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07
版次: 1
ISBN: 9787300213477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2页
字数: 209千字
分类: 法律
11人买过
  •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理论层面对整个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特点和运行进行分析。首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的判例法制度进行概述,包括判例的地位和效力、判决的内容和构成、判例作为先例的适用和演变等。然后,对指导性案例制度、普通法系判例制度、我国古代的由案生例进行比较,并对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之后,从所实现功能的角度对指导案例制度和判例法制度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利用成本收益法分析解释这些差异的产生、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从微观理论层面,对单个指导性案例如何实现指导进行理论性的探讨。首先讨论了案例指导的一般过程及裁判要点的确定。然后利用比较法分析了关键事实对裁判要点的作用,并研究关键事实和争议事实应当如何被确定以及如何被解读,进而对裁判理由的确定提出建议。之后,进一步分析了裁判理由中支持判决结论的理由和价值判断部分,将先例在后案的适用过程细化为五大步骤,讨论了判决理由如何为先例规则的确定、解读和变化提供依据。最后,讲述了确定关键事实的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对具体的指导性案例之后被参考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受限于时间、精力、资料,本部分仅对最早批的民事和刑事指导性案例各择一些进行调研,分别是第一号和第四号、十二号指导案例。主要分析指导性案例在发挥指导能力和统一司法适用方面的作用,以及指导性案例之后又变化出哪些问题需要下一个指导性案例予以注意和解决,并对地方法院的具体做法进行评价。
    邓矜婷,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习四年,系统地掌握了中国法知识,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法律博士(JD)学位,系统研习了美国的法律制度。2010年开始,在人大法学院证据学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有关指导性案例的中文文章,并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SSCI核心)上发表1篇英文文章,另有一篇有关指导性案例的英文文章已被一家国际知名的SSCI核心期刊接受。参加由何家弘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司法判例制度研究”,此外,主持教育部和中国人民大学校级项目共4个。研究领域为:证据法、反腐败问题、司法制度、比较法学研究、法社会学。主授课程包括:中文授课:证据法、物证技术;全英文授课:民事诉讼法、法律英语、普通法精要。
    第一部分 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特点及分析    1  
    第一章 普通法系的判例制度   2
    一、判例制度概述———以美国为代表    2
    二、判例的地位和作用    5
    三、判例的内容和形式    9
    四、判例的排除(规避)、适用和推翻    17
    五、判例制度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23  
    第二章 指导性案例制度、古代中国判例制度、普通法系判例制度的一般比较   27
    一、引言    27
    二、背景    28
    三、目的和功能    31
    四、效力的来源及发挥作用的方法    34
    五、产生    40
    六、效力    43
    七、总结    46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指导案例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   49
    一、引言    49
    二、判例法制度的特征    50
    三、指导性案例制度和判例法制度之间的差异    51
    四、指导性案例制度所具有的与判例法制度相同的功能    53
    五、对差异的功能性分析    64
    六、从整体性角度的分析及总结    77 2        
    结 语   80   
    第二部分 指导性案例的编撰、解读问题研究    82  
    第四章 案例指导的一般过程及裁判要点的确定   83
    一、产生争议案件的两大类情况    83
    二、指导性案例的指导其实是将争议情况所在的法条的模糊区变成清晰区    84
    三、对于适用三段论进行司法裁判的我国,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点应当由比所适用的法条更具体的抽象规则阐述来构成;该阐述将法条中对应争议案件的模糊区清晰化    86
    四、通过确定案情和隐藏前提的关键事实可以尽可能地确定A,提升其指导能力    88
    五、应用:评价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诉彭崧故意杀人案(二审判决)的规则阐述    91
    六、指导性案例规则阐述A与指导性案例性质的关系    92  
    第五章 关键事实对裁判要点的把握及裁判理由的确定   93
    一、美国判例规则确定的理论及其对我国指导性案例的启示    94
    二、关键事实能使指导性案例的规则更加明确    100
    三、关键事实如何被确定    102
    四、应用与总结    108  
    第六章 判决理由对先例规则确定和变化的作用及其  对指导性案例的意义   108
    一、引言    108
    二、先例的适用过程    109
    三、判决理由对确定和解读先例规则的意义    112
    四、判决理由对指导性案例的意义    117  
    第七章 确定关键事实的具体方法   120
    一、方法一:将既有法则基于判例事实进行延展,限定判例规则的适用范围    121
    二、方法一在我国的应用    124
    三、方法二:通过抽象归纳和与先例比较确定关键事实,明确判例规则适用的条件    127
    四、方法二在我国的应用    136
    五、总结    139   
    第三部分 有关指导性案例的实证调研    142  
    第八章 有关1号指导案例被参考情况的实证研究   143
    一、实证数据收集    144
    二、实证数据分析    145
    三、总结    160  
    第九章 有关4号、12号指导案例被参考情况的实证研究   162
    一、研究设计    164
    二、数据收集和观察    170
    三、数据分析    179
    四、本章研究结果的限制    183  
    结 语   184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理论层面对整个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特点和运行进行分析。首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的判例法制度进行概述,包括判例的地位和效力、判决的内容和构成、判例作为先例的适用和演变等。然后,对指导性案例制度、普通法系判例制度、我国古代的由案生例进行比较,并对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之后,从所实现功能的角度对指导案例制度和判例法制度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利用成本收益法分析解释这些差异的产生、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从微观理论层面,对单个指导性案例如何实现指导进行理论性的探讨。首先讨论了案例指导的一般过程及裁判要点的确定。然后利用比较法分析了关键事实对裁判要点的作用,并研究关键事实和争议事实应当如何被确定以及如何被解读,进而对裁判理由的确定提出建议。之后,进一步分析了裁判理由中支持判决结论的理由和价值判断部分,将先例在后案的适用过程细化为五大步骤,讨论了判决理由如何为先例规则的确定、解读和变化提供依据。最后,讲述了确定关键事实的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对具体的指导性案例之后被参考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受限于时间、精力、资料,本部分仅对最早批的民事和刑事指导性案例各择一些进行调研,分别是第一号和第四号、十二号指导案例。主要分析指导性案例在发挥指导能力和统一司法适用方面的作用,以及指导性案例之后又变化出哪些问题需要下一个指导性案例予以注意和解决,并对地方法院的具体做法进行评价。
  • 作者简介:
    邓矜婷,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习四年,系统地掌握了中国法知识,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法律博士(JD)学位,系统研习了美国的法律制度。2010年开始,在人大法学院证据学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有关指导性案例的中文文章,并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SSCI核心)上发表1篇英文文章,另有一篇有关指导性案例的英文文章已被一家国际知名的SSCI核心期刊接受。参加由何家弘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司法判例制度研究”,此外,主持教育部和中国人民大学校级项目共4个。研究领域为:证据法、反腐败问题、司法制度、比较法学研究、法社会学。主授课程包括:中文授课:证据法、物证技术;全英文授课:民事诉讼法、法律英语、普通法精要。
  • 目录:
    第一部分 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特点及分析    1  
    第一章 普通法系的判例制度   2
    一、判例制度概述———以美国为代表    2
    二、判例的地位和作用    5
    三、判例的内容和形式    9
    四、判例的排除(规避)、适用和推翻    17
    五、判例制度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23  
    第二章 指导性案例制度、古代中国判例制度、普通法系判例制度的一般比较   27
    一、引言    27
    二、背景    28
    三、目的和功能    31
    四、效力的来源及发挥作用的方法    34
    五、产生    40
    六、效力    43
    七、总结    46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指导案例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   49
    一、引言    49
    二、判例法制度的特征    50
    三、指导性案例制度和判例法制度之间的差异    51
    四、指导性案例制度所具有的与判例法制度相同的功能    53
    五、对差异的功能性分析    64
    六、从整体性角度的分析及总结    77 2        
    结 语   80   
    第二部分 指导性案例的编撰、解读问题研究    82  
    第四章 案例指导的一般过程及裁判要点的确定   83
    一、产生争议案件的两大类情况    83
    二、指导性案例的指导其实是将争议情况所在的法条的模糊区变成清晰区    84
    三、对于适用三段论进行司法裁判的我国,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点应当由比所适用的法条更具体的抽象规则阐述来构成;该阐述将法条中对应争议案件的模糊区清晰化    86
    四、通过确定案情和隐藏前提的关键事实可以尽可能地确定A,提升其指导能力    88
    五、应用:评价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诉彭崧故意杀人案(二审判决)的规则阐述    91
    六、指导性案例规则阐述A与指导性案例性质的关系    92  
    第五章 关键事实对裁判要点的把握及裁判理由的确定   93
    一、美国判例规则确定的理论及其对我国指导性案例的启示    94
    二、关键事实能使指导性案例的规则更加明确    100
    三、关键事实如何被确定    102
    四、应用与总结    108  
    第六章 判决理由对先例规则确定和变化的作用及其  对指导性案例的意义   108
    一、引言    108
    二、先例的适用过程    109
    三、判决理由对确定和解读先例规则的意义    112
    四、判决理由对指导性案例的意义    117  
    第七章 确定关键事实的具体方法   120
    一、方法一:将既有法则基于判例事实进行延展,限定判例规则的适用范围    121
    二、方法一在我国的应用    124
    三、方法二:通过抽象归纳和与先例比较确定关键事实,明确判例规则适用的条件    127
    四、方法二在我国的应用    136
    五、总结    139   
    第三部分 有关指导性案例的实证调研    142  
    第八章 有关1号指导案例被参考情况的实证研究   143
    一、实证数据收集    144
    二、实证数据分析    145
    三、总结    160  
    第九章 有关4号、12号指导案例被参考情况的实证研究   162
    一、研究设计    164
    二、数据收集和观察    170
    三、数据分析    179
    四、本章研究结果的限制    183  
    结 语   184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性案例如何参照:历史经验与现实应用
孙光宁 著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部下
山际有文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中小学生创新实践活动100法
缪仁贤、缪雷、杨连明 著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学与教的研究与实践
刘其武 著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
求是杂志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编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小学生学习的科学家故事
周月明 编著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導者の条件 (単行本)
松下 幸之助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经理:培养才智与拓展知识的策略
[英]加雷斯·刘易斯(Gareth Lewis) 著;裴利芳 译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孩子数学的简单方法
[日]野田一郎 著;朱茵 译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性案例编撰的法理与方法研究(华东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丛书)
杨知文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员带兵技艺
李学智 著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文章选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指导性案例的比较与实证/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计算法学方法初阶
邓矜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