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5-12
版次: 1
ISBN: 9787516173664
定价: 8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0页
字数: 368千字
分类: 政治
16人买过
  •   本书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的思想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劳动异化为资本,扬弃资本的异化性质与形式向劳动新的社会形式的再转化。本书根据马克思关于“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的思想,论述了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规律。本书探讨了马克思的许多很少被人理解的重要思想,特别是1847年关于辩证运动的实质的思想,值得学术界认真思考、研究和探讨。
      谢霖,1937年7月生,湖南益阳人,1961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河北省政协常委(第六、七届)、河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第七届)。撰写学术著作《东方社会之路——马史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东方的复兴——对小平与中国的现代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99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谢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学术论文60多篇。

      谢静静,1973年10月生,湖南省益阳人,2011年北京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为《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获法学硕士学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撰写了《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关于孙中山的现代化思想》《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美国——“一个独特的国家”》等论文。
    绪论从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篇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第一章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
    一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
    二历史事实: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争论焦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是否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
    第二章“西方化”、“欧洲化”不是东方社会发展的道路
    一“欧洲化”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二马克思从来没有主张亚洲国家走“西方化”、“欧洲化”的道路
    三马克思为东方国家指出了一条非西方化、非欧洲化的发展道路
    四资产阶级背叛了欧洲1848年革命
    五马克思期待东方社会进行“根本的革命”和“伟大的社会革命”
    六关于历史报应的规律
    第三章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一为什么要重提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二马克思通过农村公社的研究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辩证矛盾结构及其内在的三重矛盾
    四东方社会历史发展模型的初步建构
    五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世界历史整体双重的发展
    第四章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与魏特夫对马克思的曲解
    一东方社会结构决定了它不能走“西方化”的道路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通过革命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魏特夫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实质的曲解
    第五章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绝对化和普遍化
    一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
    二马克思明确表示同意关于俄国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
    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同的历史环境产生不同的结果
    四资本拜物教是“西方化”迷思的根源
    第六章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极端不幸的灾难
    一马克思对“俄国道路”问题的明确回答
    二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俄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三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和“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四“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第七章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是对“自然历史过程”的超越
    一对“自然历史过程”超越的条件
    二对人类解放的追求
    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
    四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改造

    中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第八章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
    一必须为农村公社的进化和发展创造正常的条件
    二“必须有俄国革命”
    三俄国革命的基本内容:通过新形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评“主观情绪的直接产物”
    第九章马克思对东方社会革命的期待和预言
    一两种错误观点必须澄清和批判
    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村公社继续存在
    三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
    四俄国在双重意义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五驳旧中国“半资本主义论”
    第十章俄国革命与西方革命互相补充: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一我们面临什么挑战——
    二恩格斯“修正”了马克思吗
    三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四“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五不可少的条件:“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西方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发生”
    六“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
    第十一章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蓝图
    一抛弃劳动组合的“自发”形式
    二列宁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具体化为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纲领
    三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理论的重大意义
    四土地革命:通过集体农业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十二章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探索“中国道路”的三个阶段
    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三毛泽东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第十三章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与中国的发展道路
    一马克思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
    二“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第十四章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一矛盾特殊性是分析和认识任何社会形态的出发点
    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对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三社会主义已经不是“空泛的假设”,而是壮丽的现实

    下篇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劳动异化为资本,扬弃资本向劳动的再转化
    第十五章美国:“一个独特的国家”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论美国的历史与现实
    二安兰德是如何描绘美国的
    三美国的独特性与现实
    第十六章国债危机:美国经济面临破产
    一“天堂”怎么了
    二美国的债务是怎样发生的
    三财政赤字和发放公债:“致富的主要源泉”
    四美国如何应对国债危机
    五“国债,即国家的让渡”
    六公债通过货币形式转化为资本
    七“利用国家权力”
    第十七章警世箴言:信用制度的二重性质与人的异化
    一信用制度“必然形成”
    二“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
    三信用业:“完全的异化”
    四“信用业同人相异化的性质”
    五马克思告诉我们什么
    第十八章股份资本、银行资本与资本的扬弃
    一“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二“生产的集中,从而导致最大规模的剥夺”
    三“救世的信用幻想”
    四“信用幻想”与美国的国债危机和债务重组
    五为什么要重提异化问题
    六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特点
    七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含义和实质
    第十九章资本的起源和扬弃
    一马克思为什么提出要研究资本的起源问题
    二资本的起源表现为“劳动的让渡过程即异化”
    三一个新的伟大时代:资本向劳动的再转化
    第二十章警世箴言: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根源及其制度基因
    一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二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及其当代的思考
    四21世纪的“资本论”在哪里

    总论马克思的辩证融合哲学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
    一马克思的一个长期被埋没、被漠视的重要思想
    二正确地认识对立面统一和对立面斗争的相互关系
    三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
    四马克思辩证融合哲学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的思想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劳动异化为资本,扬弃资本的异化性质与形式向劳动新的社会形式的再转化。本书根据马克思关于“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的思想,论述了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规律。本书探讨了马克思的许多很少被人理解的重要思想,特别是1847年关于辩证运动的实质的思想,值得学术界认真思考、研究和探讨。
  • 作者简介:
      谢霖,1937年7月生,湖南益阳人,1961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河北省政协常委(第六、七届)、河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第七届)。撰写学术著作《东方社会之路——马史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东方的复兴——对小平与中国的现代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99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谢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学术论文60多篇。

      谢静静,1973年10月生,湖南省益阳人,2011年北京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为《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获法学硕士学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撰写了《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关于孙中山的现代化思想》《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美国——“一个独特的国家”》等论文。
  • 目录:
    绪论从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篇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第一章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
    一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
    二历史事实: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争论焦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是否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
    第二章“西方化”、“欧洲化”不是东方社会发展的道路
    一“欧洲化”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二马克思从来没有主张亚洲国家走“西方化”、“欧洲化”的道路
    三马克思为东方国家指出了一条非西方化、非欧洲化的发展道路
    四资产阶级背叛了欧洲1848年革命
    五马克思期待东方社会进行“根本的革命”和“伟大的社会革命”
    六关于历史报应的规律
    第三章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一为什么要重提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二马克思通过农村公社的研究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辩证矛盾结构及其内在的三重矛盾
    四东方社会历史发展模型的初步建构
    五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世界历史整体双重的发展
    第四章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与魏特夫对马克思的曲解
    一东方社会结构决定了它不能走“西方化”的道路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通过革命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魏特夫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实质的曲解
    第五章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绝对化和普遍化
    一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
    二马克思明确表示同意关于俄国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
    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同的历史环境产生不同的结果
    四资本拜物教是“西方化”迷思的根源
    第六章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极端不幸的灾难
    一马克思对“俄国道路”问题的明确回答
    二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俄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三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和“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四“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第七章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是对“自然历史过程”的超越
    一对“自然历史过程”超越的条件
    二对人类解放的追求
    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
    四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改造

    中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第八章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
    一必须为农村公社的进化和发展创造正常的条件
    二“必须有俄国革命”
    三俄国革命的基本内容:通过新形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评“主观情绪的直接产物”
    第九章马克思对东方社会革命的期待和预言
    一两种错误观点必须澄清和批判
    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村公社继续存在
    三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
    四俄国在双重意义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五驳旧中国“半资本主义论”
    第十章俄国革命与西方革命互相补充: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一我们面临什么挑战——
    二恩格斯“修正”了马克思吗
    三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四“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五不可少的条件:“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西方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发生”
    六“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
    第十一章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蓝图
    一抛弃劳动组合的“自发”形式
    二列宁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具体化为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纲领
    三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理论的重大意义
    四土地革命:通过集体农业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十二章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探索“中国道路”的三个阶段
    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三毛泽东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第十三章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与中国的发展道路
    一马克思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
    二“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第十四章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一矛盾特殊性是分析和认识任何社会形态的出发点
    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对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三社会主义已经不是“空泛的假设”,而是壮丽的现实

    下篇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劳动异化为资本,扬弃资本向劳动的再转化
    第十五章美国:“一个独特的国家”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论美国的历史与现实
    二安兰德是如何描绘美国的
    三美国的独特性与现实
    第十六章国债危机:美国经济面临破产
    一“天堂”怎么了
    二美国的债务是怎样发生的
    三财政赤字和发放公债:“致富的主要源泉”
    四美国如何应对国债危机
    五“国债,即国家的让渡”
    六公债通过货币形式转化为资本
    七“利用国家权力”
    第十七章警世箴言:信用制度的二重性质与人的异化
    一信用制度“必然形成”
    二“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
    三信用业:“完全的异化”
    四“信用业同人相异化的性质”
    五马克思告诉我们什么
    第十八章股份资本、银行资本与资本的扬弃
    一“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二“生产的集中,从而导致最大规模的剥夺”
    三“救世的信用幻想”
    四“信用幻想”与美国的国债危机和债务重组
    五为什么要重提异化问题
    六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特点
    七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含义和实质
    第十九章资本的起源和扬弃
    一马克思为什么提出要研究资本的起源问题
    二资本的起源表现为“劳动的让渡过程即异化”
    三一个新的伟大时代:资本向劳动的再转化
    第二十章警世箴言: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根源及其制度基因
    一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二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及其当代的思考
    四21世纪的“资本论”在哪里

    总论马克思的辩证融合哲学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
    一马克思的一个长期被埋没、被漠视的重要思想
    二正确地认识对立面统一和对立面斗争的相互关系
    三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
    四马克思辩证融合哲学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民主理论研究
张婷婷著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的女儿
奥·巴·沃罗比耶娃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生活美学研究
陈欣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生态社会主义
(日)斋藤幸平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思想研究
张雪敏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
戴亮 著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韩淑梅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王婧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林进平 著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讲
颜旭 高宁 唐梓翔 著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信息文明研究
王水兴|责编:梁剑琴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与当代世界探索
苗启明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银行簿记学
谢霖、孟森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