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研究

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06
版次: 1
ISBN: 9787511554154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社会文化
2人买过
  • 本书结合语用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研究,把文化语用能力的研究作为重点。全书阐释并论述了文化在语用能力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并从不同视角对文化语用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构建了文化语用能力认知模型,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文化语用能力在交际中的作用,并对其认知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这一针对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的多视角研究,对增强二语学习者的文化语用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语用能力有所帮助。 朱燕,女,1978年生,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现为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曾主持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河北省社科联项目等;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育研究专项等项目。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外宣领域外语人才需求规格的思考》(合作)、《认知与二语习得理论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关联—顺应—模因框架下第二语言学习模型的解读》、《 Learning Community视阈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资源整合》等学术论文30余篇。 第1章绪论1.1研究缘起1.2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1.3研究方法1.4研究框架1.5小结

    第2章研究综述2.1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2.1.1语用能力的提出2.1.2语用能力的定义2.1.3语用能力的分类 2.1.4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综述2.2民族志语用学研究综述2.2.1自然语义元语言的哲学基础2.2.2民族志语用学发展的理论背景 2.2.3民族志语用学的基本观点 2.2.4民族志语用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2.5民族志语用学视角研究的不足之处2.3小结

    第3章文化语用能力分析及验证3.1文化研究的必要性3.1.1文化的定义3.1.2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语言、思维的关系3.2文化语用能力的定义及特点分析3.2.1文化语用能力定义3.2.2几组易混淆概念分析3.2.3文化语用能力的特点3.3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调查及分析3.3.1调查目的和对象3.3.2问卷的设计和方法3.3.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3.4调查问卷小结3.4小结

    第4章文化语用能力的认知解读4.1文化语用能力的认知模型4.2文化语用能力认知模型解读4.2.1感知—注意阶段的文化信息选择4.2.2文化信息的同化和顺化4.2.3文化信息的认知存储4.2.4贯穿认知模型的“全信息观” 4.2.5文化语用能力模型的神经学辅助阐释 4.3小结

    第5章民族志语用学视角下文化语用能力5.1词语层面的民族志语用学视角解读——以Fate,Destiny,命,命运为例5.1.1Fate和destiny的民族志语用学视角解读5.1.2“命”和“命运”的民族志语用学视角解读5.1.3小结5.2言语行为层面的民族志视角解读——以道歉言语行为为例5.2.1道歉言语行为综述5.2.2道歉言语行为的民族志语用学视角分析5.3小结

    第6章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1学习策略相关理论基础6.2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2.1输入阶段的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2.2储存阶段的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2.3输出阶段的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3小结

    第7章结语7.1本文主要工作7.2本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文化语用能力调查问卷图目录图2-1Bachman的语言能力构成成分(Bachman,1990:87)16图2-2Canale和Swain与Bachman交际能力构成成分比较17图2-3UsóJuan 和MartínezFlor(2006:16)交际能力构成(L、S、R和W分别指听、说、读、写)18图3-1留学生按学习时间统计的总正确率71图3-2留学生正确率统计72图3-3按不同学习水平分组中国学生的分题统计正确率75图4-1文化语用能力认知模型85表目录表1-1语义基元列表6表3-1文化语用能力调查总正确率统计表68表3-2留学生按学习水平分级平均正确率统计表68表3-3中国学生按考试级别分级平均正确率统计表69表3-4文化语用能力调查问卷中文化知识分类71
  •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语用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研究,把文化语用能力的研究作为重点。全书阐释并论述了文化在语用能力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并从不同视角对文化语用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构建了文化语用能力认知模型,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文化语用能力在交际中的作用,并对其认知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这一针对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的多视角研究,对增强二语学习者的文化语用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语用能力有所帮助。
  • 作者简介:
    朱燕,女,1978年生,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现为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曾主持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河北省社科联项目等;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育研究专项等项目。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外宣领域外语人才需求规格的思考》(合作)、《认知与二语习得理论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关联—顺应—模因框架下第二语言学习模型的解读》、《 Learning Community视阈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资源整合》等学术论文30余篇。
  • 目录:
    第1章绪论1.1研究缘起1.2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1.3研究方法1.4研究框架1.5小结

    第2章研究综述2.1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2.1.1语用能力的提出2.1.2语用能力的定义2.1.3语用能力的分类 2.1.4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综述2.2民族志语用学研究综述2.2.1自然语义元语言的哲学基础2.2.2民族志语用学发展的理论背景 2.2.3民族志语用学的基本观点 2.2.4民族志语用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2.5民族志语用学视角研究的不足之处2.3小结

    第3章文化语用能力分析及验证3.1文化研究的必要性3.1.1文化的定义3.1.2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语言、思维的关系3.2文化语用能力的定义及特点分析3.2.1文化语用能力定义3.2.2几组易混淆概念分析3.2.3文化语用能力的特点3.3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调查及分析3.3.1调查目的和对象3.3.2问卷的设计和方法3.3.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3.4调查问卷小结3.4小结

    第4章文化语用能力的认知解读4.1文化语用能力的认知模型4.2文化语用能力认知模型解读4.2.1感知—注意阶段的文化信息选择4.2.2文化信息的同化和顺化4.2.3文化信息的认知存储4.2.4贯穿认知模型的“全信息观” 4.2.5文化语用能力模型的神经学辅助阐释 4.3小结

    第5章民族志语用学视角下文化语用能力5.1词语层面的民族志语用学视角解读——以Fate,Destiny,命,命运为例5.1.1Fate和destiny的民族志语用学视角解读5.1.2“命”和“命运”的民族志语用学视角解读5.1.3小结5.2言语行为层面的民族志视角解读——以道歉言语行为为例5.2.1道歉言语行为综述5.2.2道歉言语行为的民族志语用学视角分析5.3小结

    第6章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1学习策略相关理论基础6.2二语学习者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2.1输入阶段的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2.2储存阶段的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2.3输出阶段的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策略6.3小结

    第7章结语7.1本文主要工作7.2本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文化语用能力调查问卷图目录图2-1Bachman的语言能力构成成分(Bachman,1990:87)16图2-2Canale和Swain与Bachman交际能力构成成分比较17图2-3UsóJuan 和MartínezFlor(2006:16)交际能力构成(L、S、R和W分别指听、说、读、写)18图3-1留学生按学习时间统计的总正确率71图3-2留学生正确率统计72图3-3按不同学习水平分组中国学生的分题统计正确率75图4-1文化语用能力认知模型85表目录表1-1语义基元列表6表3-1文化语用能力调查总正确率统计表68表3-2留学生按学习水平分级平均正确率统计表68表3-3中国学生按考试级别分级平均正确率统计表69表3-4文化语用能力调查问卷中文化知识分类71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