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10
版次: 1
ISBN: 978751881279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54页
字数: 300.0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人买过
  • 开发传统佛教的现代意义,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人生是当前佛教界与学术界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佛教在除了维持着一个宗教体制之外,如何阐发自己的社会意义,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佛教传统如何与当代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为佛教安身立命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本书用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佛教思想的“表达社会”和佛教现象的“社会表达”进行了双重的诠释,无论是作为自身形象进行建构的“社会表达”,还是对佛教教义进行现代诠释的“表达社会”,都是佛教面对人类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感的表达,对于当今中国佛教现代化发展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希望这种尝试性的诠释对于佛教现实有所启示。 杜立婕,中国哲学博士(佛教哲学方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访问学者,目前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工作学、宗教文化和族群移民研究等。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加学者交流项目”《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的社会适应与宗教文化研究》,第60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城市移民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适应:基于上海的田野研究》等,出版《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加拿大文明》等教材和专著,并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要为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社会心理学》《都市人类学》《移民学概论》等。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佛教社会工作
      第二节  宗教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  佛教在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史中的贡献
    第二章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慈悲观念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布施观念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平等观念和净土人间思想
    第三章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实施的组织载体
      第一节  中国古代佛教组织:初级群体和类家族组织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佛教组织的转型次级群体和非营利组织
      第三节  僧团组织内部的心理契约:福利目标和服务秩序
    第四章  中国佛教宏观社会工作的实践形态――儒佛合融的视角
      第一节  早期佛教在印度的诞生现实人生与社会苦难的回应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佛教:民族集群迁移流动中的福祉
      第三节  唐宋佛教:“官督寺办”的制度化福利
      第四节  明清佛教:围绕寺院捐赠形成的地方“士绅社群”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的微观服务技术――心理学的诠释
      第一节  佛教微观社会工作与心理学
      第二节  佛教的“无明”“我执”和“心理分析”中的“自恋”
      第三节  佛教的“定慧双修”与“认知行为”调节
      第四节  佛教的“实存主义”意蕴与社会工作“人本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
    思考和讨论――多重文化交融视域下的佛教社会工作中国化路径
  • 内容简介:
    开发传统佛教的现代意义,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人生是当前佛教界与学术界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佛教在除了维持着一个宗教体制之外,如何阐发自己的社会意义,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佛教传统如何与当代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为佛教安身立命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本书用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佛教思想的“表达社会”和佛教现象的“社会表达”进行了双重的诠释,无论是作为自身形象进行建构的“社会表达”,还是对佛教教义进行现代诠释的“表达社会”,都是佛教面对人类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感的表达,对于当今中国佛教现代化发展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希望这种尝试性的诠释对于佛教现实有所启示。
  • 作者简介:
    杜立婕,中国哲学博士(佛教哲学方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访问学者,目前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工作学、宗教文化和族群移民研究等。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加学者交流项目”《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的社会适应与宗教文化研究》,第60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城市移民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适应:基于上海的田野研究》等,出版《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加拿大文明》等教材和专著,并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要为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社会心理学》《都市人类学》《移民学概论》等。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佛教社会工作
      第二节  宗教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  佛教在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史中的贡献
    第二章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慈悲观念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布施观念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平等观念和净土人间思想
    第三章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实施的组织载体
      第一节  中国古代佛教组织:初级群体和类家族组织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佛教组织的转型次级群体和非营利组织
      第三节  僧团组织内部的心理契约:福利目标和服务秩序
    第四章  中国佛教宏观社会工作的实践形态――儒佛合融的视角
      第一节  早期佛教在印度的诞生现实人生与社会苦难的回应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佛教:民族集群迁移流动中的福祉
      第三节  唐宋佛教:“官督寺办”的制度化福利
      第四节  明清佛教:围绕寺院捐赠形成的地方“士绅社群”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的微观服务技术――心理学的诠释
      第一节  佛教微观社会工作与心理学
      第二节  佛教的“无明”“我执”和“心理分析”中的“自恋”
      第三节  佛教的“定慧双修”与“认知行为”调节
      第四节  佛教的“实存主义”意蕴与社会工作“人本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
    思考和讨论――多重文化交融视域下的佛教社会工作中国化路径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法院2024年度案例·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
国家法官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编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欧阳志云 主编 ; 臧振华, 徐卫华, 沈梅华著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2023年)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2)
党圣元 著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命(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弘扬研究书系)
戴木才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温州·瓯海卷
潘鲁生、邱运华、潘丁盛 、朱建波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小说通识(献给大众读者的中国小说普及著作,附带:全彩名画+名家藏书票)
鲁迅 等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法院2024年度案例·道路交通纠纷
国家法官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编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 鄂温克族民族文化介绍读本
孔繁志 主编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个人养老金与制度优化
郑秉文 著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 魏晋南北朝教育论著选
吕达总主编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
中国幻想文学大奖书系第二辑(全4册)
王一梅 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