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四书学研究

元代四书学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0
版次: 1
ISBN: 9787561763728
定价: 3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86页
字数: 325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30人买过
  • 在中国四书学史上,元代百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历史时期。本书主要从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及其影响、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元代四书学的学派谱系及其特征等方面,对元代四书学进行考察,并对其在学术史上的实际地位作出评价。本书认为,元代四书学的总体成就并不算高,却在学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一,四书学在元代首次实现了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学术与权力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普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其二,元代四书学“和会朱陆”,搭建了从宋代理学通往明代心学的桥梁,发挥了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作用。 周春健,男,1973年生,山东阳信人。史学博士。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讲师、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孔孟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学术著作二部。主要研究方向:四书学、中国经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 序
    导言
    一、《四书》与“四书学”
    二、研究缘起及文献综述
    三、写作构想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赵复与四书学北传
    一、赵复北上传学始末考略
    二、四书学北传与北方学风
    三、杨惟中、姚枢与四书学传播
    第二节元初“以儒治国”的文化政策
    一、元世祖前蒙古可汗与儒士儒学
    二、忽必烈“儒治观”的形成及其反复

    第二章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第一节南宋至元四书学的历史命运
    一、“伪学”之厄:四书学与“庆元党禁”
    二、从民间到官方:四书学与“端平更化”
    三、传统的隔阂与弥缝:元仁宗前的四书学
    第二节“延祐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一、从“戊戌选试”到“延祐科举”
    二、“延祐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制度化
    第三节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嬗变
    一、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学术风气的四书学转向
    二、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四书学在元代教育领域的传播
    三、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科举化特征

    第三章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
    第一节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元代四书学者学术师承考略
    第三节元代四书学分布格局再探析
    一、元代四书学江浙、江西行省的点状分布
    二、元代四书学区域流向之大势
    三、元代四书学分布格局探因

    第四章元代四书学北方诸学派
    第一节元代北方四书学的传承谱系
    第二节许衡与鲁斋学派的四书学
    一、“《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
    二、“一以朱子之言为师”
    三、“其言切近精实,人所易晓”
    第三节刘因与静修学派的四书学
    一、“取文公书,会粹而甄别之”
    二、“简严粹精,实于《集注》有所发焉”
    三、“《语》、《孟》,圣贤之成终者”
    第四节陈天祥与《四书辨疑》
    一、《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的批评
    二、《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或日”等处的辨析
    三、《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的补阙
    四、《四书辨疑》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取向

    第五章元代四书学南方诸学派
    第一节元代南方四书学的传承谱系
    一、元代四书学宗朱学派的分脉
    二、元代四书学南方其他学派
    第二节金履祥、许谦与北山学派的四书学
    一、金履祥与《论孟集注考证》
    二、许谦与《读四书丛说》
    三、元代北山学派四书学的学术特征
    第三节吴澄与草庐学派的四书学
    一、“朱子训释《四书》,微辞密意,日星炳如”
    二、“中古之统”、“近古之统”
    三、“于朱陆二氏之学互有发明”
    附录:袁明善《四书日录》佚文辑录
    第四节陈栎、胡炳文、倪士毅与新安学派的四书学
    一、“(取)戾于朱夫子者删而去之”
    二、“惧诸家之说,乱朱子本真”
    三、“其(《四书大全》)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
    结语
    一、元代四书学的学理价值及学术史地位
    二、元代汉儒的“夷夏观”与元代四书学
    附录元代四书类著述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在中国四书学史上,元代百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历史时期。本书主要从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及其影响、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元代四书学的学派谱系及其特征等方面,对元代四书学进行考察,并对其在学术史上的实际地位作出评价。本书认为,元代四书学的总体成就并不算高,却在学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一,四书学在元代首次实现了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学术与权力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普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其二,元代四书学“和会朱陆”,搭建了从宋代理学通往明代心学的桥梁,发挥了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作用。
  • 作者简介:
    周春健,男,1973年生,山东阳信人。史学博士。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讲师、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孔孟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学术著作二部。主要研究方向:四书学、中国经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
  • 目录:

    导言
    一、《四书》与“四书学”
    二、研究缘起及文献综述
    三、写作构想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赵复与四书学北传
    一、赵复北上传学始末考略
    二、四书学北传与北方学风
    三、杨惟中、姚枢与四书学传播
    第二节元初“以儒治国”的文化政策
    一、元世祖前蒙古可汗与儒士儒学
    二、忽必烈“儒治观”的形成及其反复

    第二章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第一节南宋至元四书学的历史命运
    一、“伪学”之厄:四书学与“庆元党禁”
    二、从民间到官方:四书学与“端平更化”
    三、传统的隔阂与弥缝:元仁宗前的四书学
    第二节“延祐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一、从“戊戌选试”到“延祐科举”
    二、“延祐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制度化
    第三节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嬗变
    一、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学术风气的四书学转向
    二、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四书学在元代教育领域的传播
    三、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科举化特征

    第三章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
    第一节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元代四书学者学术师承考略
    第三节元代四书学分布格局再探析
    一、元代四书学江浙、江西行省的点状分布
    二、元代四书学区域流向之大势
    三、元代四书学分布格局探因

    第四章元代四书学北方诸学派
    第一节元代北方四书学的传承谱系
    第二节许衡与鲁斋学派的四书学
    一、“《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
    二、“一以朱子之言为师”
    三、“其言切近精实,人所易晓”
    第三节刘因与静修学派的四书学
    一、“取文公书,会粹而甄别之”
    二、“简严粹精,实于《集注》有所发焉”
    三、“《语》、《孟》,圣贤之成终者”
    第四节陈天祥与《四书辨疑》
    一、《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的批评
    二、《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或日”等处的辨析
    三、《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的补阙
    四、《四书辨疑》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取向

    第五章元代四书学南方诸学派
    第一节元代南方四书学的传承谱系
    一、元代四书学宗朱学派的分脉
    二、元代四书学南方其他学派
    第二节金履祥、许谦与北山学派的四书学
    一、金履祥与《论孟集注考证》
    二、许谦与《读四书丛说》
    三、元代北山学派四书学的学术特征
    第三节吴澄与草庐学派的四书学
    一、“朱子训释《四书》,微辞密意,日星炳如”
    二、“中古之统”、“近古之统”
    三、“于朱陆二氏之学互有发明”
    附录:袁明善《四书日录》佚文辑录
    第四节陈栎、胡炳文、倪士毅与新安学派的四书学
    一、“(取)戾于朱夫子者删而去之”
    二、“惧诸家之说,乱朱子本真”
    三、“其(《四书大全》)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
    结语
    一、元代四书学的学理价值及学术史地位
    二、元代汉儒的“夷夏观”与元代四书学
    附录元代四书类著述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元代四书学研究
元代四书学研究(修订本)(中大哲学文库)
周春健
元代四书学研究
百年家书——席之堂藏传统家书精品百种
周春健、谭巧云 著
元代四书学研究
“四书”系统下的儒家经学与政教秩序
周春健 编
元代四书学研究
诗经讲义稿
周春健
元代四书学研究
经史之间:中国古典学论集
周春健 著
元代四书学研究
辽金元经学学术编年
周春健、吴国武 著;郑杰文 编
元代四书学研究
孟子
周春健 注说;何晓明
元代四书学研究
中学生多功能成语词典
周春健、谭巧云、张友彬 著
元代四书学研究
中国学术史著作序跋辑录
周春健 编;张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