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06
版次: 1
ISBN: 9787520127967
定价: 8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小16开
页数: 248页
字数: 24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7人买过
  • 文学人类学研究在中国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发展出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并积极运用这些理论阐释和研究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对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和观念的革新促进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目前中国文学人类学还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刊物,这不利于文学人类学届同仁的交流砥砺,也不利于与国际文学人类学届平等对话和学习互鉴。为了完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形成文学人类学的新学术话语,凝聚新的学术认同,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拟创办《文学人类学研究》刊物,并积极推动该刊物进入CSSCI来源集刊名录。
    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依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学科点成立。该学科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开始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里设置了“文学人类学”方向,进入21世纪后,获得教育部批准、国家学科目录的“文学人类学”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内自行增设,与文化批评、文化与传媒并列),正式招收文学人类学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有曹顺庆、徐新建、叶舒宪、彭兆荣、罗庆春、李祥林、李春霞、梁昭、李菲等),现拥有文学人类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已培养15届硕士百余人,14届博士40余人,博士后5人,国内外访问学者十余人。本中心和学科点有实力和热情来办好《文学人类学研究》刊物。
    中心已有长期办刊经验,《文学人类学评论》即由中心刊物《文化遗产研究》更名。《文化遗产研究》创刊于2011年,已经发行至第十辑,目前已收入中国知网(CNKI)。刊物是以人类学、民族学、遗产学,尤其是以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批评、保护与实践及相关考察报告为主的中文学术出版物。刊物更名后,除了增加文学人类学的稿件外,其他内容基本不变。
    《文学人类学评论》刊物计划为半年丛刊,每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版,十六开,每期约20万字。 徐新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首席专家、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带头人后备人选 。
    比较文学系主任、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85创新平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学术带头人之一(“民族文化遗产方向”),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首席专家,从事“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项目的研究。 
    学术兼职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副秘书长。 特别专题:文学人类学四十年回眸(栏目主持人:谭佳)
    主持人语/3
    四十年,惊鸿一瞥【萧 兵】/5
    文学研究的增长点
      ——谈中国文学人类学新时期的发展【曹顺庆 李 甡】/10
    人类学的文学脚步【庄孔韶】/14
    二十年,我们一起走过【彭兆荣】/18
    一己之见: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四十年和一百年【徐新建】/22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与展望【代云红】/30
    媒介接引对文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李永平】/34
    文学人类学与当代精神版图【黄 悦】/39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中越跨境民族研究【黄 玲】/42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命题的引领与思考【公维军】/46

    神话与经典(栏目主持人:李菲)
    羌人尚白与夏人尚黑
      ——文化文本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示例【叶舒宪】/51
    创世神话的现代读解【杨慧林】/82
    龟蛙神话的比较阅读【徐 峰 金 茜】/92
    《圣经》和匈牙利乡民传统:圣经民间叙事的转换生成
      【〔匈牙利〕安娜玛利亚·拉梅尔 伊罗娜·纳吉
       邹 明 郭 恒 译 郭 恒校】/105

    理论与方法(栏目主持人:梁昭)
    人类学试图拓展
      ——“文字人类学”与审美关系试探【萧 兵】/127
    文本与文化遗产传承的人类学研究【郑向春】/136
    解读“之间”:分析互动行为的工具和观念(上)
      【〔法〕格温德琳·托特瑞 王 浩 周莉娟译】/146

    文本与文学(栏目主持人:邱硕)
    明末清初江南的诱僧现象
      ——以情欲为中心的考察【曹瑞冬】/165
    文学作为治疗的人类学考察【杨 琼】/184

    综述与评论(栏目主持人:唐启翠)
    从“各民族”到“多民族”:一种新文学史观的表述与建构
      ——读徐新建《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潘年英】/201
    创世神话的文化底牌意义
      ——“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会议综述【孙梦迪 唐启翠】/206
    走进八千年神话中国
      ——“神话中国”工作坊之“神话学反思及思想研究”综述【许诗怡 谭 佳】/219
    从“剧场设计”到学术空间
      ——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工作坊”的参与观察【刘维邦】/226
  • 内容简介:
    文学人类学研究在中国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发展出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并积极运用这些理论阐释和研究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对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和观念的革新促进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目前中国文学人类学还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刊物,这不利于文学人类学届同仁的交流砥砺,也不利于与国际文学人类学届平等对话和学习互鉴。为了完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形成文学人类学的新学术话语,凝聚新的学术认同,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拟创办《文学人类学研究》刊物,并积极推动该刊物进入CSSCI来源集刊名录。
    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依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学科点成立。该学科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开始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里设置了“文学人类学”方向,进入21世纪后,获得教育部批准、国家学科目录的“文学人类学”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内自行增设,与文化批评、文化与传媒并列),正式招收文学人类学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有曹顺庆、徐新建、叶舒宪、彭兆荣、罗庆春、李祥林、李春霞、梁昭、李菲等),现拥有文学人类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已培养15届硕士百余人,14届博士40余人,博士后5人,国内外访问学者十余人。本中心和学科点有实力和热情来办好《文学人类学研究》刊物。
    中心已有长期办刊经验,《文学人类学评论》即由中心刊物《文化遗产研究》更名。《文化遗产研究》创刊于2011年,已经发行至第十辑,目前已收入中国知网(CNKI)。刊物是以人类学、民族学、遗产学,尤其是以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批评、保护与实践及相关考察报告为主的中文学术出版物。刊物更名后,除了增加文学人类学的稿件外,其他内容基本不变。
    《文学人类学评论》刊物计划为半年丛刊,每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版,十六开,每期约20万字。
  • 作者简介:
    徐新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首席专家、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带头人后备人选 。
    比较文学系主任、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85创新平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学术带头人之一(“民族文化遗产方向”),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首席专家,从事“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项目的研究。 
    学术兼职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副秘书长。
  • 目录:
    特别专题:文学人类学四十年回眸(栏目主持人:谭佳)
    主持人语/3
    四十年,惊鸿一瞥【萧 兵】/5
    文学研究的增长点
      ——谈中国文学人类学新时期的发展【曹顺庆 李 甡】/10
    人类学的文学脚步【庄孔韶】/14
    二十年,我们一起走过【彭兆荣】/18
    一己之见: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四十年和一百年【徐新建】/22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与展望【代云红】/30
    媒介接引对文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李永平】/34
    文学人类学与当代精神版图【黄 悦】/39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中越跨境民族研究【黄 玲】/42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命题的引领与思考【公维军】/46

    神话与经典(栏目主持人:李菲)
    羌人尚白与夏人尚黑
      ——文化文本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示例【叶舒宪】/51
    创世神话的现代读解【杨慧林】/82
    龟蛙神话的比较阅读【徐 峰 金 茜】/92
    《圣经》和匈牙利乡民传统:圣经民间叙事的转换生成
      【〔匈牙利〕安娜玛利亚·拉梅尔 伊罗娜·纳吉
       邹 明 郭 恒 译 郭 恒校】/105

    理论与方法(栏目主持人:梁昭)
    人类学试图拓展
      ——“文字人类学”与审美关系试探【萧 兵】/127
    文本与文化遗产传承的人类学研究【郑向春】/136
    解读“之间”:分析互动行为的工具和观念(上)
      【〔法〕格温德琳·托特瑞 王 浩 周莉娟译】/146

    文本与文学(栏目主持人:邱硕)
    明末清初江南的诱僧现象
      ——以情欲为中心的考察【曹瑞冬】/165
    文学作为治疗的人类学考察【杨 琼】/184

    综述与评论(栏目主持人:唐启翠)
    从“各民族”到“多民族”:一种新文学史观的表述与建构
      ——读徐新建《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潘年英】/201
    创世神话的文化底牌意义
      ——“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会议综述【孙梦迪 唐启翠】/206
    走进八千年神话中国
      ——“神话中国”工作坊之“神话学反思及思想研究”综述【许诗怡 谭 佳】/219
    从“剧场设计”到学术空间
      ——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工作坊”的参与观察【刘维邦】/226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纪念碑 拜伦传:传记与传奇 以全面的视角探索拜伦复杂的一生 勾勒何为拜伦主义及其对欧洲的多维影响
(英)菲奥娜·麦卡锡 译者:董伊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与恶
(法)乔治·巴塔耶 著,柏颖婷 译,陶听蝉 校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的位置:挑战与博弈
张帆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史与阅读史之间: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十五讲
赵普光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概论讲义 大家学术文库 难得一见的老舍文学理论观著作 充分展现其作品中隐含的文学理念 研究老舍的案头材料
老舍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研究与数学思想方法
陈大康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海岸线.荒野特工1:护蜂行动(神秘岛)
著者:(英)珍妮弗·贝尔 绘者:(英)爱丽丝·利肯斯 译者:王扬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文化学:文学研究的终结
金惠敏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纪念碑 阅读《失乐园》:亚历山大讲座 一次客观而深入浅出的导读 研读弥尔顿《失乐园》的指路石
(英)海伦·加德纳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海岸线.荒野特工(全3册)(神秘岛)
著者:(英)珍妮弗·贝尔 绘者:(英)爱丽丝·利肯斯 译者:王扬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纪念碑 法国革命 女权主义先驱亲历现场而成的勇气之书 兼具史学与社会学的思辨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著,李博婷 译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文学的一生:阿瑟·米勒自传(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阿瑟·米勒 著,蓝玲 林倍加 梁彦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