出现稿子没组齐,无法按时出版的尴尬局面。为此,组稿就成了我那时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天脑子里想的就是该请谁写哪篇文章才能满足这一期的需要。那个时候既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组稿的基本手段除了上门拜访作者当面提出要求外,就是靠打电话或写信。效率当然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了。何况杂志设有不同的栏目,每个栏目都不能开天窗。有的时候,其他栏目的文章都齐了,甚至还有富裕,可就是有一个栏目缺了一篇,你那个急啊!这时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快手了,否则就要麻烦了。在你还没有找到之时,那真是寝食难安啊!我办《书品》七年多后,又被调去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大杂志。这是一本双月刊,出了一期赶下一期,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了。何况除了组稿,还要审读,进行编辑加工,并且还要办得出彩。这样一干又是七年多。别人不知道我是怎么过来的,可我自己*清楚那十五年当中发生的一切,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上面说的是我在办杂志期间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接下来再说一说改做图书编辑工作后的感想。
      原来办杂志时总担心稿子不够而拖期,所以组稿这一环就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入新世界出版社后我做了图书编辑,由于有了上面那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用不着那样担心了。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这就是如何保证实现图书的两个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版图书光有社会效益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效益。反过来也是这样。随着出版社的转企,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并成为编辑工作中首先要考虑的大事。为此,我先后组织并出版了《故宫史话》《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和《病榻杂记》等一批出自名家而又有双效益的图书;另一方面,我始终坚持认为一个出版社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书,要通过它们来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并为民族文化的振兴作贡献。这样就有了我先后策划主编的《名家心语丛书》《想念大师丛书》《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和《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这些大型丛书不仅是新世界出版社所独有的,而且自出版以来,便赢得了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当然了,策划、组织、出版这几套大型丛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备尝艰辛的。我相信凡是做过编辑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得到。
      其实除了组稿工作不容易外,拿到书稿后进行编辑也不轻松。没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总以为这差事多好啊,你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个读到作者交给你的书稿,快何如之!但真捧着稿子开始审读了,感觉可就没这么好了,因为此时的你不是普通读者,只管阅读就行了;而是作为责编,要对书稿的质量负责,进行必要的加工。要是赶上一个高水平的作者,作品内容丰富、立论鲜明、观点正确、结构合理、叙事生动、文字流畅,你还可以省省心,并有先睹为快之感;要是遇到一位水平一般的作者的作品,可就够你喝上一壶的了。你对着书稿怕只有抓耳挠腮而绝无闲情逸致了。有时候,你把作者的稿子改得满篇飘红,纠正了不少的差错和不当之处,核对了大量的引文,作了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使书稿终于达到出版要求的水平。待到出书之后,一旦畅销,受到读者赞誉的是作者,你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可万一出了一点问题,有关方面和出版社会*时间把板子打到你的身上,因为你是责任编辑,出了岔子不找你找谁。有时候,作者交给你稿子的时候要求不许改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你拿到的真中一部达到出版水平的高质量的书稿,一点错误都没有,当然无须改动,仔细审读后即可付之出版,何乐而不为呢?但哪有这样好的事情呢。对此,要么退稿,要么经过商量后进行必要的编辑加工。其实,提出这种要求的作者以前多半是被不负责任的编辑胡乱改动给吓怕了。只要你认真审读书稿,把确实有误的地方一一改正过来,并请作者过目认可,我相信作者不但会同意你的改动,而且还会感谢你。我在香港工作期间,就曾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一位作者交给我一篇稿子,要求不作改动。我本来想退稿,但作者的妈妈说这是她女儿用心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她不让改我同意你改”。于是我认真地对文章的结构作了调整和文字修改后,经作者的妈妈同意予以发表了。但没想到,女儿看到后给我打电话再三责问,不依不饶。因为得知她的精神曾受过刺激,我也就不与之计较,默默承受责难。这件事真是费力不讨好,但谁让我干这一行的呢!
      更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是你从选题策划通过后开始组稿、催稿、审稿、发排、校对直至打出清样,费了许多心力,但就在申请图书在版编目准备下厂印刷时,却被告之此书不能出版,具体原因却不说。我主编的《想念大师丛书》中的《想念周一良》一书就是这样。此前的一切辛苦和劳动,到此全都白费了。真是令人欲哭无泪!
      更有甚者的是,书都已经印出来了,却因为作者已故,家属意见不合(此前征询时并无表示),以致无法上市发行。这些事听着有点不可思议,但我都经历过。
      其实编辑的工作还不仅仅是组稿。审读、编辑加工这些,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名编辑除了要知识面广,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文字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相应的策划、组织、公关、判断、写作、审美等等的能力,才能胜任自已的工作。编辑不仅要对书稿的内容、质量负责,还要因题材和读者对象的不同而选择恰当的版式(包括字体、字号等)、开本和纸张,特别是根据自己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和对市场的了解,对书的装帧设计、用纸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例如是用特种纸以突出质感,还是用铜版纸四色印刷以夺人眼球;封面、封底用什么图案和文字,前后勒口摆放什么,这些都需要你的参与,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美编的事。我在工作中有时会发现一部书内容挺好,就是封面装帧设计平平,不能很好地与内容相呼应、配合,结果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因此,如果不是把编辑工作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而编辑本身又欠缺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话,要做好这项工作谈何容易!
      上面说的主要是我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不是就没有收获和成就了呢?当然不是,我下面就要概括地讲讲这方面的感受了。做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我*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先后作古,但承载着他们的精神和学术思想的著作,却经由我手编辑出版而得以永垂后世。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有幸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把它们抢救和传承了下来。要不是从事编辑工作,我怎么能做到这些呢?我每每望着书柜中陈列的《书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林春秋》《学林往事》《名家心语丛书》《想念大师丛书》《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等一排排的书刊,自豪感和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虽然外人不一定都能理解我作为一名编辑的半生心血的付出,可我认为是十分值得的。我的内心感到很充实。特别是我在同大师们的接触中,目睹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聆听了他们的谆谆教诲,阅读了他们的鸿篇巨制,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努力,领略了他们的风采和魅力,这都激励我要自觉地向他们学习,要把他们的学问和精神传承下去,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以不辜负同他们的交往和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每一次去拜访他们,于亲切的交谈中都有丰富的收获。我不敢将这些据为己有,只想把它们如实地披露出来,与广大的读者共同分享。于是我写出了《大师的侧影》,真实地记述了我同三十二位大师交往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趣闻,以冀为人们开展学人和学术史研究提供可信的史料。写到这里,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楚老两镜叠加,“老不废书”的感人的画面;是匡老老当益壮,不知老之已至的拼搏精神;是季老数十年如一日,鸡鸣即起,笔耕不辍的学人本色;是华老七十多年不停的画笔,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漫画,讽刺、批判社会弊端;是傅璇琮先生用他一生的编辑实践和学术成就告诉我们,一名编辑不仅可以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也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学术大师……他们的精神总是在激励着我和影响着我。受他们的精神的感召,我不仅兢兢业业地从事编辑工作,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部书,而且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介绍大师们的不朽业绩和风范,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
      现在我把这些年来撰写的有关大师们的回忆、书评和感悟的文章编为一辑,定名为《大师的感召》,作为我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追随大师和学习他们的精神及学
      问的一点结晶和成果。      作者是从事编辑工作三十余年,早些年在中华书局负责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书品》同时担任编辑工作,点校整理《分甘余话》等古籍整理。主编有《学林春秋》《学林往事》《名家心语丛书》《想念大师系列》《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从书》等具有很深的古籍知识的功底,在多年的工作中探索并坚持从事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承,具有出版者使命感。 编辑杂感——代前言1一、怀人  楚老与中华书局  “老不废书”——楚图南先生印象小记  怀念匡老  季老与新世界出版社  漫画退伍兵——华君武先生采访小记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记李慎之先生交办而没办成的 件事  忆香港资深出版家蓝真先生  匆匆远行的王尧先生  徐苹芳先生和他未完成的书  想起了金开诚先生  编辑的楷模——深切缅怀傅璇琮先生  份珍贵的回忆——我向资华筠委员约稿二、书评  品优复评劣得失寸心知——写在《书品》创刊十周年之际  哲人其萎抢救当行——我与《学林春秋》  高山仰止再谱新篇——我与《学林往事》  抢救遗产 以贯之——我与《名家心语丛书》  追忆季先生的《“天人合 ”新解》引发的  场学术讨论  《想念大师丛书》前言  我又为季羡林先生出了 本书——写在《想念季羡林》即将出版之际  个纯正的学者——《想念张政烺》编后  人格的魅力——写在《想念杨宪益》出版之际  初识张彦老——写在《风云激荡的 生——张彦自传》出版之际  《学问的气象》编后感言  《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编后赘语  把杂志办得更漂亮  《国学新发现》序言三、感悟  编辑的乐趣  再谈编辑的乐趣  编辑与写作  编辑的胸怀  编辑的收获附  主要编著目录
  • 内容简介:
    ◎大师的感召
      编辑杂感◇
      编辑杂感
      ——代前言
      少年时立志,我因不知有编辑这个职业,随了大流。中学毕业后我先当农民,后做工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了法院。这个时候,我当然知道世上有编辑这个职业了,于是心向往之。不久,我很幸运地调入中华书局,成了一名编辑,而且一干三十多年,直到退休了,还不能收手。记不起来是谁说的了,上帝造人,就是要让你*后选择一件事干好它。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一旦选定了这个工作,就兢兢业业、孜孜矻矻、数十年为一日地干到了今天。现在回想起来,干这件差事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不像当初想的那样,以为当编辑就是读别人著作,可以先睹为快那么简单。
      我一进入中华书局便参与创办《书品》杂志,从此开启了我的编辑生涯。办过杂志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期刚刚推出,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又到了出下一期的日子了。《书品》是季刊,三个月一晃就过去了,你一不留神,就会出现稿子没组齐,无法按时出版的尴尬局面。为此,组稿就成了我那时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天脑子里想的就是该请谁写哪篇文章才能满足这一期的需要。那个时候既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组稿的基本手段除了上门拜访作者当面提出要求外,就是靠打电话或写信。效率当然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了。何况杂志设有不同的栏目,每个栏目都不能开天窗。有的时候,其他栏目的文章都齐了,甚至还有富裕,可就是有一个栏目缺了一篇,你那个急啊!这时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快手了,否则就要麻烦了。在你还没有找到之时,那真是寝食难安啊!我办《书品》七年多后,又被调去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大杂志。这是一本双月刊,出了一期赶下一期,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了。何况除了组稿,还要审读,进行编辑加工,并且还要办得出彩。这样一干又是七年多。别人不知道我是怎么过来的,可我自己*清楚那十五年当中发生的一切,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上面说的是我在办杂志期间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接下来再说一说改做图书编辑工作后的感想。
      原来办杂志时总担心稿子不够而拖期,所以组稿这一环就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入新世界出版社后我做了图书编辑,由于有了上面那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用不着那样担心了。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这就是如何保证实现图书的两个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版图书光有社会效益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效益。反过来也是这样。随着出版社的转企,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并成为编辑工作中首先要考虑的大事。为此,我先后组织并出版了《故宫史话》《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和《病榻杂记》等一批出自名家而又有双效益的图书;另一方面,我始终坚持认为一个出版社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书,要通过它们来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并为民族文化的振兴作贡献。这样就有了我先后策划主编的《名家心语丛书》《想念大师丛书》《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和《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这些大型丛书不仅是新世界出版社所独有的,而且自出版以来,便赢得了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当然了,策划、组织、出版这几套大型丛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备尝艰辛的。我相信凡是做过编辑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得到。
      其实除了组稿工作不容易外,拿到书稿后进行编辑也不轻松。没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总以为这差事多好啊,你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个读到作者交给你的书稿,快何如之!但真捧着稿子开始审读了,感觉可就没这么好了,因为此时的你不是普通读者,只管阅读就行了;而是作为责编,要对书稿的质量负责,进行必要的加工。要是赶上一个高水平的作者,作品内容丰富、立论鲜明、观点正确、结构合理、叙事生动、文字流畅,你还可以省省心,并有先睹为快之感;要是遇到一位水平一般的作者的作品,可就够你喝上一壶的了。你对着书稿怕只有抓耳挠腮而绝无闲情逸致了。有时候,你把作者的稿子改得满篇飘红,纠正了不少的差错和不当之处,核对了大量的引文,作了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使书稿终于达到出版要求的水平。待到出书之后,一旦畅销,受到读者赞誉的是作者,你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可万一出了一点问题,有关方面和出版社会*时间把板子打到你的身上,因为你是责任编辑,出了岔子不找你找谁。有时候,作者交给你稿子的时候要求不许改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你拿到的真中一部达到出版水平的高质量的书稿,一点错误都没有,当然无须改动,仔细审读后即可付之出版,何乐而不为呢?但哪有这样好的事情呢。对此,要么退稿,要么经过商量后进行必要的编辑加工。其实,提出这种要求的作者以前多半是被不负责任的编辑胡乱改动给吓怕了。只要你认真审读书稿,把确实有误的地方一一改正过来,并请作者过目认可,我相信作者不但会同意你的改动,而且还会感谢你。我在香港工作期间,就曾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一位作者交给我一篇稿子,要求不作改动。我本来想退稿,但作者的妈妈说这是她女儿用心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她不让改我同意你改”。于是我认真地对文章的结构作了调整和文字修改后,经作者的妈妈同意予以发表了。但没想到,女儿看到后给我打电话再三责问,不依不饶。因为得知她的精神曾受过刺激,我也就不与之计较,默默承受责难。这件事真是费力不讨好,但谁让我干这一行的呢!
      更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是你从选题策划通过后开始组稿、催稿、审稿、发排、校对直至打出清样,费了许多心力,但就在申请图书在版编目准备下厂印刷时,却被告之此书不能出版,具体原因却不说。我主编的《想念大师丛书》中的《想念周一良》一书就是这样。此前的一切辛苦和劳动,到此全都白费了。真是令人欲哭无泪!
      更有甚者的是,书都已经印出来了,却因为作者已故,家属意见不合(此前征询时并无表示),以致无法上市发行。这些事听着有点不可思议,但我都经历过。
      其实编辑的工作还不仅仅是组稿。审读、编辑加工这些,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名编辑除了要知识面广,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文字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相应的策划、组织、公关、判断、写作、审美等等的能力,才能胜任自已的工作。编辑不仅要对书稿的内容、质量负责,还要因题材和读者对象的不同而选择恰当的版式(包括字体、字号等)、开本和纸张,特别是根据自己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和对市场的了解,对书的装帧设计、用纸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例如是用特种纸以突出质感,还是用铜版纸四色印刷以夺人眼球;封面、封底用什么图案和文字,前后勒口摆放什么,这些都需要你的参与,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美编的事。我在工作中有时会发现一部书内容挺好,就是封面装帧设计平平,不能很好地与内容相呼应、配合,结果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因此,如果不是把编辑工作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而编辑本身又欠缺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话,要做好这项工作谈何容易!
      上面说的主要是我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不是就没有收获和成就了呢?当然不是,我下面就要概括地讲讲这方面的感受了。做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我*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先后作古,但承载着他们的精神和学术思想的著作,却经由我手编辑出版而得以永垂后世。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有幸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把它们抢救和传承了下来。要不是从事编辑工作,我怎么能做到这些呢?我每每望着书柜中陈列的《书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林春秋》《学林往事》《名家心语丛书》《想念大师丛书》《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等一排排的书刊,自豪感和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虽然外人不一定都能理解我作为一名编辑的半生心血的付出,可我认为是十分值得的。我的内心感到很充实。特别是我在同大师们的接触中,目睹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聆听了他们的谆谆教诲,阅读了他们的鸿篇巨制,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努力,领略了他们的风采和魅力,这都激励我要自觉地向他们学习,要把他们的学问和精神传承下去,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以不辜负同他们的交往和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每一次去拜访他们,于亲切的交谈中都有丰富的收获。我不敢将这些据为己有,只想把它们如实地披露出来,与广大的读者共同分享。于是我写出了《大师的侧影》,真实地记述了我同三十二位大师交往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趣闻,以冀为人们开展学人和学术史研究提供可信的史料。写到这里,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楚老两镜叠加,“老不废书”的感人的画面;是匡老老当益壮,不知老之已至的拼搏精神;是季老数十年如一日,鸡鸣即起,笔耕不辍的学人本色;是华老七十多年不停的画笔,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漫画,讽刺、批判社会弊端;是傅璇琮先生用他一生的编辑实践和学术成就告诉我们,一名编辑不仅可以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也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学术大师……他们的精神总是在激励着我和影响着我。受他们的精神的感召,我不仅兢兢业业地从事编辑工作,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部书,而且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介绍大师们的不朽业绩和风范,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
      现在我把这些年来撰写的有关大师们的回忆、书评和感悟的文章编为一辑,定名为《大师的感召》,作为我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追随大师和学习他们的精神及学
      问的一点结晶和成果。
  • 作者简介:
         作者是从事编辑工作三十余年,早些年在中华书局负责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书品》同时担任编辑工作,点校整理《分甘余话》等古籍整理。主编有《学林春秋》《学林往事》《名家心语丛书》《想念大师系列》《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从书》等具有很深的古籍知识的功底,在多年的工作中探索并坚持从事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承,具有出版者使命感。
  • 目录:
    编辑杂感——代前言1一、怀人  楚老与中华书局  “老不废书”——楚图南先生印象小记  怀念匡老  季老与新世界出版社  漫画退伍兵——华君武先生采访小记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记李慎之先生交办而没办成的 件事  忆香港资深出版家蓝真先生  匆匆远行的王尧先生  徐苹芳先生和他未完成的书  想起了金开诚先生  编辑的楷模——深切缅怀傅璇琮先生  份珍贵的回忆——我向资华筠委员约稿二、书评  品优复评劣得失寸心知——写在《书品》创刊十周年之际  哲人其萎抢救当行——我与《学林春秋》  高山仰止再谱新篇——我与《学林往事》  抢救遗产 以贯之——我与《名家心语丛书》  追忆季先生的《“天人合 ”新解》引发的  场学术讨论  《想念大师丛书》前言  我又为季羡林先生出了 本书——写在《想念季羡林》即将出版之际  个纯正的学者——《想念张政烺》编后  人格的魅力——写在《想念杨宪益》出版之际  初识张彦老——写在《风云激荡的 生——张彦自传》出版之际  《学问的气象》编后感言  《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编后赘语  把杂志办得更漂亮  《国学新发现》序言三、感悟  编辑的乐趣  再谈编辑的乐趣  编辑与写作  编辑的胸怀  编辑的收获附  主要编著目录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大师的感召
大师表演训练课:漫议格洛托夫斯基表演艺术新理念
徐晓星
大师的感召
大师导读:从波提切利到梵高
上海博物馆 编
大师的感召
大师与版一生万物第三期国际版画教学坊
作者
大师的感召
大师镜头(第二卷):拍出一流对话场景的100个高级技巧(典藏版)
(澳大利亚)Christopher Kenworthy(克里斯托弗.肯沃斯)
大师的感召
大师中国绘·女娲补天(英文版)
杨永青绘 郑安格文
大师的感召
大师镜头:昆汀篇+斯科塞斯篇+斯皮尔伯格篇(套装共3册)
(澳)克里斯托弗·肯沃西 后浪
大师的感召
大师镜头(第三卷)导演视野:让电影脱颖而出的100个镜头调度(典藏版)
(澳大利亚)Christopher Kenworthy (克里斯托弗.肯沃斯)
大师的感召
大师镜头(第一卷):低成本拍大片的100个高级技巧(第2版)(典藏版)
(澳大利亚)Christopher Kenworthy(克里斯托弗.肯沃斯)
大师的感召
大师经典翻翻书 橡树林的故事(共8册)1岁+宝宝的“捉迷藏”认知翻翻书 礼盒精装 附赠贴纸
林小惠 译;[英]朱莉娅·唐纳森 文 (德)阿克塞尔·舍夫勒 图
大师的感召
大师谈读书(读好书就是和大师对话 读书,看见自己,看见未来)
老舍等,盛桐出品
大师的感召
大师谈国学(读传统经典,与大师同行 品读先贤智慧,修身正心明德)
蔡元培等,盛桐出品
大师的感召
大师中国绘·愚公移山(英文版)
杨永青/绘 郑安格 文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大师的感召
基础会计实务/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立信会计专业系列
张世林、荣映菡 编
大师的感召
想念史念海
张世林 编
大师的感召
想念周振甫
张世林 编
大师的感召
大师绝响
张世林 编著
大师的感召
张世林中国西部风情画集
张世林 绘
大师的感召
大师的侧影
张世林 著
大师的感召
家学与师承(全三卷):著名学者谈治学门径
张世林 编
大师的感召
为学术的一生
张世林
大师的感召
呵护前列腺/家庭护理丛书
张世林 主编
大师的感召
学校体育测评理论与方法(21世纪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张世林 执行主编;李明
大师的感召
学林春秋初编、二编、三编
张世林 编
大师的感召
学林春秋——著名学者自序集
张世林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