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06-12
版次: 1
ISBN: 9787564000882
定价: 2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31页
字数: 176千字
分类: 自然科学
4人买过
  • 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关于技术创新的源泉,自从“单向”的“技术推动”模型被否定之后,科技(发展)这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性的力量”被轻描淡写地放在引发创新的众多因素之中,使人们很难看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以后关于技术创新源泉的研究。仿佛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把科技变化这种显而易见的源泉(或创新机会)放在一边,找出其他更让人耳目一新的动源,似乎只有“耦合的”、“互馈的”的多因素组合才能全面地说明创新的源泉所在。本书则具有强烈的“还原论”色彩以及“复旧”倾向,认为科技足技术创新的基囚.科技发展和变化则
      类似于生物进化山的基因变化,是源泉。而其他众多因素则类似于环境的作用,对这种变化起到推动和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无疑会受到很多批评甚至根本性的否定,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的,因为这样能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使我们能更为痛快地放弃这种复旧倾向。
      
      
      “技术推力”和“需求拉力”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应包含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创新的机会问题,一个是对机会是否去寻求和利用的问题。我们把社会需要、需求、市场需求看成是比技术推力更为基本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仍具有相对性,只有当它们转化为人们“对科技的有效需求”之后,才形成真正的创新动力。
      
      
      人类社会一直充满了各种需求,有些需求被满足了,有些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有些需求消亡了,有些需求又不断产生。因此,泛泛的、抽象的人类学意义上的需要或需求,在对技术创新的动源的讨论中,并不具有学理上的意义。只有有效的、能够形成“目的
      手段”关系链的需求,才可以被用来作为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对象。对思格斯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的论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后面的“更能……”,还要注意前面的“……一旦有……”。
      
      人类社会并非只在“需要——满足”之间徘徊。而是创造性地满足需要并且创造需要。上帝并没有为人们预设倾听贝多芬音乐的需要,相反,正是贝多芬的非凡创造激发了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强烈兴趣和需要。艺术并不“内生于”
      种预设的、既定的需要,科学(甚至技术)也是如此。否则,那些强调“社会需要”的民族可能更早地产生近代科学和现代技术。如果艺术、科学、民主都是因预设、现成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就很容易在它们与经济(市场)之间形成关系链,但实际情形不可能如此乐观。相反,更多的情况是,科学(技术)产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艺术产生对艺术的需求,民主产生对民主的需求,激发需求远胜于等待需求的成熟.近代以来的商品生产,似乎包含了这样一个特点:生产者有断地在“劝说”人们:需要购买某种东西。 王耀德,1964年12生,2001年毕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学,技术创新理论与科技术政策。 总论篇

     绪论

      一、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和科技推力的关系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二、关联的问题及本书的主要观点、篇章结构

     第一章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史考察(上)

      一、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历史考察的必要性

      二、技术和技术的历史划分

      三、古代技术和“科学”

     第二章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史考察(下)

      四、近代科学和技术

      五、现代科学和技术

      六、总结

     第三章 从技术和创新起源考察需求拉力与科技术推力的关系

      一、需求及需求拉力论的经济学考察

      二、科技推力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起源

      三、结论:技术发展的相对自主

     第四章 从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考察需求拉力和科技供给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动力机制

      二、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

      三、需求拉力与科技供给的关系

    专论篇

     第五章 论从科学中获得技术创新收益的主体的不确定性

      一、美国和日本历史上的成功——不能用“拿来主义”解释

      二、当今从科学供给获得技术收益的主体的不确写性有所减少

      三、科学研究的产出为什么不是免费物品

      四、日本、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及欧洲小国基础研究的实践

      五、关于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的基干实证研究

     第六章 两种体制改革与我国科技投入——经济建设对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

      一、计划经济时期(1978——1985年)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1985——1991年)——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

      三、市场经济及其转轨时期(1992年以后)——计划机制的削弱、市场机制尚未完善

     第七章 论“面向经济建设”的科学技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以及科技投入不足下的“供给”政策

      一、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局面早已形成

      二、“面向经济建设”与我国基础地位的削弱

      三、应“抓两头、促中间”

     第八章 科技体制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

      一、科技“生产”的特殊性

      二、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依赖经济体制改革
  • 内容简介:
    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关于技术创新的源泉,自从“单向”的“技术推动”模型被否定之后,科技(发展)这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性的力量”被轻描淡写地放在引发创新的众多因素之中,使人们很难看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以后关于技术创新源泉的研究。仿佛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把科技变化这种显而易见的源泉(或创新机会)放在一边,找出其他更让人耳目一新的动源,似乎只有“耦合的”、“互馈的”的多因素组合才能全面地说明创新的源泉所在。本书则具有强烈的“还原论”色彩以及“复旧”倾向,认为科技足技术创新的基囚.科技发展和变化则
      类似于生物进化山的基因变化,是源泉。而其他众多因素则类似于环境的作用,对这种变化起到推动和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无疑会受到很多批评甚至根本性的否定,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的,因为这样能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使我们能更为痛快地放弃这种复旧倾向。
      
      
      “技术推力”和“需求拉力”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应包含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创新的机会问题,一个是对机会是否去寻求和利用的问题。我们把社会需要、需求、市场需求看成是比技术推力更为基本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仍具有相对性,只有当它们转化为人们“对科技的有效需求”之后,才形成真正的创新动力。
      
      
      人类社会一直充满了各种需求,有些需求被满足了,有些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有些需求消亡了,有些需求又不断产生。因此,泛泛的、抽象的人类学意义上的需要或需求,在对技术创新的动源的讨论中,并不具有学理上的意义。只有有效的、能够形成“目的
      手段”关系链的需求,才可以被用来作为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对象。对思格斯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的论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后面的“更能……”,还要注意前面的“……一旦有……”。
      
      人类社会并非只在“需要——满足”之间徘徊。而是创造性地满足需要并且创造需要。上帝并没有为人们预设倾听贝多芬音乐的需要,相反,正是贝多芬的非凡创造激发了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强烈兴趣和需要。艺术并不“内生于”
      种预设的、既定的需要,科学(甚至技术)也是如此。否则,那些强调“社会需要”的民族可能更早地产生近代科学和现代技术。如果艺术、科学、民主都是因预设、现成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就很容易在它们与经济(市场)之间形成关系链,但实际情形不可能如此乐观。相反,更多的情况是,科学(技术)产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艺术产生对艺术的需求,民主产生对民主的需求,激发需求远胜于等待需求的成熟.近代以来的商品生产,似乎包含了这样一个特点:生产者有断地在“劝说”人们:需要购买某种东西。
  • 作者简介:
    王耀德,1964年12生,2001年毕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学,技术创新理论与科技术政策。
  • 目录:
    总论篇

     绪论

      一、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和科技推力的关系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二、关联的问题及本书的主要观点、篇章结构

     第一章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史考察(上)

      一、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历史考察的必要性

      二、技术和技术的历史划分

      三、古代技术和“科学”

     第二章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史考察(下)

      四、近代科学和技术

      五、现代科学和技术

      六、总结

     第三章 从技术和创新起源考察需求拉力与科技术推力的关系

      一、需求及需求拉力论的经济学考察

      二、科技推力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起源

      三、结论:技术发展的相对自主

     第四章 从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考察需求拉力和科技供给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动力机制

      二、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

      三、需求拉力与科技供给的关系

    专论篇

     第五章 论从科学中获得技术创新收益的主体的不确定性

      一、美国和日本历史上的成功——不能用“拿来主义”解释

      二、当今从科学供给获得技术收益的主体的不确写性有所减少

      三、科学研究的产出为什么不是免费物品

      四、日本、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及欧洲小国基础研究的实践

      五、关于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的基干实证研究

     第六章 两种体制改革与我国科技投入——经济建设对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

      一、计划经济时期(1978——1985年)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1985——1991年)——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

      三、市场经济及其转轨时期(1992年以后)——计划机制的削弱、市场机制尚未完善

     第七章 论“面向经济建设”的科学技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以及科技投入不足下的“供给”政策

      一、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局面早已形成

      二、“面向经济建设”与我国基础地位的削弱

      三、应“抓两头、促中间”

     第八章 科技体制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

      一、科技“生产”的特殊性

      二、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依赖经济体制改革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论技术责任主体的缺失与重构
杜宝贵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论技术本科教育
夏建国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论技术合理性(第3辑)
王树松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
[法]施郎格、莫斯 编;蒙养山人 译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
黄茂兴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论技术增强的关联学习
段金菊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系统解剖学=SystemicAnatomy
黄文华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数学(5年级下配RJ)/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
黄文华、祁世斌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人体解剖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黄文华;徐飞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马良神笔已成真——3D打印技术与应用(高新技术科普丛书 第4辑)
黄文华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系统解剖学(第2版)
黄文华、张雁儒、赵志军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系统解剖学/iCourse·教材·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系列
黄文华、萧洪文 编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表皮细胞实验指南
黄文华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建筑阴影与透视图学电子教案
黄文华、周桦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系统解剖学(第2版)
黄文华 萧洪文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农民快速致富金点子
黄文华、冯兴振、燕超元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山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
黄文华 著
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关系的研究
山药栽培新法
黄文华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