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2012-10
版次: 1
ISBN: 9787301211038
定价: 86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政治
9人买过
  •   丛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著名专家执笔编写,全面展现我国在航天与航空科学技术、生物与海洋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能源、环境与资源、气候与灾害、科技创新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丛书共分10集。兼具知识性和普及性,是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积极力量,能让民众从中了解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实际成效,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折射出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科教兴国的深远意义。   白春礼,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共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丹麦皇家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等。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等。 1. 航天与航空科学技术集 

    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的进展与我国的月球探测 

    王礼恒: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王永志: 载人航天发展走向的思考 

    崔尔杰: 空天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童庆禧: 空间信息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陈建生: 现代宇宙观 

    王 水: 朝气蓬勃的空间物理学 

    杨 光: 探索宇宙奥秘 

    陈懋章: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是航空科技创新的灵魂 

    顾逸东: 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

    路甬祥: 从仰望星空到走向太空

    2. 能源科学技术集

    徐建中: 面向世纪的能源与能源科技 

    严陆光: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马重芳: 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刘光鼎: 中国油气资源的第二次创业 

    王乃彦: 我国核能(裂变能)发展战略研究 

    欧阳予: 核能利用及其发展前景 

    蔡睿贤: 西部发展中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 

    何祚庥: 风力发电“救济”电荒 

    何祚庥: 人类即将迎接可再生能源时代 

    何祚庥: 人类即将迎接太阳能时代 

    徐建中: 科学用能与绿色能源 

    3. 环境与资源科学技术集

    黄祖洽: 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刘宝珺: 资源、环境的科学发展观 

    刘东生: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刘昌明: 黄河水资源变化与可持续性利用的主要问题 

    孙广友: 湿地与人类 

    施雅风: 冰川、气候与水资源变化问题 

    张新时: 西部生态圈 

    肖洪浪: 西部水与生态 

    陆钟武: 穿越“环境高山” 

    高登义: 极地变化与人类关系 

    4. 气候与灾害科学技术集

    黄荣辉: 我国的重大气候灾害及其预测 

    符淙斌: 地球气候变化及其预测 

    安芷生: 世纪的全球变化科学 

    白以龙: 破坏灾害和演化诱致突变 

    陈运泰: 活动的地球: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顾国华: GPS-地震预测利器 

    陈运泰 杨智娴 许力生: 海啸、地震海啸与海啸地震 

    胡鞍钢: SARS危机和中国经济 

     

    5. 新材料科学技术集

    白春礼: 化学与纳米科学技术 

    李家明: 科学研究的乐趣 

    严东生: 关于人口、自然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 

    李依依: 世纪材料的思考 

    师昌绪: 材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赵玉芬: 现代化学前沿 

    戴立信: 有机化学与社会 

    闵恩泽: 从石化催化技术开发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 

     

    6. 生物与海洋科学技术集

    陈 竺: 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贺福初: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及中国的贡献与意义 

    刘以训: 漫谈生殖的奥秘 

    韩启德: 传染病的历史 

    曾 毅: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杨福愉: 谈谈生物膜 

    王 颖: 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发展 

    苏纪兰: 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 

     

    7. 信息科学技术集

    李衍达: 信息科技和信息时代 

    邬贺铨: 通信技术的换代发展与新的应用 

    陈俊亮: 下一代网络 

    李德仁: 广义空间信息网格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 

    简水生: 时代呼唤信息安全网和廉价高效的光伏电池 

    柴天佑: 企业信息化 

    吴 澄: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力 

    王阳元: 从消费大国到产业强国 

    李德仁: 数字地球与“三S”技术 

    戴汝为: 多学科交叉发展与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周兴铭: 信息技术与国家发展 

     

    8. 科学、技术与社会集

    李国杰: 高技术与中国 

    郑时龄: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 

    陆大道: 实施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朱之鑫: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路甬祥: 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现状与前景 

    卢良恕: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着力点 

    郭重庆: 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选择 

    秦伯益: 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状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黄本立: 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何祚麻: 当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科技的启示 

    涂元季: 钱学森的科学精神 

    李曙光: 科学人生体验 

    朱作言: 建设基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9. 科学的历史与文化集

    白春礼: 世界科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 

    路甬祥: 百年物理学的启示 

    周光召: 世纪物理学的回顾及对未来物理学发展的展望 

    杨国帧: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沈学础: 走进人们生活的量子论 

    周立伟: 光学,明天更辉煌 

    熊大闰: 牛顿、爱因斯坦和天文学 

    郑 度: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王 元: 数学的现在与未来 

    董光璧: 自然科学史与科学文化 

    杨叔子: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0. 科技创新方法集

    宋心琦: 化学中的机会和挑战 

    韦 钰: 科学教育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夏建白: 突破人才培养障碍,培养创新型人才 

    秦伯益: 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 

    徐光宪: 化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园地的探索 

    柳传志: 通过联想看中国企业发展的两个阶段 

    张 杰: 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陆 埮: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贺贤土: 参加核武器研制的经历与体会 

    林 群: 从平面三角到微分方程 

    郑时龄: 为创新型城市创造空间 

    杨福家: 自主创新的关键 

    杨叔子: 民族文化教育与自主创新道路 
  • 内容简介:
      丛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著名专家执笔编写,全面展现我国在航天与航空科学技术、生物与海洋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能源、环境与资源、气候与灾害、科技创新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丛书共分10集。兼具知识性和普及性,是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积极力量,能让民众从中了解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实际成效,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折射出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科教兴国的深远意义。
  • 作者简介:
      白春礼,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共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丹麦皇家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等。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等。
  • 目录:
    1. 航天与航空科学技术集 

    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的进展与我国的月球探测 

    王礼恒: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王永志: 载人航天发展走向的思考 

    崔尔杰: 空天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童庆禧: 空间信息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陈建生: 现代宇宙观 

    王 水: 朝气蓬勃的空间物理学 

    杨 光: 探索宇宙奥秘 

    陈懋章: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是航空科技创新的灵魂 

    顾逸东: 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

    路甬祥: 从仰望星空到走向太空

    2. 能源科学技术集

    徐建中: 面向世纪的能源与能源科技 

    严陆光: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马重芳: 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刘光鼎: 中国油气资源的第二次创业 

    王乃彦: 我国核能(裂变能)发展战略研究 

    欧阳予: 核能利用及其发展前景 

    蔡睿贤: 西部发展中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 

    何祚庥: 风力发电“救济”电荒 

    何祚庥: 人类即将迎接可再生能源时代 

    何祚庥: 人类即将迎接太阳能时代 

    徐建中: 科学用能与绿色能源 

    3. 环境与资源科学技术集

    黄祖洽: 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刘宝珺: 资源、环境的科学发展观 

    刘东生: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刘昌明: 黄河水资源变化与可持续性利用的主要问题 

    孙广友: 湿地与人类 

    施雅风: 冰川、气候与水资源变化问题 

    张新时: 西部生态圈 

    肖洪浪: 西部水与生态 

    陆钟武: 穿越“环境高山” 

    高登义: 极地变化与人类关系 

    4. 气候与灾害科学技术集

    黄荣辉: 我国的重大气候灾害及其预测 

    符淙斌: 地球气候变化及其预测 

    安芷生: 世纪的全球变化科学 

    白以龙: 破坏灾害和演化诱致突变 

    陈运泰: 活动的地球: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顾国华: GPS-地震预测利器 

    陈运泰 杨智娴 许力生: 海啸、地震海啸与海啸地震 

    胡鞍钢: SARS危机和中国经济 

     

    5. 新材料科学技术集

    白春礼: 化学与纳米科学技术 

    李家明: 科学研究的乐趣 

    严东生: 关于人口、自然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 

    李依依: 世纪材料的思考 

    师昌绪: 材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赵玉芬: 现代化学前沿 

    戴立信: 有机化学与社会 

    闵恩泽: 从石化催化技术开发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 

     

    6. 生物与海洋科学技术集

    陈 竺: 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贺福初: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及中国的贡献与意义 

    刘以训: 漫谈生殖的奥秘 

    韩启德: 传染病的历史 

    曾 毅: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杨福愉: 谈谈生物膜 

    王 颖: 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发展 

    苏纪兰: 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 

     

    7. 信息科学技术集

    李衍达: 信息科技和信息时代 

    邬贺铨: 通信技术的换代发展与新的应用 

    陈俊亮: 下一代网络 

    李德仁: 广义空间信息网格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 

    简水生: 时代呼唤信息安全网和廉价高效的光伏电池 

    柴天佑: 企业信息化 

    吴 澄: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力 

    王阳元: 从消费大国到产业强国 

    李德仁: 数字地球与“三S”技术 

    戴汝为: 多学科交叉发展与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周兴铭: 信息技术与国家发展 

     

    8. 科学、技术与社会集

    李国杰: 高技术与中国 

    郑时龄: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 

    陆大道: 实施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朱之鑫: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路甬祥: 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现状与前景 

    卢良恕: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着力点 

    郭重庆: 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选择 

    秦伯益: 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状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黄本立: 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何祚麻: 当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科技的启示 

    涂元季: 钱学森的科学精神 

    李曙光: 科学人生体验 

    朱作言: 建设基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9. 科学的历史与文化集

    白春礼: 世界科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 

    路甬祥: 百年物理学的启示 

    周光召: 世纪物理学的回顾及对未来物理学发展的展望 

    杨国帧: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沈学础: 走进人们生活的量子论 

    周立伟: 光学,明天更辉煌 

    熊大闰: 牛顿、爱因斯坦和天文学 

    郑 度: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王 元: 数学的现在与未来 

    董光璧: 自然科学史与科学文化 

    杨叔子: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0. 科技创新方法集

    宋心琦: 化学中的机会和挑战 

    韦 钰: 科学教育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夏建白: 突破人才培养障碍,培养创新型人才 

    秦伯益: 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 

    徐光宪: 化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园地的探索 

    柳传志: 通过联想看中国企业发展的两个阶段 

    张 杰: 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陆 埮: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贺贤土: 参加核武器研制的经历与体会 

    林 群: 从平面三角到微分方程 

    郑时龄: 为创新型城市创造空间 

    杨福家: 自主创新的关键 

    杨叔子: 民族文化教育与自主创新道路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的起源
成生辉,崔维成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实验真有趣(全4册):调动全身感官的STEM实验,为6~12岁孩子搭建生活化的“科学实验室”,轻松“玩”出学习力!
[西]葆拉·纳瓦罗 (西)安琪儿·希门尼斯 著;孙甜 译;[西]伯纳黛特·库克萨特 绘;斯坦威 出品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分利:企业激励的底层逻辑
贾长松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大概念
(英) 乔恩·埃文斯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减重:适度低碳水饮食法
王兴国、姜丹 著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简史(少年简读版)让孩子一口气读完科学发展脉络,构建系统科学认知!
张玉光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家们的神奇发现 25位科学家的真实故事 3-6岁职业启蒙科普绘本
萨斯基亚·格温 文,安娜·阿尔韦罗 图,丁将 译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博物馆:神奇藏品背后的医学简史
(英) 娜塔莎·麦肯罗、塞利娜·赫尔利主编 ; 董震东译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技术政策
洪伟,王程韡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大师系列:世界的和谐(天体的运行就像演奏一首乐曲?用音符解读天空,感受宇宙的恢宏与浪漫)
(德) 约翰内斯·开普勒,果麦文化 出品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备孕随手查(60个高效成功备孕攻略,可速查可记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30余年一线临床经验汇总,助您远离备孕焦虑,优生优育。)
陈倩
科学与中国(10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科学家的故事全4册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古近代科学家的故事100个外国历史名人非注音版洪涛榜样的力量小学生三四五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籍
郑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