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1999-01
ISBN: 9787542612083
定价: 16.2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其他
分类: 政治
128人买过
  • 在中国历史上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 萧功秦:
    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交大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当代中国转型政治,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与比较。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等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文化背景
    一、传统国家与“感应型”现代化
    二、中国传统主导价值体系应付西方挑战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官僚政体与制度弹性
    四、传统主权国家现代化的两种趋势
    日本: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融合的模式
    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两极对峙模式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基本反应
    一、政策创新是清王朝变革的起点
    二、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一个无所作为的时期
    三、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甲午战争以后:危机驱动型变革阶段的开端
    第三章 清末变革新阶段的来临
    一、戊戌变法:变革的制约条件
    二、戊戌变法面临的基本困难
    三、改革的有利因素:政治共识在官绅阶层中出现
    四、慈禧与光绪:最高权力的二元化格局
    五、官僚政体下的政策创新的适度性
    六、专制政体下的变革:“费边式”战略的意义
    第四章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战略
    一、变法人士的“意识―心理结构
    二、戊戌激进心态的五个基本特点
    三、光绪与康有为:激进变革势力的形成
    四、康有为的改革战略失误的四个方面
    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
    “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
    对传统政治的中心象征的挑战
    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第五章 政治冲突的两极化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变法过程中的冲突两极化趋势
    二、戊戌年七月中旬后光绪帝的激进政策
    裁汰冗官事件
    礼部六堂官罢官事件
    从开设制度局到懋勤殿事件
    三、光绪帝的焦虑感与两难困境
    四、康有为接受密诏后的对策
    五、联袁围园:康有为孤注一掷的选择
    六、袁世凯为什么告变
    七、慈禧太后再度掌权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第六章 戊戌激进主义与中国“极致性”政治文化
    一、同时代人对变法失败的反思
    “徐以心腹分任骏寄”:费行简论变法应采取的战略
    “养锋锐以和平”:皮锡瑞论官僚政治下的变法策略
    改革者的政治哲学:尹彦禾论“中庸之道”
    “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严复对戊戌变法派的批评
    二、变法激进主义是对因循守旧的反动
    三、官僚政体下变革的两难矛盾
    四、人格魅力与世俗理性:“类宗教人格”的两难矛盾
    五、戊戌激进主义与传统的“极致性文化”
    六、结语
    第七章 清末新政:走向现代化的第三次选择
    一、新的变革时期的到来
    二、变革已经成为新政时期的基本共识
    三、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影响新政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
    五、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
    第八章 辛丑变法:清末新政的序幕
    一、“庚子西狩”与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的转变
    二、改革诏书的发布与社会反应的冷淡
    三、“辛丑变法”的主要内容
    四、回銮后的慈禧与光绪精神状态的变化
    五、中间派掌权:辛丑变法时期的权力中枢特点
    六、权威资源的流失对新政变革的双重影响
    七、列强压力下的新政: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九章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立宪的“文化误读”
    一、近代中国人的立宪观的起源
    二、“制度决定论”:一种“早熟”的立宪观
    三、日俄战争对中国立宪思潮的刺激作用
    四、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两重性
    第十章 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清末立宪派的两种选择
    一、亲贵立宪派的政治资源与作用
    二、权势派及其作用
    三、士绅官僚派: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
    四、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君主立宪制的两种范本
    五、保守与激进的立宪派:立宪运动的内部分歧
    六、清末新政过程中政治参与的急剧扩大
    第十一章 保守与激进:反对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反对派
    二、从廷臣会议看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政争
    三、“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保守的两难选择
    四、清廷筹备立宪国策的正式宣布
    第十二章 立宪缓行派为什么主张“开明专制”
    一、中国需要立宪政治还是开明的专制政治?
    二、“立宪救国论”与“立宪危机论”
    三、中国士大夫能否胜任于宪政?
    四、立宪是否应该以本国的习俗为基础?
    五、中国是否具有西方立宪的原动力?
    六、只有保守渐进才能使中国立宪取得成功
    七、立宪缓行派的基本思想:启蒙专制主义
    八 立宪政争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游离态的社会动员
    一、科举制度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性
    二、“科举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与消极性
    三、变通科举与废除科举:两种不同的改革选择
    四、科举制的废除与社会凝聚机制的瓦解
    五 士绅阶级的消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
    一、慈禧与光绪之死
    二、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执政者
    三、“弱者逐强者”之后的清末权力格局
    四、摄政王的新政政策倾向
    第十五章 从速开国会运动看清末政治参与危机
    一、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与立宪运动的激进化
    二、立宪派思想激进化的原因
    三、地方官员倾向激进立宪运动的原因
    四、革命排满思潮对激进立宪运动的促成作用
    五、新政中的政治参与危机及其对清廷的挑战
    六、清末新政的总危机正在到来
    第十六章 清末的权威危机与保路运动
    一、从官办到商办铁路:清政府铁路政策的演变
    二、商办铁路政策的三大弊端
    三、清廷铁路国有政策的形成
    四、商办派对铁路国有政策的反抗
    五、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正式出台
    六、四国银行借款合同及其评价
    七、清政府赎回商路政策的出台及各省的反应
    八、保路运动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
    九、清政府与保路派冲突的两极化
    十、铁路国有政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十一、保路运动:经济排外主义、地方主义与立宪派的结合
    十二、铁路国有政策成为民国新政权的既定政策
    结语
  •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
  • 作者简介:
    萧功秦:
    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交大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当代中国转型政治,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与比较。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等等。
  • 目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文化背景
    一、传统国家与“感应型”现代化
    二、中国传统主导价值体系应付西方挑战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官僚政体与制度弹性
    四、传统主权国家现代化的两种趋势
    日本: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融合的模式
    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两极对峙模式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基本反应
    一、政策创新是清王朝变革的起点
    二、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一个无所作为的时期
    三、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甲午战争以后:危机驱动型变革阶段的开端
    第三章 清末变革新阶段的来临
    一、戊戌变法:变革的制约条件
    二、戊戌变法面临的基本困难
    三、改革的有利因素:政治共识在官绅阶层中出现
    四、慈禧与光绪:最高权力的二元化格局
    五、官僚政体下的政策创新的适度性
    六、专制政体下的变革:“费边式”战略的意义
    第四章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战略
    一、变法人士的“意识―心理结构
    二、戊戌激进心态的五个基本特点
    三、光绪与康有为:激进变革势力的形成
    四、康有为的改革战略失误的四个方面
    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
    “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
    对传统政治的中心象征的挑战
    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第五章 政治冲突的两极化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变法过程中的冲突两极化趋势
    二、戊戌年七月中旬后光绪帝的激进政策
    裁汰冗官事件
    礼部六堂官罢官事件
    从开设制度局到懋勤殿事件
    三、光绪帝的焦虑感与两难困境
    四、康有为接受密诏后的对策
    五、联袁围园:康有为孤注一掷的选择
    六、袁世凯为什么告变
    七、慈禧太后再度掌权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第六章 戊戌激进主义与中国“极致性”政治文化
    一、同时代人对变法失败的反思
    “徐以心腹分任骏寄”:费行简论变法应采取的战略
    “养锋锐以和平”:皮锡瑞论官僚政治下的变法策略
    改革者的政治哲学:尹彦禾论“中庸之道”
    “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严复对戊戌变法派的批评
    二、变法激进主义是对因循守旧的反动
    三、官僚政体下变革的两难矛盾
    四、人格魅力与世俗理性:“类宗教人格”的两难矛盾
    五、戊戌激进主义与传统的“极致性文化”
    六、结语
    第七章 清末新政:走向现代化的第三次选择
    一、新的变革时期的到来
    二、变革已经成为新政时期的基本共识
    三、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影响新政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
    五、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
    第八章 辛丑变法:清末新政的序幕
    一、“庚子西狩”与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的转变
    二、改革诏书的发布与社会反应的冷淡
    三、“辛丑变法”的主要内容
    四、回銮后的慈禧与光绪精神状态的变化
    五、中间派掌权:辛丑变法时期的权力中枢特点
    六、权威资源的流失对新政变革的双重影响
    七、列强压力下的新政: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九章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立宪的“文化误读”
    一、近代中国人的立宪观的起源
    二、“制度决定论”:一种“早熟”的立宪观
    三、日俄战争对中国立宪思潮的刺激作用
    四、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两重性
    第十章 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清末立宪派的两种选择
    一、亲贵立宪派的政治资源与作用
    二、权势派及其作用
    三、士绅官僚派: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
    四、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君主立宪制的两种范本
    五、保守与激进的立宪派:立宪运动的内部分歧
    六、清末新政过程中政治参与的急剧扩大
    第十一章 保守与激进:反对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反对派
    二、从廷臣会议看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政争
    三、“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保守的两难选择
    四、清廷筹备立宪国策的正式宣布
    第十二章 立宪缓行派为什么主张“开明专制”
    一、中国需要立宪政治还是开明的专制政治?
    二、“立宪救国论”与“立宪危机论”
    三、中国士大夫能否胜任于宪政?
    四、立宪是否应该以本国的习俗为基础?
    五、中国是否具有西方立宪的原动力?
    六、只有保守渐进才能使中国立宪取得成功
    七、立宪缓行派的基本思想:启蒙专制主义
    八 立宪政争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游离态的社会动员
    一、科举制度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性
    二、“科举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与消极性
    三、变通科举与废除科举:两种不同的改革选择
    四、科举制的废除与社会凝聚机制的瓦解
    五 士绅阶级的消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
    一、慈禧与光绪之死
    二、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执政者
    三、“弱者逐强者”之后的清末权力格局
    四、摄政王的新政政策倾向
    第十五章 从速开国会运动看清末政治参与危机
    一、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与立宪运动的激进化
    二、立宪派思想激进化的原因
    三、地方官员倾向激进立宪运动的原因
    四、革命排满思潮对激进立宪运动的促成作用
    五、新政中的政治参与危机及其对清廷的挑战
    六、清末新政的总危机正在到来
    第十六章 清末的权威危机与保路运动
    一、从官办到商办铁路:清政府铁路政策的演变
    二、商办铁路政策的三大弊端
    三、清廷铁路国有政策的形成
    四、商办派对铁路国有政策的反抗
    五、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正式出台
    六、四国银行借款合同及其评价
    七、清政府赎回商路政策的出台及各省的反应
    八、保路运动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
    九、清政府与保路派冲突的两极化
    十、铁路国有政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十一、保路运动:经济排外主义、地方主义与立宪派的结合
    十二、铁路国有政策成为民国新政权的既定政策
    结语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与未来 : 美国工会组织的发展
格里·蔡森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领导力
高宇星 著;华夏智库 出品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中的希腊资本主义: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
[希腊]斯塔夫罗斯·马夫鲁迪斯(Stavros Mavroudeas)主编 毛丹阳 译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决策的直觉优势效应:无注意视盲与内隐记忆的作用
石垠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领导力:带领团队走出艰难困境的7大原则
[美]约翰·麦克斯韦尔(John C. Maxwell) 著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理论和西班牙经济大衰退
(瑞士)胡安·巴勃罗·马泰奥·托梅著,李建利,张蓉译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环境下的领导力: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第2版)(白金版)
[美]Dennis N.T. Perkins(丹尼斯·N.T.珀金斯;Margaret P.Holtman(玛格丽特·P.霍尔特曼;Jillian B.Murphy(吉利安·B.墨菲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与秩序:全球转型下的俄罗斯对外关系
冯绍雷 著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应对与策略
[美]凯斯·R.桑斯坦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销售:困难时期提振销售的55个方法
(美) 杰布·布朗特(Jeb Blount)著 ; 颉腾文化 出品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时代重思新闻业
[英]斯图尔特·艾伦(Stuart Allan) 著;胡特 译;张昱辰 校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杨耕文集)
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