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3-03
版次: 1
ISBN: 9787522715995
定价: 13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文学
4人买过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科学文艺观为指导,以丰富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把中国现当代杂文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精蕴,包括思潮、流派和文体的来龙去脉清晰地梳理出来。其中特别注意从广泛的历史联系,尤其是从历经劫难而又重谋振兴的中华民族现代生存史的大文化背景上透视杂文现象的林林总总,对百年杂文发展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从思想深层和艺术规律上作出阐释和总结。末附“中国现当代杂文史事编年”。 姜振昌,山东昌邑人,1952年11月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东方论坛》主编等职务。兼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著作5部,独立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3项。17次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201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

      绪论  一脉天风 百年承传

      现当代杂文基本成就评估

        一  时代的杂文意识

        二  杂文的时代意识

        三  忧愤、苦闷中的抉择

        四  深井出旺泉

    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五四”杂文在默默耕耘中勃兴

      节  辉煌的开端:先行者的足迹

      第二节  “人性的解放”与“五四”杂文的社会性批判

      第三节  文体意识:朦胧中的自觉与自觉中的朦胧

    第二章  从珠联璧合到分道扬镳(上)——语丝派的形成与杂文的深化

      节  邂逅与志同道合

      第二节  社会性批评的深入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强化

      第三节  “语丝文体”:对艺术真谛的领悟

    第三章  从珠联璧合到分道扬镳(下)——语丝派的分化与杂文流派的形成

      节  雪崩何处

      第二节  鲁迅(派):独立不倚,奋然前行

      第三节  周作人派:“言志”意识的强化与迷误

      第四节  林语堂派:从“讽刺”到“幽默”

      第五节  三水分流的个性演示: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的主观意向分析

    第四章  1930年代杂文:在冲突中递嬗行进

      节  压制与冲决压制之间

      第二节  论争,杂文发展的导向

      第三节  反杂文作家的“塞”与“行”

    第五章  “形象化”系统——鲁迅杂文的三个艺术世界

      节  “杂文形象”的艺术本质蕴含

      第二节  赤裸裸的自己

      第三节  “曲张力”:议论文体的根本艺术特征

    第六章  “鲁迅风”的活力与“活鲁迅”的风范——“孤岛”杂文概观

      节  民族的命运和战士的箭镞

      第二节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第三节  承继观念的执着与超越意识的跃动

    第七章  解放区作家的窘迫和尴尬——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杂文运动

      节  与鲁迅精神的契合:消不掉的杂文情结

      第二节  循循善诱的思想文化批评

      第三节  行为失范和意识误区里的谏诤警示

      第四节  历史不了情:批判杂文运动的精神备忘

    第八章  战争激流和作家之舟——从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杂文

      节  战时杂文的“共时态”旋律

      第二节  历史:杂文的对象和契机

      第三节  艺术格调的承继与变异

    第九章  现代杂文家聂绀弩:大器晚成,透发新声

      节  深情与思想

      第二节  勇气与才气

      第三节  “乱真”与新变

    第十章  新中国杂文17年:潮起潮落,燕赵壮歌

      节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第二节  “百花”年代的繁兴

      第三节  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三家村札记”及其他

    第十一章  中国新时期杂文:是潮头“唱大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科学文艺观为指导,以丰富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把中国现当代杂文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精蕴,包括思潮、流派和文体的来龙去脉清晰地梳理出来。其中特别注意从广泛的历史联系,尤其是从历经劫难而又重谋振兴的中华民族现代生存史的大文化背景上透视杂文现象的林林总总,对百年杂文发展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从思想深层和艺术规律上作出阐释和总结。末附“中国现当代杂文史事编年”。
  • 作者简介:
    姜振昌,山东昌邑人,1952年11月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东方论坛》主编等职务。兼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著作5部,独立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3项。17次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201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

     
  • 目录:
    绪论  一脉天风 百年承传

      现当代杂文基本成就评估

        一  时代的杂文意识

        二  杂文的时代意识

        三  忧愤、苦闷中的抉择

        四  深井出旺泉

    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五四”杂文在默默耕耘中勃兴

      节  辉煌的开端:先行者的足迹

      第二节  “人性的解放”与“五四”杂文的社会性批判

      第三节  文体意识:朦胧中的自觉与自觉中的朦胧

    第二章  从珠联璧合到分道扬镳(上)——语丝派的形成与杂文的深化

      节  邂逅与志同道合

      第二节  社会性批评的深入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强化

      第三节  “语丝文体”:对艺术真谛的领悟

    第三章  从珠联璧合到分道扬镳(下)——语丝派的分化与杂文流派的形成

      节  雪崩何处

      第二节  鲁迅(派):独立不倚,奋然前行

      第三节  周作人派:“言志”意识的强化与迷误

      第四节  林语堂派:从“讽刺”到“幽默”

      第五节  三水分流的个性演示: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的主观意向分析

    第四章  1930年代杂文:在冲突中递嬗行进

      节  压制与冲决压制之间

      第二节  论争,杂文发展的导向

      第三节  反杂文作家的“塞”与“行”

    第五章  “形象化”系统——鲁迅杂文的三个艺术世界

      节  “杂文形象”的艺术本质蕴含

      第二节  赤裸裸的自己

      第三节  “曲张力”:议论文体的根本艺术特征

    第六章  “鲁迅风”的活力与“活鲁迅”的风范——“孤岛”杂文概观

      节  民族的命运和战士的箭镞

      第二节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第三节  承继观念的执着与超越意识的跃动

    第七章  解放区作家的窘迫和尴尬——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杂文运动

      节  与鲁迅精神的契合:消不掉的杂文情结

      第二节  循循善诱的思想文化批评

      第三节  行为失范和意识误区里的谏诤警示

      第四节  历史不了情:批判杂文运动的精神备忘

    第八章  战争激流和作家之舟——从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杂文

      节  战时杂文的“共时态”旋律

      第二节  历史:杂文的对象和契机

      第三节  艺术格调的承继与变异

    第九章  现代杂文家聂绀弩:大器晚成,透发新声

      节  深情与思想

      第二节  勇气与才气

      第三节  “乱真”与新变

    第十章  新中国杂文17年:潮起潮落,燕赵壮歌

      节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第二节  “百花”年代的繁兴

      第三节  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三家村札记”及其他

    第十一章  中国新时期杂文:是潮头“唱大风”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
姜振昌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姜振昌 编者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二辑)
姜振昌 主编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经典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
姜振昌 著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第1辑)
姜振昌、刘怀荣 著;姜振昌、刘怀荣 编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鲁迅新论
姜振昌、邓增人 编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
民国杂文大系9·野百合花——四十年代延安解放区杂文选
姜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