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移民

百万大移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2021-10
版次: 1
ISBN: 9787552560947
定价: 5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3页
字数: 150.000千字
分类: 文学
20人买过
  • 本书记录了“百万移民”的搬迁和脱贫历程,见证了他们从中国“贫困样本”到中国特色“脱贫样板”的跃迁。不论是当下的乡村振兴,还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作者将继续关注“百万移民”,以期从他们的故事中,读出中国乡村的未来。

        王建宏,出生于甘肃陇西,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光明报社宁夏记者站站长。被授予宁夏“五一劳动奖章”“全区员”等,入选“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兼任宁夏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业界导师。曾主编甲子典记光明报看宁夏等书。

    精彩内容:

        二  干涸
        刘克瑞对移民两个字并不陌生。虽然,他并不知道,在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从秦汉时期的军事移民,到唐宋时期党项人的两次内迁,再到元代的大规模政策移民,乃至明清两代,干百年来,移民开发的历史从未中断。
        刘克瑞的奶奶姓刘,爷爷是上门女婿,姓谢,两人一直没有子女。1929年前后,,村里来了一个货郎。货郎的担子上,一头挑着一些针头线脑之类的杂货,另一头的笸箩里坐着一个不到2岁的小男娃——这是货郎的二儿子,为了不让娃饿死在家里,带着他出来混肚子。
        奶奶用一袋面粉,换了这个挑在货郎担子里的男娃作养子,取名刘文山。
        刘文山长大后,娶妻生子,育有8个子女。前面2个是女娃,后面6个是男娃。刘克瑞在兄弟几个中排行第五。
        20世纪80年代,刘克瑞的大哥刘克勤已是宁夏代移民了。
        刘克瑞不太善于表达。似乎,他根本说不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句话。但是,他说得毫不迟疑,流利而顺畅。他知道他的老家早因为这句话在联合国出了名。
        对于旱的记忆,刘克瑞的大哥刘克勤更加痛彻心扉。作为长子,刘克勤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感受到了自然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
        在跺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的西海固,人们优选的渴望,是喝上清水、吃上白面。在刘克勤的话语体系中,重要的当然是麦子。    直到多年后,刘克勤仍时常会重复一个梦:都快立夏了,也没滴过几滴雨,麦苗耷拉着,胡乱地摇摆,仿佛早已死去多时,用手指轻轻一捻即成碎末。站在地边,自己也成了一棵被太阳炙烤的麦苗,躲不开,逃不掉,水分一点点脱离他的身体
        蔚蓝,可以是大海,可以是天空,但也可能是噩梦的。
        直到现在,只要听到有人赞美固原的天空特别蓝,刘克勤仍会觉得浑身不得劲儿。是!天越蓝,太阳越大,越不下雨。
        西海固人关于旱的噩梦,是蓝的。
        “西海固”3个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在联合国很有名,地图上找不到,却一直是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西海固初为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固原的合称。1953年至1955年,这片地域曾短暂设立过“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西海固所指的范围也几经变迁,逐渐成为宁夏中南部9个贫困县区的代称,占据了宁夏地理面积的65%。
        在中国地图上,宁夏犹如瀚海中游弋的一叶扁舟,南北狭长,中部略宽。黄河从宁夏小舟的左舷中部切入,自西南向东北。北部原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而宁夏“半壁河山”的西海固,则是南部丘陵起伏的黄土高原区,以及被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夹击的荒漠戈壁。
        在西海固的大部分地方,水代表着财富,有无水窖是衡量贫富的重要标准。上门提亲,只要男方家里有两眼水窖,那多半是门好亲事。
        世上优选的不公,是出生地的不同。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连各种生灵都是苦命的。
        对水的味道,动物比人敏感得多。淘水窖时,那些渴疯了的野兔子,闻到水的气息跑过来,赶都赶不走。水窖里的水,并不是清冽的甘泉,而是混浊、苦涩的黄泥水,这些在很多地方连洗手都嫌脏的苦咸水,这里的人们却甘之如饴。
        1973年,也是刘克瑞出生的那年,是一个大旱之年。那一年,在僻远的西海固,刘克勤见到很多汽车,那些部队的汽车排成长龙,给群众送粮送水。拉水汽车在路上跑,鸟儿跟着拉水汽车在空中飞,家畜也围着车觅水。拖拉机耕地的时候,从桶往出抽油,渴极了的麻雀竟飞蛾扑火般飞过去喝
        p8-11 序章 123万个故事

    章 山外有天

    第二章 水上荒塬

    第三章 人随水走

    第四章 黄河水甜

    第五章 大山绿了

    第六章 命运变迁

    第七章 他乡故乡

    后记 读懂中国乡村未来
  •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百万移民”的搬迁和脱贫历程,见证了他们从中国“贫困样本”到中国特色“脱贫样板”的跃迁。不论是当下的乡村振兴,还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作者将继续关注“百万移民”,以期从他们的故事中,读出中国乡村的未来。
  • 作者简介:


        王建宏,出生于甘肃陇西,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光明报社宁夏记者站站长。被授予宁夏“五一劳动奖章”“全区员”等,入选“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兼任宁夏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业界导师。曾主编甲子典记光明报看宁夏等书。

    精彩内容:

        二  干涸
        刘克瑞对移民两个字并不陌生。虽然,他并不知道,在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从秦汉时期的军事移民,到唐宋时期党项人的两次内迁,再到元代的大规模政策移民,乃至明清两代,干百年来,移民开发的历史从未中断。
        刘克瑞的奶奶姓刘,爷爷是上门女婿,姓谢,两人一直没有子女。1929年前后,,村里来了一个货郎。货郎的担子上,一头挑着一些针头线脑之类的杂货,另一头的笸箩里坐着一个不到2岁的小男娃——这是货郎的二儿子,为了不让娃饿死在家里,带着他出来混肚子。
        奶奶用一袋面粉,换了这个挑在货郎担子里的男娃作养子,取名刘文山。
        刘文山长大后,娶妻生子,育有8个子女。前面2个是女娃,后面6个是男娃。刘克瑞在兄弟几个中排行第五。
        20世纪80年代,刘克瑞的大哥刘克勤已是宁夏代移民了。
        刘克瑞不太善于表达。似乎,他根本说不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句话。但是,他说得毫不迟疑,流利而顺畅。他知道他的老家早因为这句话在联合国出了名。
        对于旱的记忆,刘克瑞的大哥刘克勤更加痛彻心扉。作为长子,刘克勤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感受到了自然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
        在跺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的西海固,人们优选的渴望,是喝上清水、吃上白面。在刘克勤的话语体系中,重要的当然是麦子。    直到多年后,刘克勤仍时常会重复一个梦:都快立夏了,也没滴过几滴雨,麦苗耷拉着,胡乱地摇摆,仿佛早已死去多时,用手指轻轻一捻即成碎末。站在地边,自己也成了一棵被太阳炙烤的麦苗,躲不开,逃不掉,水分一点点脱离他的身体
        蔚蓝,可以是大海,可以是天空,但也可能是噩梦的。
        直到现在,只要听到有人赞美固原的天空特别蓝,刘克勤仍会觉得浑身不得劲儿。是!天越蓝,太阳越大,越不下雨。
        西海固人关于旱的噩梦,是蓝的。
        “西海固”3个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在联合国很有名,地图上找不到,却一直是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西海固初为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固原的合称。1953年至1955年,这片地域曾短暂设立过“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西海固所指的范围也几经变迁,逐渐成为宁夏中南部9个贫困县区的代称,占据了宁夏地理面积的65%。
        在中国地图上,宁夏犹如瀚海中游弋的一叶扁舟,南北狭长,中部略宽。黄河从宁夏小舟的左舷中部切入,自西南向东北。北部原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而宁夏“半壁河山”的西海固,则是南部丘陵起伏的黄土高原区,以及被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夹击的荒漠戈壁。
        在西海固的大部分地方,水代表着财富,有无水窖是衡量贫富的重要标准。上门提亲,只要男方家里有两眼水窖,那多半是门好亲事。
        世上优选的不公,是出生地的不同。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连各种生灵都是苦命的。
        对水的味道,动物比人敏感得多。淘水窖时,那些渴疯了的野兔子,闻到水的气息跑过来,赶都赶不走。水窖里的水,并不是清冽的甘泉,而是混浊、苦涩的黄泥水,这些在很多地方连洗手都嫌脏的苦咸水,这里的人们却甘之如饴。
        1973年,也是刘克瑞出生的那年,是一个大旱之年。那一年,在僻远的西海固,刘克勤见到很多汽车,那些部队的汽车排成长龙,给群众送粮送水。拉水汽车在路上跑,鸟儿跟着拉水汽车在空中飞,家畜也围着车觅水。拖拉机耕地的时候,从桶往出抽油,渴极了的麻雀竟飞蛾扑火般飞过去喝
        p8-11
  • 目录:
    序章 123万个故事

    章 山外有天

    第二章 水上荒塬

    第三章 人随水走

    第四章 黄河水甜

    第五章 大山绿了

    第六章 命运变迁

    第七章 他乡故乡

    后记 读懂中国乡村未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