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8
版次: 1
ISBN: 9787537742153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9页
字数: 270千字
分类: 医药卫生
81人买过
  •   在还原性科学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近代,人类在科学的含义与分类这些常识性问题上,却陷入了空前的迷惘。早在两千年前,科学原本的含义即“学问”或“知识”。中国的《易经》将它视作形上与形下两类,西方亚里士多德则分为原形与原质两类。人们认识原形的过程中形成了综合—演绎法,认识原质的过程中形成了分析—归纳法。中医是运用综合—演绎法研究形上之人的医学;西医的生物医学是运用分析—归纳法研究形下之人的医学。在近代,用还原性研究方法验证、解释、改造中医的做法,使中医陷于深重的危机之中。《丘石中医系列·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从科学分类的普遍原则出发,联系SARS的防治、教学的实践,联系中医形上特性与中西医配合必然性的研究,从东西方历史、文化、形上学、哲学、科学的比较中,从中、西医的科学、技术、经验层面的比较中,对当代中医诸多的学术难题进行了理性探讨,并阐述了许多颇具启迪的新思维。《丘石中医系列·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对于学习和认识中医自身内在的科学规律,对于引导中医教学、临床、科研的发展,都具有独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致重(曾用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钟、柳秉理),1944年生,大陆首届中医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研究、教学、编辑、学术管理,热衷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软科学、科学学研究,擅长中医内、妇、儿科临床治疗,通达中医经典及理论与临床教学。2000年以来在香港、台湾三所大学执教中医10年。讲授过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西医学比较、中医哲学导论八门主要课程。其中,中西医学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是大陆以及港、台中医教育史上的首开与独创课程。经常出席国内外中医学术交流,为大陆及港、台中医开办了多专题、多系列的学术讲座。历任《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期刊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副秘书长,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中医沉思录》、《中医复兴论》、《中医形上识》、《问鼎中医》等学术专著8部。 导读  回归中医形上之道第一章  SARS的形上特性  第一节  SARS呼唤中医崛起  第二节  SARS流行的中医思考  第三节  采取主动预防肺炎  第四节  初期SARS中医治疗独具优势  第五节  关于SARS的反思及启示  第六节  防治SARS的系统小结  第七节  SARS期间的相关体会第二章  教学临床的形上特性举隅  第一节  中医防治肿瘤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当代产妇缺乳的中医理辨  第三节  伤寒和温病体系的同一性  第四节  新感、伏邪析疑  第五节  温病病因的厘正  第六节  香港和台湾的中医教育评议第三章  中西医配合形上沉思  第一节  中医百年兴衰起伏透视  第二节  中西医配合清议  第三节  中西医配合清议之续  第四节  从近代科学主义到伪科学  第五节  告别结合才能走向配合  第六节  “学费”不能再缴了第四章  还原中医学的形上特性  第一节  论中医学的形上特性  第二节  登临中医殿堂的门槛  第三节  世界需要中医,中医需要复兴后记
  • 内容简介:
      在还原性科学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近代,人类在科学的含义与分类这些常识性问题上,却陷入了空前的迷惘。早在两千年前,科学原本的含义即“学问”或“知识”。中国的《易经》将它视作形上与形下两类,西方亚里士多德则分为原形与原质两类。人们认识原形的过程中形成了综合—演绎法,认识原质的过程中形成了分析—归纳法。中医是运用综合—演绎法研究形上之人的医学;西医的生物医学是运用分析—归纳法研究形下之人的医学。在近代,用还原性研究方法验证、解释、改造中医的做法,使中医陷于深重的危机之中。《丘石中医系列·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从科学分类的普遍原则出发,联系SARS的防治、教学的实践,联系中医形上特性与中西医配合必然性的研究,从东西方历史、文化、形上学、哲学、科学的比较中,从中、西医的科学、技术、经验层面的比较中,对当代中医诸多的学术难题进行了理性探讨,并阐述了许多颇具启迪的新思维。《丘石中医系列·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对于学习和认识中医自身内在的科学规律,对于引导中医教学、临床、科研的发展,都具有独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作者简介:
     李致重(曾用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钟、柳秉理),1944年生,大陆首届中医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研究、教学、编辑、学术管理,热衷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软科学、科学学研究,擅长中医内、妇、儿科临床治疗,通达中医经典及理论与临床教学。2000年以来在香港、台湾三所大学执教中医10年。讲授过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西医学比较、中医哲学导论八门主要课程。其中,中西医学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是大陆以及港、台中医教育史上的首开与独创课程。经常出席国内外中医学术交流,为大陆及港、台中医开办了多专题、多系列的学术讲座。历任《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期刊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副秘书长,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中医沉思录》、《中医复兴论》、《中医形上识》、《问鼎中医》等学术专著8部。
  • 目录:
    导读  回归中医形上之道第一章  SARS的形上特性  第一节  SARS呼唤中医崛起  第二节  SARS流行的中医思考  第三节  采取主动预防肺炎  第四节  初期SARS中医治疗独具优势  第五节  关于SARS的反思及启示  第六节  防治SARS的系统小结  第七节  SARS期间的相关体会第二章  教学临床的形上特性举隅  第一节  中医防治肿瘤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当代产妇缺乳的中医理辨  第三节  伤寒和温病体系的同一性  第四节  新感、伏邪析疑  第五节  温病病因的厘正  第六节  香港和台湾的中医教育评议第三章  中西医配合形上沉思  第一节  中医百年兴衰起伏透视  第二节  中西医配合清议  第三节  中西医配合清议之续  第四节  从近代科学主义到伪科学  第五节  告别结合才能走向配合  第六节  “学费”不能再缴了第四章  还原中医学的形上特性  第一节  论中医学的形上特性  第二节  登临中医殿堂的门槛  第三节  世界需要中医,中医需要复兴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真传
周劲草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玄机(软精装)
郝宏伟 著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真传/古中医传承书系之医理篇
[清]郑钦安 著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衡正(第2辑)
楼定惠 编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真传
郑寿全、王国辰 著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探新
雷昌林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真传
[清]郑钦安 著;周鸿飞 校
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医理折衷目科
寰宇赘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