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22-05
版次: 1
ISBN: 9787100207034
定价: 180.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08页
字数: 450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4人买过
  • 本书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主题,把马克思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宏大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这三个维度展开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本书首次明确提出并深入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并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未充分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从而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序言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与审视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第七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第九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第十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第十一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第十二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三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第十四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第十五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第十六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第十七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第十八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附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确立和演变

    附录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

    附录三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附录四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附录五  杨耕的哲学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  采访者:陈香

    附录六  杨耕:让马克思哲学“活”在当代   张亮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主题,把马克思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宏大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这三个维度展开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本书首次明确提出并深入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并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未充分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从而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 目录:
    序言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与审视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第七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第九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第十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第十一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第十二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三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第十四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第十五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第十六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第十七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第十八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附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确立和演变

    附录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

    附录三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附录四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附录五  杨耕的哲学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  采访者:陈香

    附录六  杨耕:让马克思哲学“活”在当代   张亮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