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

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09
版次: 1
ISBN: 9787308115742
定价: 5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47人买过
  •   儒道佛三家学问属于心性之学。心性,即“明心见性”、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等说法中的心性,这是指人的无污染纯天然的心态。心性之学,《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是一门阐述关于心性之道理的学问,这道理包括何者为心性和如何保持并运用心性等一些内容。人们只有认识、保持并运用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提升自我的品质和构建和谐的社会。
    楔子一 概述儒道佛学问的实质
    楔子二 普通的学问和特殊的学问
    楔子三 调整心态的真相及其他
    一、调整心态的真相
    二、调整心态所需要的条件
    三、凸显人心本体的意义
    楔子四 认识心性之学
    一、心性之学是讲求调整心态的学问
    二、讲述心性之学内容的有关著述作品
    三、对于“心性之学”名称的说明
    第一章 儒道佛三家学问事业的特点
    一、特殊的用心思方式
    二、特殊的知识
    三、特殊的事业
    第二章 儒家学问的核心精神
    一、解读《大学》
    二、解读《中庸》
    三、《论语》中的一些相关说法
    四、《孟子》中的一些相关说法
    五、宋代儒家的学问
    六、明代王阳明的学问
    第三章 心性之学的述说范围和各家述说的侧重点
    一、心性之学的述说范围
    二、儒家心性之学述说的侧重点
    三、儒道佛三家学问的同与异
    第四章 儒道佛学问与天人合一
    一、天的本质
    二、调整心态与天人合一
    三、天人合一的真相
    四、天人合一的主要成果
    五、关于天人合一的一个系列性的说法
    第五章 解说心性之学中的一些要点
    一、关于求放心
    二、人的深层自我意识
    三、人的精神活动
    四、无分别心
    五、解读《逍遥游》
    六、六度
    第六章 认识人类的缺陷
    一、人有怎样的缺陷
    二、“六道轮回”之说的实质
    三、相关论著关于人的邪恶和人的痛苦的说法
    四、儒道关于战争的论述
    五、通过战争之事看人的愚昧
    第七章 儒道佛对功夫层次的论述
    一、儒家关于功夫与境界层次的说法
    二、道家关于功夫与境界层次的论述
    三、佛家对于功夫与境界层次的说法
    四、从整体看儒佛功夫深浅和成果大小
    五、佛家的努力
    六、道家的努力
    七、西方哲学中的有关论述
    第八章 人的精神境界
    一、人的各种精神境界
    二、儒道佛各家的施教方法
    三、儒道佛各家对各种境界的看法
    四、人的一个心理特点
    五、对小孩子心态的看法
    第九章 道学与道统
    一、朱熹等人关于道学、道统的论述
    二、儒家学问(道学)寻源
    三、道统的又一次断流
    四、关于道统真相问题的议论
    第十章 梁漱溟关于心性之学的论述
    一、“东方学术的真髓”
    二、东方学术的共同特征
    三、梁漱溟对儒佛两家学问实质的看法
    四、对于儒家学问特点的论述
    五、梁漱溟对于慎独的论述
    六、梁漱溟对于自觉的论述
    七、梁漱溟对于道统的论述
    第十一章 分析《大学》八条目
    一、分析《大学》八条目
    二、儒家实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
    第十二章 理学与心学的同与异
    一、理学与心学的相同之处
    二、理学与心学的不同之处
    三、造成理学与心学差异的原因
    四、理学与心学的论说方式
    五、理学、心学与道佛学说的关系
    六、分析王阳明的“四句话”
    第十三章 伦理道德
    一、五伦及其他关系
    二、伦理道德的名目
    三、伦理道德从哪里来
    四、儒与道佛对伦理道德的不同态度
    五、儒家的爱
    六、对伦理道德称谓的一些误解、误读
    第十四章 解读《孟子》的浩然之气
    第十五章 性善论和性恶论
    第十六章 有关道用的各种说法
    一、无极和太极
    二、事物存在变化的过程
    三、因果报应规律
    第十七章 无为法的否定方式
    一、对思想活动和知识的否定
    二、对道德表现的否定
    三、解释《金刚经》和《心经》一佛家的否定说法
    四、西方哲学中关于否定知识的论述
    第十八章 事物与事物背后
    一、两种不同的看法
    二、谄和关于谄的一个故事
    三、说梦
    四、一个佛不共法(解释缘起性空)
    五、本体论和认识论
    六、可知与不可知
    第十九章 禅、禅宗与心性的关系
    一、什么是禅
    二、什么是禅宗
    三、禅与禅宗的关系
    四、南宗禅的顿悟
    五、顿悟后的渐修
    六、南宗禅理论教育的特点
    七、参话头、参公案、参禅
    八、当头棒喝
    九、南宗禅的利与弊
    十、如来禅与祖师禅
    十一、禅寺、禅师、禅僧、禅心等
    第二十章 道教思想、佛教思想与心性之学的区分
    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形而上学?
    二、对道本体的不准确的解读
    三、说道的方式和效果
    四、宗教与心性之学的殊途同归现象
    五、西方人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
    六、为什么儒学没有发展成宗教
    七、对灵魂灭与不灭问题的思考
    八、宗教经典中哲学思想的来源
    第二十一章 人天分离的真相与人回归于天的艰难
    一、人天分离的真相
    二、人与天分开的原因
    三、天人分离的结果
    四、人的故乡情结
    五、回归于天的障碍
    六、回归于天的凭借
    七、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各家回归的实效
    八、功夫强度大才能收效
    第二十二章 道教与心性之学的关系
    一、道教的形成--介绍《觉悟与迷情》的有关内容
    二、道教的发展简史--介绍《回归自然》的有关内容
    三、外丹与内丹的异同--暨道教内丹派与道家的异同
    四、老庄学说中关于炼养为真、追求长生的论述
    第二十三章 心性修炼中出现的神秘现象
    一、关于神通的解读
    二、气功与导引的实质
    第二十四章 关于心性修炼功法的论述
    一、儒家与练功
    二、道家与练功
    三、佛家与练功
    四、关于练功具体方法的论述
    第二十五章 孔子学问琐议
    一、孔子的主要所学是什么
    二、孔子是用怎样的方法来提高精神境界的
    三、“仁”的含义
    四、学孔子应先立志学做圣人
    五、孔子的教育特点
    六、学孔子的现实意义--确立学做圣人的教学方针
    七、实行孔子的学问需要两条腿走路
    结束语 我们怎样应用心性之学?
    后记
  • 内容简介:
      儒道佛三家学问属于心性之学。心性,即“明心见性”、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等说法中的心性,这是指人的无污染纯天然的心态。心性之学,《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是一门阐述关于心性之道理的学问,这道理包括何者为心性和如何保持并运用心性等一些内容。人们只有认识、保持并运用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提升自我的品质和构建和谐的社会。
  • 目录:
    楔子一 概述儒道佛学问的实质
    楔子二 普通的学问和特殊的学问
    楔子三 调整心态的真相及其他
    一、调整心态的真相
    二、调整心态所需要的条件
    三、凸显人心本体的意义
    楔子四 认识心性之学
    一、心性之学是讲求调整心态的学问
    二、讲述心性之学内容的有关著述作品
    三、对于“心性之学”名称的说明
    第一章 儒道佛三家学问事业的特点
    一、特殊的用心思方式
    二、特殊的知识
    三、特殊的事业
    第二章 儒家学问的核心精神
    一、解读《大学》
    二、解读《中庸》
    三、《论语》中的一些相关说法
    四、《孟子》中的一些相关说法
    五、宋代儒家的学问
    六、明代王阳明的学问
    第三章 心性之学的述说范围和各家述说的侧重点
    一、心性之学的述说范围
    二、儒家心性之学述说的侧重点
    三、儒道佛三家学问的同与异
    第四章 儒道佛学问与天人合一
    一、天的本质
    二、调整心态与天人合一
    三、天人合一的真相
    四、天人合一的主要成果
    五、关于天人合一的一个系列性的说法
    第五章 解说心性之学中的一些要点
    一、关于求放心
    二、人的深层自我意识
    三、人的精神活动
    四、无分别心
    五、解读《逍遥游》
    六、六度
    第六章 认识人类的缺陷
    一、人有怎样的缺陷
    二、“六道轮回”之说的实质
    三、相关论著关于人的邪恶和人的痛苦的说法
    四、儒道关于战争的论述
    五、通过战争之事看人的愚昧
    第七章 儒道佛对功夫层次的论述
    一、儒家关于功夫与境界层次的说法
    二、道家关于功夫与境界层次的论述
    三、佛家对于功夫与境界层次的说法
    四、从整体看儒佛功夫深浅和成果大小
    五、佛家的努力
    六、道家的努力
    七、西方哲学中的有关论述
    第八章 人的精神境界
    一、人的各种精神境界
    二、儒道佛各家的施教方法
    三、儒道佛各家对各种境界的看法
    四、人的一个心理特点
    五、对小孩子心态的看法
    第九章 道学与道统
    一、朱熹等人关于道学、道统的论述
    二、儒家学问(道学)寻源
    三、道统的又一次断流
    四、关于道统真相问题的议论
    第十章 梁漱溟关于心性之学的论述
    一、“东方学术的真髓”
    二、东方学术的共同特征
    三、梁漱溟对儒佛两家学问实质的看法
    四、对于儒家学问特点的论述
    五、梁漱溟对于慎独的论述
    六、梁漱溟对于自觉的论述
    七、梁漱溟对于道统的论述
    第十一章 分析《大学》八条目
    一、分析《大学》八条目
    二、儒家实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
    第十二章 理学与心学的同与异
    一、理学与心学的相同之处
    二、理学与心学的不同之处
    三、造成理学与心学差异的原因
    四、理学与心学的论说方式
    五、理学、心学与道佛学说的关系
    六、分析王阳明的“四句话”
    第十三章 伦理道德
    一、五伦及其他关系
    二、伦理道德的名目
    三、伦理道德从哪里来
    四、儒与道佛对伦理道德的不同态度
    五、儒家的爱
    六、对伦理道德称谓的一些误解、误读
    第十四章 解读《孟子》的浩然之气
    第十五章 性善论和性恶论
    第十六章 有关道用的各种说法
    一、无极和太极
    二、事物存在变化的过程
    三、因果报应规律
    第十七章 无为法的否定方式
    一、对思想活动和知识的否定
    二、对道德表现的否定
    三、解释《金刚经》和《心经》一佛家的否定说法
    四、西方哲学中关于否定知识的论述
    第十八章 事物与事物背后
    一、两种不同的看法
    二、谄和关于谄的一个故事
    三、说梦
    四、一个佛不共法(解释缘起性空)
    五、本体论和认识论
    六、可知与不可知
    第十九章 禅、禅宗与心性的关系
    一、什么是禅
    二、什么是禅宗
    三、禅与禅宗的关系
    四、南宗禅的顿悟
    五、顿悟后的渐修
    六、南宗禅理论教育的特点
    七、参话头、参公案、参禅
    八、当头棒喝
    九、南宗禅的利与弊
    十、如来禅与祖师禅
    十一、禅寺、禅师、禅僧、禅心等
    第二十章 道教思想、佛教思想与心性之学的区分
    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形而上学?
    二、对道本体的不准确的解读
    三、说道的方式和效果
    四、宗教与心性之学的殊途同归现象
    五、西方人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
    六、为什么儒学没有发展成宗教
    七、对灵魂灭与不灭问题的思考
    八、宗教经典中哲学思想的来源
    第二十一章 人天分离的真相与人回归于天的艰难
    一、人天分离的真相
    二、人与天分开的原因
    三、天人分离的结果
    四、人的故乡情结
    五、回归于天的障碍
    六、回归于天的凭借
    七、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各家回归的实效
    八、功夫强度大才能收效
    第二十二章 道教与心性之学的关系
    一、道教的形成--介绍《觉悟与迷情》的有关内容
    二、道教的发展简史--介绍《回归自然》的有关内容
    三、外丹与内丹的异同--暨道教内丹派与道家的异同
    四、老庄学说中关于炼养为真、追求长生的论述
    第二十三章 心性修炼中出现的神秘现象
    一、关于神通的解读
    二、气功与导引的实质
    第二十四章 关于心性修炼功法的论述
    一、儒家与练功
    二、道家与练功
    三、佛家与练功
    四、关于练功具体方法的论述
    第二十五章 孔子学问琐议
    一、孔子的主要所学是什么
    二、孔子是用怎样的方法来提高精神境界的
    三、“仁”的含义
    四、学孔子应先立志学做圣人
    五、孔子的教育特点
    六、学孔子的现实意义--确立学做圣人的教学方针
    七、实行孔子的学问需要两条腿走路
    结束语 我们怎样应用心性之学?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
心学要义
俞昌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