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东晋] 集解 , 整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23-03
版次: 1
ISBN: 9787100208154
定价: 10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20页
字数: 200千字
10人买过
  • 孔子据鲁史旧文以作《春秋》,因其过于简略,左丘明、公羊氏、穀梁氏等或作补充史实,或阐发大义。西汉时《公羊》学被立于官学,风行天下。东汉以后,《左传》开始流行,《公羊》学逐渐式微。《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显赫一时,立于官学,后不为人所重视,注释者较少。历代注解《春秋穀梁传》中,以东晋范宁注最为重要。范宁《穀梁传》之集解,以其父范汪为先导。范汪被桓温罢官后,曾率子弟及门生故吏注解《穀梁传》,未成而卒。范宁赓续之,集其兄弟子侄之说,“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示诸儒同异之说”,终成《春秋穀梁传集解》。范宁虽为《穀梁》作注,然要其本旨,则不在《穀梁》一传,而要在通经。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余仁仲刻单注本为底本,校以《古逸丛书》本、十行本、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等版本。 作者简介:

    范宁(约339—约401),字武子,东晋南阳顺阳人,范汪子,范晔祖父。少笃学,崇儒学,抑浮虚,著论抨击清谈,以为王弼、何晏之罪大于桀纣。起家余杭令,兴学重教。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因被谗,出为豫章太守,大设庠序,改革旧制,学生至千余人。为江州刺史王凝之劾免,犹勤学不辍。著有《春秋穀梁传集解》。

    许超杰,浙江慈溪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春秋》学、《四库》学。

    丛书简介:

    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一套深受学界好评的丛书《四部丛刊》。《丛刊》以精选善本为胜,赢得口碑。经部典籍则以汉魏之著,宋元之刊为主,一时古籍之最,几乎被一网打尽。但《四部丛刊》以表现古籍原貌为宗旨,故呈现方式为影印。它的好处是使藏之深阁的元明刻本走入了普通学者和读者的家庭,故甫一问世,便广受好评,直至今日它依然是研究中国学术文化的学者们不可或缺的基本图书。但是,它的缺点是曲高和寡而价格不菲,不利于普及与流通。鉴于当下持续不断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人们研读经典已从一般的阅读向深层的需求发展,商务印书馆决定启动一项与时俱进的大工程:编辑一套经过整理的儒家经典古注本,包括《周易注》、《尚书传》、《毛诗笺》(全二册)、《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全二册)、《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合编本)》(全三册)、《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全二册)、《春秋谷梁传集解》、《孝经注》、《论语集解》、《孟子章句》、《尔雅注》13种共18册。选目以《四部丛刊》所收汉魏古注为基础,辅以其他宋元善本。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套丛书改直排为横排,但为了保持古籍的原貌而用繁体字,并严格遵循古籍整理的规范,有句读(点),用专名线(标)。另外,本次整理还首次使用了刚刚开发成功的Source Han(开源思源宋体)。这种字体也许可以使读者们有一种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整理説明

    整理凡例

    春秋穀梁傳序

    春秋穀梁傳集解隱公第一

    隱公元年

    隱公二年

    隱公三年

    隱公四年

    隱公五年

    隱公六年

    隱公七年

    隱公八年

    隱公九年

    隱公十年

    隱公十一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桓公第二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三年

    桓公十四年

    桓公十五年

    桓公十六年

    桓公十七年

    桓公十八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莊公第三

    莊公元年

    莊公二年

    莊公三年

    莊公四年

    莊公五年

    莊公六年

    莊公七年

    莊公八年

    莊公九年

    莊公十年

    莊公十一年

    莊公十二年

    莊公十三年

    莊公十四年

    莊公十五年

    莊公十六年

    莊公十七年

    莊公十八年

    莊公十九年

    莊公二十年

    莊公二十一年

    莊公二十二年

    莊公二十三年

    莊公二十四年

    莊公二十五年

    莊公二十六年

    莊公二十七年

    莊公二十八年

    莊公二十九年

    莊公三十年

    莊公三十一年

    莊公三十二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閔公第四

    閔公元年

    閔公二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僖公第五

    僖公元年

    僖公二年

    僖公三年

    僖公四年

    僖公五年

    僖公六年

    僖公七年

    僖公八年

    僖公九年

    僖公十年

    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二年

    僖公十三年

    僖公十四年

    僖公十五年

    僖公十六年

    僖公十七年

    僖公十八年

    僖公十九年

    僖公二十年

    僖公二十一年

    僖公二十二年

    僖公二十三年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五年

    僖公二十六年

    僖公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八年

    僖公二十九年

    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一年

    僖公三十二年

    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文公第六

    文公元年

    文公二年

    文公三年

    文公四年

    文公五年

    文公六年

    文公七年

    文公八年

    文公九年

    文公十年

    文公十一年

    文公十二年

    文公十三年

    文公十四年

    文公十五年

    文公十六年

    文公十七年

    文公十八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宣公第七

    宣公元年

    宣公二年

    宣公三年

    宣公四年

    宣公五年

    宣公六年

    宣公七年

    宣公八年

    宣公九年

    宣公十年

    宣公十一年

    宣公十二年

    宣公十三年

    宣公十四年

    宣公十五年

    宣公十六年

    宣公十七年

    宣公十八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成公第八

    成公元年

    成公二年

    成公三年

    成公四年

    成公五年

    成公六年

    成公七年

    成公八年

    成公九年

    成公十年

    成公十一年

    成公十二年

    成公十三年

    成公十四年

    成公十五年

    成公十六年

    成公十七年

    成公十八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襄公第九

    襄公元年

    襄公二年

    襄公三年

    襄公四年

    襄公五年

    襄公六年

    襄公七年

    襄公八年

    襄公九年

    襄公十年

    襄公十一年

    襄公十二年

    襄公十三年

    襄公十四年

    襄公十五年

    襄公十六年

    襄公十七年

    襄公十八年

    襄公十九年

    襄公二十年

    襄公二十一年

    襄公二十二年

    襄公二十三年

    襄公二十四年

    襄公二十五年

    襄公二十六年

    襄公二十七年

    襄公二十八年

    襄公二十九年

    襄公三十年

    襄公三十一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昭公第十

    昭公元年

    昭公二年

    昭公三年

    昭公四年

    昭公五年

    昭公六年

    昭公七年

    昭公八年

    昭公九年

    昭公十年

    昭公十一年

    昭公十二年

    昭公十三年

    昭公十四年

    昭公十五年

    昭公十六年

    昭公十七年

    昭公十八年

    昭公十九年

    昭公二十年

    昭公二十一年

    昭公二十二年

    昭公二十三年

    昭公二十四年

    昭公二十五年

    昭公二十六年

    昭公二十七年

    昭公二十八年

    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三十年

    昭公三十一年

    昭公三十二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定公第十一

    定公元年

    定公二年

    定公三年

    定公四年

    定公五年

    定公六年

    定公七年

    定公八年

    定公九年

    定公十年

    定公十一年

    定公十二年

    定公十三年

    定公十四年

    定公十五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哀公第十二

    哀公元年

    哀公二年

    哀公三年

    哀公四年

    哀公五年

    哀公六年

    哀公七年

    哀公八年

    哀公九年

    哀公十年

    哀公十一年

    哀公十二年

    哀公十三年

    哀公十四年

     
  • 内容简介:
    孔子据鲁史旧文以作《春秋》,因其过于简略,左丘明、公羊氏、穀梁氏等或作补充史实,或阐发大义。西汉时《公羊》学被立于官学,风行天下。东汉以后,《左传》开始流行,《公羊》学逐渐式微。《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显赫一时,立于官学,后不为人所重视,注释者较少。历代注解《春秋穀梁传》中,以东晋范宁注最为重要。范宁《穀梁传》之集解,以其父范汪为先导。范汪被桓温罢官后,曾率子弟及门生故吏注解《穀梁传》,未成而卒。范宁赓续之,集其兄弟子侄之说,“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示诸儒同异之说”,终成《春秋穀梁传集解》。范宁虽为《穀梁》作注,然要其本旨,则不在《穀梁》一传,而要在通经。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余仁仲刻单注本为底本,校以《古逸丛书》本、十行本、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等版本。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范宁(约339—约401),字武子,东晋南阳顺阳人,范汪子,范晔祖父。少笃学,崇儒学,抑浮虚,著论抨击清谈,以为王弼、何晏之罪大于桀纣。起家余杭令,兴学重教。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因被谗,出为豫章太守,大设庠序,改革旧制,学生至千余人。为江州刺史王凝之劾免,犹勤学不辍。著有《春秋穀梁传集解》。

    许超杰,浙江慈溪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春秋》学、《四库》学。

    丛书简介:

    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一套深受学界好评的丛书《四部丛刊》。《丛刊》以精选善本为胜,赢得口碑。经部典籍则以汉魏之著,宋元之刊为主,一时古籍之最,几乎被一网打尽。但《四部丛刊》以表现古籍原貌为宗旨,故呈现方式为影印。它的好处是使藏之深阁的元明刻本走入了普通学者和读者的家庭,故甫一问世,便广受好评,直至今日它依然是研究中国学术文化的学者们不可或缺的基本图书。但是,它的缺点是曲高和寡而价格不菲,不利于普及与流通。鉴于当下持续不断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人们研读经典已从一般的阅读向深层的需求发展,商务印书馆决定启动一项与时俱进的大工程:编辑一套经过整理的儒家经典古注本,包括《周易注》、《尚书传》、《毛诗笺》(全二册)、《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全二册)、《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合编本)》(全三册)、《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全二册)、《春秋谷梁传集解》、《孝经注》、《论语集解》、《孟子章句》、《尔雅注》13种共18册。选目以《四部丛刊》所收汉魏古注为基础,辅以其他宋元善本。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套丛书改直排为横排,但为了保持古籍的原貌而用繁体字,并严格遵循古籍整理的规范,有句读(点),用专名线(标)。另外,本次整理还首次使用了刚刚开发成功的Source Han(开源思源宋体)。这种字体也许可以使读者们有一种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 目录:
    整理説明

    整理凡例

    春秋穀梁傳序

    春秋穀梁傳集解隱公第一

    隱公元年

    隱公二年

    隱公三年

    隱公四年

    隱公五年

    隱公六年

    隱公七年

    隱公八年

    隱公九年

    隱公十年

    隱公十一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桓公第二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三年

    桓公十四年

    桓公十五年

    桓公十六年

    桓公十七年

    桓公十八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莊公第三

    莊公元年

    莊公二年

    莊公三年

    莊公四年

    莊公五年

    莊公六年

    莊公七年

    莊公八年

    莊公九年

    莊公十年

    莊公十一年

    莊公十二年

    莊公十三年

    莊公十四年

    莊公十五年

    莊公十六年

    莊公十七年

    莊公十八年

    莊公十九年

    莊公二十年

    莊公二十一年

    莊公二十二年

    莊公二十三年

    莊公二十四年

    莊公二十五年

    莊公二十六年

    莊公二十七年

    莊公二十八年

    莊公二十九年

    莊公三十年

    莊公三十一年

    莊公三十二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閔公第四

    閔公元年

    閔公二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僖公第五

    僖公元年

    僖公二年

    僖公三年

    僖公四年

    僖公五年

    僖公六年

    僖公七年

    僖公八年

    僖公九年

    僖公十年

    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二年

    僖公十三年

    僖公十四年

    僖公十五年

    僖公十六年

    僖公十七年

    僖公十八年

    僖公十九年

    僖公二十年

    僖公二十一年

    僖公二十二年

    僖公二十三年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五年

    僖公二十六年

    僖公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八年

    僖公二十九年

    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一年

    僖公三十二年

    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文公第六

    文公元年

    文公二年

    文公三年

    文公四年

    文公五年

    文公六年

    文公七年

    文公八年

    文公九年

    文公十年

    文公十一年

    文公十二年

    文公十三年

    文公十四年

    文公十五年

    文公十六年

    文公十七年

    文公十八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宣公第七

    宣公元年

    宣公二年

    宣公三年

    宣公四年

    宣公五年

    宣公六年

    宣公七年

    宣公八年

    宣公九年

    宣公十年

    宣公十一年

    宣公十二年

    宣公十三年

    宣公十四年

    宣公十五年

    宣公十六年

    宣公十七年

    宣公十八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成公第八

    成公元年

    成公二年

    成公三年

    成公四年

    成公五年

    成公六年

    成公七年

    成公八年

    成公九年

    成公十年

    成公十一年

    成公十二年

    成公十三年

    成公十四年

    成公十五年

    成公十六年

    成公十七年

    成公十八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襄公第九

    襄公元年

    襄公二年

    襄公三年

    襄公四年

    襄公五年

    襄公六年

    襄公七年

    襄公八年

    襄公九年

    襄公十年

    襄公十一年

    襄公十二年

    襄公十三年

    襄公十四年

    襄公十五年

    襄公十六年

    襄公十七年

    襄公十八年

    襄公十九年

    襄公二十年

    襄公二十一年

    襄公二十二年

    襄公二十三年

    襄公二十四年

    襄公二十五年

    襄公二十六年

    襄公二十七年

    襄公二十八年

    襄公二十九年

    襄公三十年

    襄公三十一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昭公第十

    昭公元年

    昭公二年

    昭公三年

    昭公四年

    昭公五年

    昭公六年

    昭公七年

    昭公八年

    昭公九年

    昭公十年

    昭公十一年

    昭公十二年

    昭公十三年

    昭公十四年

    昭公十五年

    昭公十六年

    昭公十七年

    昭公十八年

    昭公十九年

    昭公二十年

    昭公二十一年

    昭公二十二年

    昭公二十三年

    昭公二十四年

    昭公二十五年

    昭公二十六年

    昭公二十七年

    昭公二十八年

    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三十年

    昭公三十一年

    昭公三十二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定公第十一

    定公元年

    定公二年

    定公三年

    定公四年

    定公五年

    定公六年

    定公七年

    定公八年

    定公九年

    定公十年

    定公十一年

    定公十二年

    定公十三年

    定公十四年

    定公十五年

    春秋穀梁傳集解哀公第十二

    哀公元年

    哀公二年

    哀公三年

    哀公四年

    哀公五年

    哀公六年

    哀公七年

    哀公八年

    哀公九年

    哀公十年

    哀公十一年

    哀公十二年

    哀公十三年

    哀公十四年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学研究(第二辑)
曾亦 郭晓东 主编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车战
赵长征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诗草
唐春秋 著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战国法律思想与传统文化
杨鹤皋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左传读 《儒藏》精华编选刊
(民国)章炳麟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儒藏》精华编选刊
刘文淇 等 撰,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史话(上下)
余灵灵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左传(音视频普及版)
左丘明 著;梁冬丽 主编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学研究(第一辑)
\"曾亦 郭晓东 主编;\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全二册)(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东汉]何休 解诂 吴迎龙 整理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直解·九部经解
马清源 点校;[明]郝敬 撰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合编本)(全三册)(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东周]左丘明 传 (西晋)杜预 集解;但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搜神记 足本呈现《搜神记》,无删减,全解全译,力求完美呈现!精心绘制近百张精美插画,让干宝笔下的精怪鬼神“跃然纸上”!
[东晋]干宝 黄金铎注解 凤凰含章 出品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白话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 著;廖承建 译;易良杰;郭春茂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人美手边书 兰亭序 冯承素摹本
[东晋]王羲之 书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宋拓定武兰亭(精)/善本碑帖精华
[东晋]王羲之 著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大中华文库-搜神记选(汉西)
[东晋]干宝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人美书谱草书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三种)
[东晋]王羲之 著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搜神记
[东晋]干宝 著;变质牛奶 绘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搜神记(全注全译,无障碍阅读)(读志怪小说,从《搜神记》开始!)
[东晋]干宝 著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中国法帖珍赏
[东晋]王羲之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集王圣教序(墨林珍赏)
[东晋]王羲之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佛国记两种(汉英)/海上丝绸之路稀见文献丛刊
[东晋]法显 著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搜神记:我国神、狐、玄、怪小说的先驱,魏晋南北朝成就至高的志怪小说总集
[东晋]干宝 著;佘引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