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2008-01
版次: 1
ISBN: 9787503678127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2页
字数: 31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36人买过
  •   本书对于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之中,在研究方法的掌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要真正实现“思维的跳跃”,研究者就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者“多因多果”的具体分析,而应尽力找出那些具有理论辐射力的变量因素,使之对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具有较为普遍的解释力。比如说在刑事程序法失灵问题的分析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一条足以对各种程序规避问题都具有解释力的“理论线索”,并使得程序规避问题与该项理论线索之间的因果联系得到充分的阐释,那么,所谓的“因果律”其实也就不难推导出来了,研究者的理论贡献也就随之而得到了确立。
      以上就是笔者对法学研究方法问题所做的一些总结,也是对本书的研究脉络所概括的一些提要。本书的写作历经了三年之久,几乎所有各章的精华部分都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杂志上发表过,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引证效果。在收入本书出版时,笔者对各章又进行了修订、调整和补充,使得很多文章的篇幅都增加了一倍以上,不仅加强了理论上的论证,而且补充了很多必要的论据和经验资料。   陈瑞华,1967年生于山东聊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9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2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199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法律程序的基础理论。独立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看得见的正义》(2000年版)、《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年版)、《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年版)、《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年版)。 惊心动魄的跳跃(代序言)
    第一章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一、引言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
    四、刑事和解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挑战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

    第二章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诉讼模式理论
    三、对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
    五、协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
    六、私力合作模式
    七、一种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学

    第三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1)——刑事第一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庭后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法庭调查
    四、对案卷笔录可采性的天然“推定”
    五、对案卷笔录证明力的优先接受
    六、刑事证据法的存在空间
    七、仪式化、剧场效应与庭审功能
    八、结论

    第四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2)——刑事第二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二审程序中的“两步式构造”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调查讯问”程序
    四、不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推定法则
    五、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案卷笔录
    六、“事实复审”的神话
    七、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运动”
    八、进一步的评论

    第五章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死刑复核程序的模式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死刑复核的六大程序要素
    ……
    第六章向谁辩护,谁来倾听?——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权利救济问题
    第七章“客观追诉”的乌托邦——对“阅卷难”问题形成原因的另一种解释
    第八章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于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之中,在研究方法的掌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要真正实现“思维的跳跃”,研究者就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者“多因多果”的具体分析,而应尽力找出那些具有理论辐射力的变量因素,使之对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具有较为普遍的解释力。比如说在刑事程序法失灵问题的分析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一条足以对各种程序规避问题都具有解释力的“理论线索”,并使得程序规避问题与该项理论线索之间的因果联系得到充分的阐释,那么,所谓的“因果律”其实也就不难推导出来了,研究者的理论贡献也就随之而得到了确立。
      以上就是笔者对法学研究方法问题所做的一些总结,也是对本书的研究脉络所概括的一些提要。本书的写作历经了三年之久,几乎所有各章的精华部分都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杂志上发表过,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引证效果。在收入本书出版时,笔者对各章又进行了修订、调整和补充,使得很多文章的篇幅都增加了一倍以上,不仅加强了理论上的论证,而且补充了很多必要的论据和经验资料。
  • 作者简介:
      陈瑞华,1967年生于山东聊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9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2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199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法律程序的基础理论。独立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看得见的正义》(2000年版)、《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年版)、《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年版)、《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年版)。
  • 目录:
    惊心动魄的跳跃(代序言)
    第一章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一、引言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
    四、刑事和解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挑战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

    第二章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诉讼模式理论
    三、对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
    五、协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
    六、私力合作模式
    七、一种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学

    第三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1)——刑事第一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庭后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法庭调查
    四、对案卷笔录可采性的天然“推定”
    五、对案卷笔录证明力的优先接受
    六、刑事证据法的存在空间
    七、仪式化、剧场效应与庭审功能
    八、结论

    第四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2)——刑事第二审程序模式之研究
    一、引言
    二、二审程序中的“两步式构造”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调查讯问”程序
    四、不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推定法则
    五、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案卷笔录
    六、“事实复审”的神话
    七、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运动”
    八、进一步的评论

    第五章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死刑复核程序的模式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死刑复核的六大程序要素
    ……
    第六章向谁辩护,谁来倾听?——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权利救济问题
    第七章“客观追诉”的乌托邦——对“阅卷难”问题形成原因的另一种解释
    第八章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实务与大数据分析指引
盈科律师事务所编 张文明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出罪论
拜荣静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7辑(2023.1)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涉财执行实务精要
梁雅丽,傅庆涛,刘嘉梁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律文件解读2022.7总第205辑
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评论:正当防卫 江溯
江溯 主编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判解·第23卷
陈兴良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法学研究(2023年第1辑)
吴宏耀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移管研究 法学理论 郇顶著 新华正版
郇顶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8辑(2023.2)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办案实用手册(修订第八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指南
上海市浦东新区法学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三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辩护的理念(第二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二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比较刑事诉讼法(第二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天下·刑事审判原理论(第三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看得见的正义(第三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天下·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三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天下·法学新经典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第二版)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刑事辩护的艺术
陈瑞华 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论法学研究方法
陈瑞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