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为例透视中国的水资源治理模式

水权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为例透视中国的水资源治理模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4
版次: 1
ISBN: 9787510071706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74页
字数: 16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工程技术
6人买过
  •   在传统的理论中,无论是“公地悲剧”还是“囚徒困境”,或者是“集体行动的逻辑”“自主治理理论”,虽然对于流域水资源治理问题的理解都有很大帮助,但都因其对现实的过于抽象,所以在描述并解释现实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与此同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产权这一概念则凭借其有着多重含义的背景在水资源治理问题研究领域里大行其道。《水权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为例透视中国的水资源治理模式》在对各种不同研究背景下的产权概念进行区分的同时,《水权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为例透视中国的水资源治理模式》也力图证明,传统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并没有消失,产权理论的发展并不是对传统理论及模型的抛弃。同时,现实中的产权结构,远比“公私二分法”或“四分法”要复杂得多。   王巧玲,女,1977年生,湖南衡阳人。管理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政府治理模式创新》(2009);译著《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2011)、《解读亚当·斯密》(2009)、《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改革与挑战》(2006)、《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2001);教材《公共行政学》(2003)、《实用公共事业管理》(2008);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1水资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1.1中国的水资源危机现状
    1.2治水危机是引发中国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1.2.1技术与资金:重要但非充分条件
    1.2.2个人的行为选择:影响发展结果的关键
    1.2.3治水危机:解释个人行为选择的制度方法
    1.3中国近年来响应水资源危机的治道变革
    1.4对已有研究成果综述及评价
    1.4.1西方学者的研究
    1.4.2国内学者的研究
    1.5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5.1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之可持续利用
    1.5.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演化
    1.5.3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治水提出的要求
    1.6本书的研究定位、思路及方法
    1.6.1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1.6.2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1.6.3本书的研究方法

    2反思传统的水资源治理之道
    2.1两个富有影响的模型
    2.1.1“公地悲剧”模型
    2.1.2“囚徒困境”模型
    2.1.3利用“囚徒困境”分析“公地悲剧”的尝试
    2.1.4传统模型对水资源危机的解释
    2.2传统模型对黄河流域治水实践的影响
    2.2.1以政府为唯一选择与治水学派
    2.2.2以私有化为唯一选择
    2.2.3小结
    2.3模型中所包含的主要前提假设分析
    2.3.1“囚徒困境”模型的前提假设
    2.3.2“公地悲剧”模型的前提假设
    2.3.3个体的理性自利问题
    2.4对模型隐喻用法的两种理论挑战
    2.4.1集体行动的逻辑
    2.4.2自主治理理论
    2.5相关治水政策建议适用性小结

    3水权研究的基础:产权理论
    3.1水资源与水权
    3.1.1财产与产权
    3.1.2从水资源到水权
    3.2水权研究之横向基础:制度角度的产权研究
    3.2.1从宪政角度所主张的产权
    3.2.2从纯经济学角度所讨论的产权
    3.2.3从法律的角度来界定的产权
    3.2.4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研究的产权
    3.2.5比较及小结:制度分析视角的水权
    3.3几个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讨论
    3.3.1产权与产权结构
    3.3.2产权的性质问题
    3.3.3产权制度与产权
    3.4水权研究的纵向基础:制度视角下产权理论的发展
    3.4.1原始产权理论的主要贡献
    3.4.2原始产权理论的局限性
    3.4.3原始产权理论的扩展
    3.4.4有关原始产权理论扩展情况的评述
    3.5水权结构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3.5.1水权结构的静态构成与动态变迁
    3.5.2水权结构、激励与个人选择

    4可持续发展流域水权结构分析模型
    4.1描述流域水权结构状况的框架
    4.1.1流域水资源的界定及其可持续利用特性的分析
    4.1.2流域水权结构的静态构成
    4.1.3流域水权结构的动态变迁
    4.2与相关理论模型之间的相容性
    4.2.1“公地悲剧”模型中的水权结构问题
    4.2.2对模型隐喻用法的水权结构分析
    4.3流域水权结构的选择与绩效评价指标
    4.3.1流域水权结构模型中的主要变量
    4.3.2流域水权结构的绩效评价标准
    4.3.3直接评价标准
    4.3.4间接评价标准

    5中国的流域水权结构分析——以黄河为例
    5.1关于黄河水资源及利用情况的简介
    5.2计划经济时期黄河流域的水权结构(1949—1977年)
    5.2.1相关事实的概述
    5.2.2计划经济时期黄河流域的水权结构特点
    5.2.3对计划经济时期黄河流域水权结构的评价
    5.3经济体制转型期黄河流域的水权结构(1978—1997年)
    5.3.1相关事实的概述
    5.3.2经济体制转型期黄河流域水权结构的特点
    5.3.3对经济体制转型期黄河流域水权结构的评价
    5.4水资源治道变革过程中的流域水权结构
    5.4.1相关事实的概述
    5.4.2水资源治道变革过程中的流域水权结构特点
    5.4.3对水资源治道变革过程流域水权结构的评价
    5.5对中国流域水权结构变迁的总体评价

    6结语与思考:从治水规则到治水秩序
    6.1理想的黄河流域水权结构设计
    6.2本项研究的基本结论
    6.3流域水权结构、治水规则与治水秩序
    6.4中外治水实践背后的逻辑比较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在传统的理论中,无论是“公地悲剧”还是“囚徒困境”,或者是“集体行动的逻辑”“自主治理理论”,虽然对于流域水资源治理问题的理解都有很大帮助,但都因其对现实的过于抽象,所以在描述并解释现实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与此同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产权这一概念则凭借其有着多重含义的背景在水资源治理问题研究领域里大行其道。《水权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为例透视中国的水资源治理模式》在对各种不同研究背景下的产权概念进行区分的同时,《水权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为例透视中国的水资源治理模式》也力图证明,传统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并没有消失,产权理论的发展并不是对传统理论及模型的抛弃。同时,现实中的产权结构,远比“公私二分法”或“四分法”要复杂得多。
  • 作者简介:
      王巧玲,女,1977年生,湖南衡阳人。管理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政府治理模式创新》(2009);译著《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2011)、《解读亚当·斯密》(2009)、《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改革与挑战》(2006)、《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2001);教材《公共行政学》(2003)、《实用公共事业管理》(2008);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 目录:
    1水资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1.1中国的水资源危机现状
    1.2治水危机是引发中国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1.2.1技术与资金:重要但非充分条件
    1.2.2个人的行为选择:影响发展结果的关键
    1.2.3治水危机:解释个人行为选择的制度方法
    1.3中国近年来响应水资源危机的治道变革
    1.4对已有研究成果综述及评价
    1.4.1西方学者的研究
    1.4.2国内学者的研究
    1.5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5.1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之可持续利用
    1.5.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演化
    1.5.3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治水提出的要求
    1.6本书的研究定位、思路及方法
    1.6.1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1.6.2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1.6.3本书的研究方法

    2反思传统的水资源治理之道
    2.1两个富有影响的模型
    2.1.1“公地悲剧”模型
    2.1.2“囚徒困境”模型
    2.1.3利用“囚徒困境”分析“公地悲剧”的尝试
    2.1.4传统模型对水资源危机的解释
    2.2传统模型对黄河流域治水实践的影响
    2.2.1以政府为唯一选择与治水学派
    2.2.2以私有化为唯一选择
    2.2.3小结
    2.3模型中所包含的主要前提假设分析
    2.3.1“囚徒困境”模型的前提假设
    2.3.2“公地悲剧”模型的前提假设
    2.3.3个体的理性自利问题
    2.4对模型隐喻用法的两种理论挑战
    2.4.1集体行动的逻辑
    2.4.2自主治理理论
    2.5相关治水政策建议适用性小结

    3水权研究的基础:产权理论
    3.1水资源与水权
    3.1.1财产与产权
    3.1.2从水资源到水权
    3.2水权研究之横向基础:制度角度的产权研究
    3.2.1从宪政角度所主张的产权
    3.2.2从纯经济学角度所讨论的产权
    3.2.3从法律的角度来界定的产权
    3.2.4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研究的产权
    3.2.5比较及小结:制度分析视角的水权
    3.3几个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讨论
    3.3.1产权与产权结构
    3.3.2产权的性质问题
    3.3.3产权制度与产权
    3.4水权研究的纵向基础:制度视角下产权理论的发展
    3.4.1原始产权理论的主要贡献
    3.4.2原始产权理论的局限性
    3.4.3原始产权理论的扩展
    3.4.4有关原始产权理论扩展情况的评述
    3.5水权结构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3.5.1水权结构的静态构成与动态变迁
    3.5.2水权结构、激励与个人选择

    4可持续发展流域水权结构分析模型
    4.1描述流域水权结构状况的框架
    4.1.1流域水资源的界定及其可持续利用特性的分析
    4.1.2流域水权结构的静态构成
    4.1.3流域水权结构的动态变迁
    4.2与相关理论模型之间的相容性
    4.2.1“公地悲剧”模型中的水权结构问题
    4.2.2对模型隐喻用法的水权结构分析
    4.3流域水权结构的选择与绩效评价指标
    4.3.1流域水权结构模型中的主要变量
    4.3.2流域水权结构的绩效评价标准
    4.3.3直接评价标准
    4.3.4间接评价标准

    5中国的流域水权结构分析——以黄河为例
    5.1关于黄河水资源及利用情况的简介
    5.2计划经济时期黄河流域的水权结构(1949—1977年)
    5.2.1相关事实的概述
    5.2.2计划经济时期黄河流域的水权结构特点
    5.2.3对计划经济时期黄河流域水权结构的评价
    5.3经济体制转型期黄河流域的水权结构(1978—1997年)
    5.3.1相关事实的概述
    5.3.2经济体制转型期黄河流域水权结构的特点
    5.3.3对经济体制转型期黄河流域水权结构的评价
    5.4水资源治道变革过程中的流域水权结构
    5.4.1相关事实的概述
    5.4.2水资源治道变革过程中的流域水权结构特点
    5.4.3对水资源治道变革过程流域水权结构的评价
    5.5对中国流域水权结构变迁的总体评价

    6结语与思考:从治水规则到治水秩序
    6.1理想的黄河流域水权结构设计
    6.2本项研究的基本结论
    6.3流域水权结构、治水规则与治水秩序
    6.4中外治水实践背后的逻辑比较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