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5
版次: 1
ISBN: 9787516199039
定价: 75.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文学
9人买过
  • 宋亚莉*的《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打破笼统的魏晋主流式的文学批评写作模式,从东汉末年士人活动与皇权*替、人物品评与文学批评等入手,探讨文学批评的形成与特质。认为时代变革下士人的政治活动、创作活动等为文论发展提供契机并注入新内容,冲击了士人心态、思想,激荡了新的文艺观念。本书力求爬梳古典文论从其他学科逐渐剥离而独立之过程,探清风俗审美、文学批评转变之际的诸多端绪,发现魏晋美学、文论中诸多理论和范畴之源。
      力求在动态的变革之中,把握此时期文学与艺术演进规律,为拓展中古文学批评做出努力。 导论

    上编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审美风俗

    第一章  东汉晚期党人活动与风尚变染

      第一节  结党、清议(谈)之风与党锢

      第二节  党锢与独行、放诞之风

      第三节  党锢与慕士、尚名、崇义之风

      第四节  私谥、会葬之风

    第二章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中的人物品鉴与文艺审美

      第一节  从名士识鉴实例看人物批评特色和方法

      第二节  士人政治、军事等活动中的人物品鉴

      第三节  东汉晚期士人的艺术审美

    第三章  东汉晚期风气转折中的皇权、士人活动与鸿都门学

      第一节  鸿都门和太学

      第二节  鸿都门学与皇权、士人及社会风气

      第三节  风气转折中的鸿都门士活动

    第四章  《风俗通义》与东汉晚期审美批评

      第一节  应劭及其家世

      第二节  《风俗通义》中的风俗视野与批评精神

      第三节  《风俗通义》中的风俗批评与审美批评

    第五章  蔡邕的政治、交游、创作与文艺批评

      第一节  蔡邕的政治活动与政治审美思想

      第二节  蔡邕的交游与文学批评

      第三节  蔡邕的创作与文艺思想

    下编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建安文学批评高潮

    第六章  孔融与建安文学批评的形成

      第一节  孔融人物批评与审美艺术特色

      第二节  孔融之“气”

      第三节  孔融交友、诗歌创作活动中的“情”

      第四节  孔融与建安文论的构建及对后世影响

    第七章  蔡琰的文艺审美思想

      第一节  蔡琰作品真伪的讨论及艺术风格

      第二节  蔡琰诗歌的文本细读

    第八章  《昌言》与《中论》中的人文精神及风俗批评

      第一节  《昌言》与《中论》中的风俗批评

      第二节  《昌言》与《中论》中士的审美精神

      第三节  《中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九章  从曹操与士人交往活动看建安文学批评的形成

      第一节  曹操与汉末士人的关系

      第二节  曹操与建安文士的离合

      第三节  曹操对建安文学批评的贡献

    第十章  士人流动及非曹魏集团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各集团士人分布、流动及与党锢名士的关系

      第二节  士燮交州集团的文学批评发展

      第三节  刘表与荆州的文学批评发展

    第十一章  二曹与建安文士的文论对话及建安文学批评高潮

      第一节  二曹与吴质的文论对话

      第二节  曹植与杨修的文论对话等

      第三节  《典论-论文》等与建安文学批评的高潮

      第四节  建安歌诗中“清”、“悲”、“噱慨”等审美范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宋亚莉*的《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打破笼统的魏晋主流式的文学批评写作模式,从东汉末年士人活动与皇权*替、人物品评与文学批评等入手,探讨文学批评的形成与特质。认为时代变革下士人的政治活动、创作活动等为文论发展提供契机并注入新内容,冲击了士人心态、思想,激荡了新的文艺观念。本书力求爬梳古典文论从其他学科逐渐剥离而独立之过程,探清风俗审美、文学批评转变之际的诸多端绪,发现魏晋美学、文论中诸多理论和范畴之源。
      力求在动态的变革之中,把握此时期文学与艺术演进规律,为拓展中古文学批评做出努力。
  • 目录:
    导论

    上编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审美风俗

    第一章  东汉晚期党人活动与风尚变染

      第一节  结党、清议(谈)之风与党锢

      第二节  党锢与独行、放诞之风

      第三节  党锢与慕士、尚名、崇义之风

      第四节  私谥、会葬之风

    第二章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中的人物品鉴与文艺审美

      第一节  从名士识鉴实例看人物批评特色和方法

      第二节  士人政治、军事等活动中的人物品鉴

      第三节  东汉晚期士人的艺术审美

    第三章  东汉晚期风气转折中的皇权、士人活动与鸿都门学

      第一节  鸿都门和太学

      第二节  鸿都门学与皇权、士人及社会风气

      第三节  风气转折中的鸿都门士活动

    第四章  《风俗通义》与东汉晚期审美批评

      第一节  应劭及其家世

      第二节  《风俗通义》中的风俗视野与批评精神

      第三节  《风俗通义》中的风俗批评与审美批评

    第五章  蔡邕的政治、交游、创作与文艺批评

      第一节  蔡邕的政治活动与政治审美思想

      第二节  蔡邕的交游与文学批评

      第三节  蔡邕的创作与文艺思想

    下编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建安文学批评高潮

    第六章  孔融与建安文学批评的形成

      第一节  孔融人物批评与审美艺术特色

      第二节  孔融之“气”

      第三节  孔融交友、诗歌创作活动中的“情”

      第四节  孔融与建安文论的构建及对后世影响

    第七章  蔡琰的文艺审美思想

      第一节  蔡琰作品真伪的讨论及艺术风格

      第二节  蔡琰诗歌的文本细读

    第八章  《昌言》与《中论》中的人文精神及风俗批评

      第一节  《昌言》与《中论》中的风俗批评

      第二节  《昌言》与《中论》中士的审美精神

      第三节  《中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九章  从曹操与士人交往活动看建安文学批评的形成

      第一节  曹操与汉末士人的关系

      第二节  曹操与建安文士的离合

      第三节  曹操对建安文学批评的贡献

    第十章  士人流动及非曹魏集团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各集团士人分布、流动及与党锢名士的关系

      第二节  士燮交州集团的文学批评发展

      第三节  刘表与荆州的文学批评发展

    第十一章  二曹与建安文士的文论对话及建安文学批评高潮

      第一节  二曹与吴质的文论对话

      第二节  曹植与杨修的文论对话等

      第三节  《典论-论文》等与建安文学批评的高潮

      第四节  建安歌诗中“清”、“悲”、“噱慨”等审美范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政治与学术演变
高海云 著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刑徒墓砖集释与研究(全四卷)
刘涛 著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佛教入华的图像学研究
朱浒 著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晚期陈留文人群体研究
袁亚铮 著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儒家学者丛考
谢志平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清议与士人文化新变研究
孙立涛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文学思想研究
夏冬梅 著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演义(全本·全2册)
连丽如 整理;连阔如 口述;贾建国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文学思想史
张峰屹 著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副词研究
唐贤清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王朝(王朝风云)
李楠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
东汉的豪族(120年纪念版)
杨联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