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10
版次: 1
ISBN: 9787307057623
定价: 5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01页
字数: 554千字
丛书: 名家学术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7人买过
  • 《中国古典美学史》首次出版于1998年,曾在国内外受到欢迎。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高级研究中心曾邀作者前往华盛顿就此书内容做专题讲演。此次增订再版,增加了三十余万字。就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三者兼顾来说,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此书堪称翘楚。从时间上看,自先秦到近代,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各个阶段重要的美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本书都做了翔实介绍,并且特别注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先秦儒道阴阳诸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对美学的影响。从范围来看,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小说、建筑、园林等诸种艺术美学,本书都做了清晰的梳理。某一历史阶段代表性艺术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明清的小说戏曲,本书有重点评论。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如“美”“妙”“味”“兴”“游”“神”“气”“韵”“逸”等及重要学说如“言志说”“缘情说”“兴寄说”“美刺说”“妙悟说”“神韵说”“境界说”“诗史说”等,本书都做了源流上的梳理并概括其要义。最为重要的是,本书独创性地概括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即: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理论系统。本书还独创性地总结出中国古典美学五大传统,即:乐天忧世、崇阳恋阴、尚贵羡仙、自然至美、中和为美。本书行文精当至妙,深入浅出,不仅于美学、哲学、文学、艺术专业工作者是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著作,而且于一般的读者,也是一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著作。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景观文化研究规划中心主任,国际应用美学研究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近20部,代表作为《当代美学原理》和《中国古典美学史》等,其美学思想被学术界评论芫“境界本体论美学”。被译成英迁在匡外出版的著作多部,重要的有ChineseBronzes:FerociousBeauty。2005年,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刚高级研究中心讲授《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美国《世界日报》称誉陈望衡为“中国美学界翘楚”。 代序华夏审美意识的基因

    第一节美真同体

    第二节美善同义

    第三节和合为美

    第四节礼乐相亲

    绪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简论

    第一节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

    第二节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

    第三节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

    第四节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理论系统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奠基期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美的哲学

    第二节审美理想

    第三节审美心境

    第四节审美范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仁学与美学

    第二节善与美

    第三节文质彬彬

    第四节中和之美

    第五节游和乐

    第六节兴观群怨

    第七节礼乐传统

    第三章庄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美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二节美论(二):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第三节美论(三):“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第四节美感论(一):“逍遥游”

    第五节美感论(二):“心斋”

    第六节美感论(三):“坐忘”

    第七节美感论(四):“物化”

    第八节艺术论(一):“言”与“意”

    第九节艺术论(二):“道”与“技”

    第十节艺术论(三):功利与非功利

    第四章孟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牛山之木尝美矣”

    第二节美的本质(二):“充实之谓美”

    第三节人格美:“浩然之气”

    第四节共同美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第五节《诗经》论:“以意逆志”

    第五章荀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第二节“由礼则雅”

    第三节“相形不如论心”

    第四节“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第五节“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第六节“虚壹而静”

    第七节“乐合同,礼别异”

    第六章先秦其他诸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墨子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韩非子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公孙尼子的《乐记》

    第四节阴阳五行家的“五行”说

    第五节《管子》四篇中的美学思想

    第六节《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

    第七章《周易》与中国美学

    第一节“阴”与“阳”

    第二节“刚”与“柔”

    第三节“大”与“美”

    第四节“变”与“通”

    第五节“神”与“几”

    第六节“中”与“和”

    第七节“象”与“意”

    第八节“文”与“化”

    第八章《诗经》美学

    第一节比兴与意象

    第二节史诗与诗史

    第三节言志与抒情

    第四节温柔敦厚品格

    第九章屈骚美学

    第一节君子人格

    第二节悲剧命运

    第三节发愤抒情

    第四节浪漫诗风

    第二编中国古典美学突破期

    第十章汉代美学(一):《淮南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一”论

    第二节美论

    第三节形、气、神论

    第四节《淮南子》的美学意义

    第十一章汉代美学(二):儒家美学的新发展

    第一节董仲舒:天人感应

    第二节刘向:礼乐相成

    第三节扬雄:华实副礼

    第四节王充:疾虚妄

    第十二章汉代美学(三):《诗经》诠释与儒家美学

    第一节今文经学说诗

    第二节古文经学说诗:《毛诗序》

    第三节古文经学说诗:《诗谱序》

    第十三章汉代美学(四):屈骚美学的新发展

    第一节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第二节王逸:“引类譬谕”说

    第三节汉赋美学

    附录:刘勰论屈骚

    第十四章汉代美学(五):艺术美学兴起

    第一节书法艺术的兴起

    第二节音乐美走向自觉

    第三节园林美学的兴起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一):玄学与美学

    第一节以无为本

    第二节玄冥之境

    第三节得意忘象

    第四节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五节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第六节声无哀乐

    第十六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二):人物品藻与山水赏会

    第一节人物品藻——人美的重视

    第二节山水赏会——自然美的发现

    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三):画论、书论

    第一节顾恺之:传神写照

    第二节宗炳:澄怀味象

    第三节王微:明神降之

    第四节谢赫:气韵生动

    第五节书论概述

    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美学(四):文论(上)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

    第二节陆机:《文赋》

    第三节钟嵘:《诗品》

    第十九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五):文论(下)

    第一节艺术本体:文论

    第二节艺术特质:情采

    第三节艺术理想:风骨

    第四节艺术想象:神思

    第五节艺术结构:隐秀

    第六节艺术风格:才性

    第七节小结

    插图索引
  •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美学史》首次出版于1998年,曾在国内外受到欢迎。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高级研究中心曾邀作者前往华盛顿就此书内容做专题讲演。此次增订再版,增加了三十余万字。就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三者兼顾来说,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此书堪称翘楚。从时间上看,自先秦到近代,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各个阶段重要的美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本书都做了翔实介绍,并且特别注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先秦儒道阴阳诸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对美学的影响。从范围来看,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小说、建筑、园林等诸种艺术美学,本书都做了清晰的梳理。某一历史阶段代表性艺术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明清的小说戏曲,本书有重点评论。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如“美”“妙”“味”“兴”“游”“神”“气”“韵”“逸”等及重要学说如“言志说”“缘情说”“兴寄说”“美刺说”“妙悟说”“神韵说”“境界说”“诗史说”等,本书都做了源流上的梳理并概括其要义。最为重要的是,本书独创性地概括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即: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理论系统。本书还独创性地总结出中国古典美学五大传统,即:乐天忧世、崇阳恋阴、尚贵羡仙、自然至美、中和为美。本书行文精当至妙,深入浅出,不仅于美学、哲学、文学、艺术专业工作者是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著作,而且于一般的读者,也是一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著作。
  • 作者简介: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景观文化研究规划中心主任,国际应用美学研究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近20部,代表作为《当代美学原理》和《中国古典美学史》等,其美学思想被学术界评论芫“境界本体论美学”。被译成英迁在匡外出版的著作多部,重要的有ChineseBronzes:FerociousBeauty。2005年,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刚高级研究中心讲授《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美国《世界日报》称誉陈望衡为“中国美学界翘楚”。
  • 目录:
    代序华夏审美意识的基因

    第一节美真同体

    第二节美善同义

    第三节和合为美

    第四节礼乐相亲

    绪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简论

    第一节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

    第二节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

    第三节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

    第四节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理论系统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奠基期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美的哲学

    第二节审美理想

    第三节审美心境

    第四节审美范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仁学与美学

    第二节善与美

    第三节文质彬彬

    第四节中和之美

    第五节游和乐

    第六节兴观群怨

    第七节礼乐传统

    第三章庄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美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二节美论(二):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第三节美论(三):“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第四节美感论(一):“逍遥游”

    第五节美感论(二):“心斋”

    第六节美感论(三):“坐忘”

    第七节美感论(四):“物化”

    第八节艺术论(一):“言”与“意”

    第九节艺术论(二):“道”与“技”

    第十节艺术论(三):功利与非功利

    第四章孟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牛山之木尝美矣”

    第二节美的本质(二):“充实之谓美”

    第三节人格美:“浩然之气”

    第四节共同美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第五节《诗经》论:“以意逆志”

    第五章荀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第二节“由礼则雅”

    第三节“相形不如论心”

    第四节“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第五节“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第六节“虚壹而静”

    第七节“乐合同,礼别异”

    第六章先秦其他诸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墨子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韩非子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公孙尼子的《乐记》

    第四节阴阳五行家的“五行”说

    第五节《管子》四篇中的美学思想

    第六节《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

    第七章《周易》与中国美学

    第一节“阴”与“阳”

    第二节“刚”与“柔”

    第三节“大”与“美”

    第四节“变”与“通”

    第五节“神”与“几”

    第六节“中”与“和”

    第七节“象”与“意”

    第八节“文”与“化”

    第八章《诗经》美学

    第一节比兴与意象

    第二节史诗与诗史

    第三节言志与抒情

    第四节温柔敦厚品格

    第九章屈骚美学

    第一节君子人格

    第二节悲剧命运

    第三节发愤抒情

    第四节浪漫诗风

    第二编中国古典美学突破期

    第十章汉代美学(一):《淮南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一”论

    第二节美论

    第三节形、气、神论

    第四节《淮南子》的美学意义

    第十一章汉代美学(二):儒家美学的新发展

    第一节董仲舒:天人感应

    第二节刘向:礼乐相成

    第三节扬雄:华实副礼

    第四节王充:疾虚妄

    第十二章汉代美学(三):《诗经》诠释与儒家美学

    第一节今文经学说诗

    第二节古文经学说诗:《毛诗序》

    第三节古文经学说诗:《诗谱序》

    第十三章汉代美学(四):屈骚美学的新发展

    第一节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第二节王逸:“引类譬谕”说

    第三节汉赋美学

    附录:刘勰论屈骚

    第十四章汉代美学(五):艺术美学兴起

    第一节书法艺术的兴起

    第二节音乐美走向自觉

    第三节园林美学的兴起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一):玄学与美学

    第一节以无为本

    第二节玄冥之境

    第三节得意忘象

    第四节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五节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第六节声无哀乐

    第十六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二):人物品藻与山水赏会

    第一节人物品藻——人美的重视

    第二节山水赏会——自然美的发现

    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三):画论、书论

    第一节顾恺之:传神写照

    第二节宗炳:澄怀味象

    第三节王微:明神降之

    第四节谢赫:气韵生动

    第五节书论概述

    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美学(四):文论(上)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

    第二节陆机:《文赋》

    第三节钟嵘:《诗品》

    第十九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五):文论(下)

    第一节艺术本体:文论

    第二节艺术特质:情采

    第三节艺术理想:风骨

    第四节艺术想象:神思

    第五节艺术结构:隐秀

    第六节艺术风格:才性

    第七节小结

    插图索引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江天骥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
杨祖陶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艺术哲学
刘纲纪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雕刻出来的祈祷
朱狄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冥河的摆渡者
邓晓芒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
朱狄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美学与哲学(新版)
刘纲纪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修订版)
麻天祥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实践唯物论新解
邓晓芒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辛亥武昌首义史
贺觉非、冯天瑜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
杨祖陶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周易精解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卷)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中国古典美学史(下卷)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当代美学原理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审美伦理学引论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中国美学史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美与当代生活方式:“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境外谈美
陈望衡 著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
陈望衡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