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8-11
版次: 1
ISBN: 9787563378609
定价: 7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60页
字数: 4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6人买过
  •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历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5年,这是历史学研究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学者们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自觉运用马列主义与唯物史观进行历史研究,围绕着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的形成问题等课题,学术界展开了长期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成绩,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研究领域较为单一;受“左”倾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公式化;以论带史的现象普遍;有时甚至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
      第二个阶段是1966—1976年,这一阶段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除了二十四史点校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等个别项目因受中央领导的支持得以继续进行外,大陆学者正常的历史研究工作几乎全部中断;影射史学泛滥成灾;许多学者在政治运动中受尽折磨,学术尊严遭受严重践踏;更为严重的是学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全中断,造成了学界难以弥补的学术断层现象。
      第三个阶段是1977年特别是1978年以后,随着“四人帮”的被粉碎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历史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研究队伍的壮大。老一辈学者在重新投入研究工作,发表大量高质量论著的同时,还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一大批博士、硕士加入到了研究队伍中,这些“文革”结束后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学者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第二是研究期刊和研究团体的纷纷涌现,为学者们发表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三是研究方法的提高。学者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研究时,不再简单化、公式化地照搬照抄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述,而是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进行学术研究;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努力借鉴海外的各种学术流派,如年鉴学派、计量史学、现代化史学等的研究方法,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中。第四是研究视野的拓宽。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及中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开始研究社会和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文化及思想史、心态史、城市史等领域。第五是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观念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有显著的提高。第六是对外学术交流的频繁。中外学者之间进行了及时而频繁的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于双方研究的进步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三十年中,许多重要的研究项目得以完成,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历史大辞典》、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学术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对于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考古发现和新史料的不断涌现,多学科结合的研究趋势等,将为历史学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王斯德男,1936年3月生,浙江省桐乡县人(今桐乡市)。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主任;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协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研究会理事。1993年赴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作学术访问,1995年受聘担任澳大利亚中国人文科学学者联谊会学术顾问,同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1998年赴日本神户学院大学讲学,现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他出版了多部专著,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他主编的《世界现代史》自和《世界当代史》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国内诸多院校的历史系选用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已发行20多万册。其中前者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二届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后者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国际关系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国际关系史》;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论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人物》等。主要论文有《论太平洋战争前美国远东战略及其演变》。《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他撰写的《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历史经验》、《苏联党内斗争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僵化》等论文比较系统地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背景、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厂严肃认真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的见解。20世纪即将过去之际,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从宏观的角度,从整体上作综合性的思考和反省,探索有益的启迪,是他近期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现正主编《世界通史》和《二十世纪世界史通论》。《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 中国历史编
    提要(Abstract)
    第一章概说
    第二章三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上篇)
    第一节先秦秦汉史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第三章三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篇)
    第一节宋辽夏金元史研究
    第二节明清史研究
    第四章三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下篇)
    第一节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勃兴
    第二节政治军事史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现代大学及学术史研究的崛起
    第四节思想文化史的升温
    第五节社会经济史的复兴
    第五章结语
    世界历史编
    提要(Abstract)
    第一章三十年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章三十年重大学术进展
    第一节关于世界历史体系的探索
    第二节关于世界历史上革命与改革的反思
    第三节关于世界古代史若干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关于欧洲中世纪历史若干问题的研究
    第五节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第六节关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反思
    第七节关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研究
    第八节三十年来关于20世纪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研究
    第九节关于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
    第三章问题与展望
    后记
  •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历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5年,这是历史学研究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学者们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自觉运用马列主义与唯物史观进行历史研究,围绕着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的形成问题等课题,学术界展开了长期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成绩,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研究领域较为单一;受“左”倾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公式化;以论带史的现象普遍;有时甚至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
      第二个阶段是1966—1976年,这一阶段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除了二十四史点校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等个别项目因受中央领导的支持得以继续进行外,大陆学者正常的历史研究工作几乎全部中断;影射史学泛滥成灾;许多学者在政治运动中受尽折磨,学术尊严遭受严重践踏;更为严重的是学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全中断,造成了学界难以弥补的学术断层现象。
      第三个阶段是1977年特别是1978年以后,随着“四人帮”的被粉碎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历史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研究队伍的壮大。老一辈学者在重新投入研究工作,发表大量高质量论著的同时,还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一大批博士、硕士加入到了研究队伍中,这些“文革”结束后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学者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第二是研究期刊和研究团体的纷纷涌现,为学者们发表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三是研究方法的提高。学者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研究时,不再简单化、公式化地照搬照抄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述,而是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进行学术研究;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努力借鉴海外的各种学术流派,如年鉴学派、计量史学、现代化史学等的研究方法,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中。第四是研究视野的拓宽。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及中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开始研究社会和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文化及思想史、心态史、城市史等领域。第五是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观念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有显著的提高。第六是对外学术交流的频繁。中外学者之间进行了及时而频繁的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于双方研究的进步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三十年中,许多重要的研究项目得以完成,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历史大辞典》、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学术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对于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考古发现和新史料的不断涌现,多学科结合的研究趋势等,将为历史学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王斯德男,1936年3月生,浙江省桐乡县人(今桐乡市)。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主任;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协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研究会理事。1993年赴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作学术访问,1995年受聘担任澳大利亚中国人文科学学者联谊会学术顾问,同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1998年赴日本神户学院大学讲学,现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他出版了多部专著,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他主编的《世界现代史》自和《世界当代史》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国内诸多院校的历史系选用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已发行20多万册。其中前者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二届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后者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国际关系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国际关系史》;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论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人物》等。主要论文有《论太平洋战争前美国远东战略及其演变》。《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他撰写的《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历史经验》、《苏联党内斗争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僵化》等论文比较系统地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背景、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厂严肃认真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的见解。20世纪即将过去之际,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从宏观的角度,从整体上作综合性的思考和反省,探索有益的启迪,是他近期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现正主编《世界通史》和《二十世纪世界史通论》。《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
  • 目录:
    中国历史编
    提要(Abstract)
    第一章概说
    第二章三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上篇)
    第一节先秦秦汉史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第三章三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篇)
    第一节宋辽夏金元史研究
    第二节明清史研究
    第四章三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下篇)
    第一节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勃兴
    第二节政治军事史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现代大学及学术史研究的崛起
    第四节思想文化史的升温
    第五节社会经济史的复兴
    第五章结语
    世界历史编
    提要(Abstract)
    第一章三十年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章三十年重大学术进展
    第一节关于世界历史体系的探索
    第二节关于世界历史上革命与改革的反思
    第三节关于世界古代史若干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关于欧洲中世纪历史若干问题的研究
    第五节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第六节关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反思
    第七节关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研究
    第八节三十年来关于20世纪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研究
    第九节关于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
    第三章问题与展望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蜚蠊大图鉴
王宗庆 邱鹭 车艳丽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2023)
海洋法治发展报告编写组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致公党史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音乐文学
杨赛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分省交通地图-安徽省(2024)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弘扬研究书系)
戴木才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分省交通地图-宁夏回族自治区(2024)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低碳化发电技术创新发展报告.2023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编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1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租界通史
费成康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戏剧学史稿(增订本)
叶长海 著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置研究
毛振华 等著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诗的精神:诗学独立宣言暨与经院式文学哲学研究的决裂 诗歌研究 经典诗歌 说诗
孙亚君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五帝本纪》《夏本纪》讲义
李学勤 著;张静芳 整理;刘国忠 审校;程薇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文字编(修订本)
李学勤、沈建华、贾连翔 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李学勤谈国学
李学勤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清华简研究(第3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李学勤、艾兰、吕德凯 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长江文化史(全四册)
李学勤 徐吉军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国学经典释读:广解孟子
李学勤 编;王缁尘 口述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出土文献(第十五辑)
李学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汉字美学史4(秦汉隋唐卷)
李学勤、李明君 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汉字美学史5(宋元明清卷)
李学勤、李明君 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汉字美学史(全套共8册)
李学勤、李明君 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中国汉字美学史1(史前卷)
李学勤、李明君 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
清华简及古代文明
李学勤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