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05
版次: 1
ISBN: 9787520145299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3页
字数: 346千字
分类: 文学
20人买过
  • 本书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分区、分期和年代研究,据此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整合动植物和工具遗存等证据对框架内各个文化的生计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由广谱性采集渔猎经济到稻作栽培或专业渔猎经济的演变过程。*后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演变的共同规律和地区差异。 陈伟驹,1988年出生,广东湛江人,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硕士及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教师。研究方向是史前考古,尤其关注史前年代学领域。目前已在考古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若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南地区新旧石器过渡文化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主旨

      二 时空框架的构建简史

      三 生计方式的研究历程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目标

      五 几个概念界定

    第二章 时空框架的构建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末期

      四 新石器时代时空框架总结

    第三章 生计方式研究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末期

    第四章 生计方式演变规律的探索

      一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演变脉络

      二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计方式的演变

      三 比较分析

    第五章 结语

      一 本书的收获

      二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录

    图2-1 顶蛳山遗址一至三期陶器048

    图2-2 顶蛳山遗址T2206和T2207的②~④层出土器物049

    图2-3 何村遗址研磨器、蚌铲和顶蛳山遗址的蚌铲055

    图2-4 横县秋江遗址T1发表的陶器059

    图2-5 西津遗址、江口遗址和上江口遗址出土陶器与秋江遗址、顶蛳山遗址出土陶器的比较062

    图2-6 象州南沙湾遗址出土部分陶器063

    图2-7 甑皮岩遗址五期基本陶器组合073

    图2-8 桂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主要的遗址位置示意079

    图2-9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主要陶器080

    图2-10 革新桥遗址和石峡遗址凹刃石凿082

    图2-11 马山六卓岭遗址的主要陶器和石器083

    图2-12 顶蛳山遗址第四期高领罐和双肩石器085

    图2-13 北景、弄山、岜旺、歌寿岩和感驮岩等地遗址出土陶器的比较086

    图2-14 弄山和岜旺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和玉器087

    图2-15 桂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遗存编年示意090

    图2-16 沙下遗址DII区C6028、C6035与虎地-过路湾遗存陶器比较094

    图2-17 沙下遗址DII区C6021陶器分组095

    图2-18 沙下遗址C02区和DII区二期遗存陶器分组096

    图2-19 沙下遗址DI区一期、二期、三期陶器的分组097

    图2-20 虎地-过路湾遗存的基本陶器组合097

    图2-21 鲤鱼墩遗址一至四期陶器106

    图2-22 晓锦遗址简报分期及各期陶器组合和部分石器110

    图2-23 石峡遗址一期陶器114

    图2-24 咸头岭文化与虎地-过路湾遗存的绳纹陶釜罐116

    图2-25 咸头岭文化和虎地-过路湾遗存的圈足盘117

    图2-26 石峡第一期文化陶器与大溪文化、堆子岭文化陶器比较118

    图2-27 目前发现的石峡文化主要遗址位置示意120

    图2-28 石峡文化早中期、晚期重要陶器121

    图2-29 石峡文化早期和中期与岱子坪遗址一期陶器比较122

    图2-30 与石峡第三期早期遗存相关的遗址124

    图2-31 石峡第三期早期遗存基本陶器组合125

    图2-32 狮象遗址陶器126

    图2-33 乌骚岭遗址出土的陶器129

    图2-34 乌骚岭墓地出土的部分石器130

    图2-35 禄美村对面岗遗址M1随葬品131

    图2-36 罗沙岗遗址M1随葬品132

    图2-37 罗沙岗遗址M1与石峡文化三足盘和圈足盘的比较132

    图2-38 龙嘴岗遗址第一组遗存陶器及陶器纹饰135

    图2-39 封开铺门遗址出土陶器137

    图2-40 石峡第一期文化陶器137

    图2-41 石脚山遗址T1②、③出土陶器139

    图2-42 石脚山遗址采集的陶器140

    图3-1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基本石器组合150

    图3-2 新石器时代早期有陶类型遗址的铲类和矛类工具155

    图3-3 河旁贝丘遗存早期阶段工具种类162

    图3-4 河旁贝丘遗存晚期阶段的部分工具(研磨石器、砧、鱼钩、蚌匕等)163

    图3-5 甑皮岩遗址五期工具组合169

    图3-6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石锤种类173

    图3-7 革新桥遗址出土石砧174

    图3-8 石虎山遗址出土石砧174

    图3-9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一件石砧和部分橄榄核175

    图3-10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研磨器和研磨槽176

    图3-11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砺石176

    图3-12 后革新桥遗存时期的石器178

    图3-13 咸头岭文化沙丘和贝丘遗址分布位置示意183

    图3-14 咸头岭文化沙丘遗址部分石器186

    图3-15 咸头岭文化贝丘遗址部分石器190

    图3-16 咸头岭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与模拟纹饰比较193

    图3-17 虎地-过路湾遗存出土尖状器199

    图3-18 虎地-过路湾一类遗存陶器上贝划纹装饰200

    图3-19 网坠、沉石、穿孔石坠的使用方式示意图205

    图3-20 潮安三处贝丘遗址相对位置207

    图3-21 亚菩山遗址出土的尖状器和手斧状石器211

    图3-22 独料遗址出土的犁、锄、铲、镰等石器214

    图3-23 晓锦遗址一期、二期部分石器工具220

    图3-24 石峡文化部分石器226

    表目录

    表2-1 甑皮岩遗址螺蚌壳14C年龄与木炭14C年龄的校正年代比较030

    表2-2 有陶与无陶类型遗址工具比较041

    表2-3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时空框架043

    表2-4 以往研究者推断河旁贝丘遗址绝对年代所使用的方法047

    表2-5 豹子头遗址14C年代数据052

    表2-6 邕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存文化序列简表053

    表2-7 冲塘、江边和何村遗址14C年代数据054

    表2-8 左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存文化序列简表058

    表2-9 秋江遗址简报的分期058

    表2-10 本书对于秋江遗址的分期060

    表2-11 郁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存文化序列简表062

    表2-12 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存文化序列简表065

    表2-13 岭南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址的分期、年代及出土器物066

    表2-14 浔江-西江流域河旁台地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基本情况070

    表2-15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时空框架简表074

    表2-16 革新桥遗址14C数据及其校正年代081

    表2-17 岜旺遗址14C年代数据087

    表2-18 李海荣等对珠三角地区距今7000~4000年考古遗存的编年092

    表2-19 沙下遗址C区和DII区简报的分期093

    表2-20 涌浪遗址晚期遗存的14C测年结果098

    表2-21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遗存编年简表101

    表2-22 鲤鱼墩遗址简报的分期与断代105

    表2-23 晓锦遗址14C年代数据112

    表2-24 学界对于石峡第一期文化年代判断115

    表2-25 石峡文化各期陶器组合和特征的主要差异121

    表2-26 石峡文化14C年代数据123

    表2-27 粤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文化序列简表128

    表2-28 乌骚岭遗址出土鼎足的种类及其数量129

    表2-29 乌骚岭遗址14C年代数据及热释光年代130

    表2-30 桂东-粤西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文化序列简报141

    表2-31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简表142

    表3-1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动物种属146

    表3-2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148

    表3-3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主要石器种类、数量及其比例150

    表3-4 岭南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址出土动物遗存158

    表3-5 河旁贝丘遗址早期遗存的工具种类161

    表3-6 河旁贝丘遗址晚期遗存的工具种类163

    表3-7 革新桥遗址石器组合172

    表3-8 革新桥遗址出土石锤的种类、数量及比例172

    表3-9 咸头岭文化部分沙丘遗址石器工具种类及数量185

    表3-10 咸头岭文化贝丘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188

    表3-11 蚝岗遗址的层位堆积情况189

    表3-12 咸头岭文化贝丘遗址出土工具190

    表3-13 新石器时代南海海表水pH值的变化195

    表3-14 虎地-过路湾遗存各遗址石器种类及数量统计198

    表3-15 珠江三角洲地区宝境湾时代遗存的石器种类及数量统计203

    表3-16 潮安三处贝丘遗址分组及其出土遗存207

    表3-17 亚菩山、马兰咀、杯较山遗址和鲤鱼墩一期、二期石器统计210

    表3-18 独料遗址石器种类及其数量213

    表3-19 独料遗址石器重新分类215

    表3-20 晓锦遗址一期、二期发现的部分微观植物遗存(孢粉)218

    表3-21 晓锦遗址一期、二期石器工具219

    表3-22 石峡文化出土水稻遗存的堆积单位223

    表3-23 石峡文化出土的山枣和核桃224

    表3-24 石峡文化石器工具种类和数量统计225

    表3-25 乌骚岭-龙嘴岗一期遗存部分石器228

    表4-1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主要工具242

    表4-2 河姆渡遗址一期、二期出土的主要工具244

    表4-3 彭头山文化的石器种类及数量247

    表4-4 皂市下层文化主要石器250

    表4-5 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研磨石器的发现情况252

    表4-6 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磨石器的发现情况256

    表4-7 华北地区裴李岗时代诸文化最主要的工具及其数量257

    表4-8 华北华南地区距今20000~10000年各个区域(模式)基本情况261

    表4-9 华南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生计工具组合最主要的特点264
  • 内容简介:
    本书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分区、分期和年代研究,据此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整合动植物和工具遗存等证据对框架内各个文化的生计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由广谱性采集渔猎经济到稻作栽培或专业渔猎经济的演变过程。*后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演变的共同规律和地区差异。
  • 作者简介:
    陈伟驹,1988年出生,广东湛江人,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硕士及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教师。研究方向是史前考古,尤其关注史前年代学领域。目前已在考古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若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南地区新旧石器过渡文化研究”。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主旨

      二 时空框架的构建简史

      三 生计方式的研究历程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目标

      五 几个概念界定

    第二章 时空框架的构建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末期

      四 新石器时代时空框架总结

    第三章 生计方式研究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末期

    第四章 生计方式演变规律的探索

      一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演变脉络

      二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计方式的演变

      三 比较分析

    第五章 结语

      一 本书的收获

      二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录

    图2-1 顶蛳山遗址一至三期陶器048

    图2-2 顶蛳山遗址T2206和T2207的②~④层出土器物049

    图2-3 何村遗址研磨器、蚌铲和顶蛳山遗址的蚌铲055

    图2-4 横县秋江遗址T1发表的陶器059

    图2-5 西津遗址、江口遗址和上江口遗址出土陶器与秋江遗址、顶蛳山遗址出土陶器的比较062

    图2-6 象州南沙湾遗址出土部分陶器063

    图2-7 甑皮岩遗址五期基本陶器组合073

    图2-8 桂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主要的遗址位置示意079

    图2-9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主要陶器080

    图2-10 革新桥遗址和石峡遗址凹刃石凿082

    图2-11 马山六卓岭遗址的主要陶器和石器083

    图2-12 顶蛳山遗址第四期高领罐和双肩石器085

    图2-13 北景、弄山、岜旺、歌寿岩和感驮岩等地遗址出土陶器的比较086

    图2-14 弄山和岜旺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和玉器087

    图2-15 桂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遗存编年示意090

    图2-16 沙下遗址DII区C6028、C6035与虎地-过路湾遗存陶器比较094

    图2-17 沙下遗址DII区C6021陶器分组095

    图2-18 沙下遗址C02区和DII区二期遗存陶器分组096

    图2-19 沙下遗址DI区一期、二期、三期陶器的分组097

    图2-20 虎地-过路湾遗存的基本陶器组合097

    图2-21 鲤鱼墩遗址一至四期陶器106

    图2-22 晓锦遗址简报分期及各期陶器组合和部分石器110

    图2-23 石峡遗址一期陶器114

    图2-24 咸头岭文化与虎地-过路湾遗存的绳纹陶釜罐116

    图2-25 咸头岭文化和虎地-过路湾遗存的圈足盘117

    图2-26 石峡第一期文化陶器与大溪文化、堆子岭文化陶器比较118

    图2-27 目前发现的石峡文化主要遗址位置示意120

    图2-28 石峡文化早中期、晚期重要陶器121

    图2-29 石峡文化早期和中期与岱子坪遗址一期陶器比较122

    图2-30 与石峡第三期早期遗存相关的遗址124

    图2-31 石峡第三期早期遗存基本陶器组合125

    图2-32 狮象遗址陶器126

    图2-33 乌骚岭遗址出土的陶器129

    图2-34 乌骚岭墓地出土的部分石器130

    图2-35 禄美村对面岗遗址M1随葬品131

    图2-36 罗沙岗遗址M1随葬品132

    图2-37 罗沙岗遗址M1与石峡文化三足盘和圈足盘的比较132

    图2-38 龙嘴岗遗址第一组遗存陶器及陶器纹饰135

    图2-39 封开铺门遗址出土陶器137

    图2-40 石峡第一期文化陶器137

    图2-41 石脚山遗址T1②、③出土陶器139

    图2-42 石脚山遗址采集的陶器140

    图3-1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基本石器组合150

    图3-2 新石器时代早期有陶类型遗址的铲类和矛类工具155

    图3-3 河旁贝丘遗存早期阶段工具种类162

    图3-4 河旁贝丘遗存晚期阶段的部分工具(研磨石器、砧、鱼钩、蚌匕等)163

    图3-5 甑皮岩遗址五期工具组合169

    图3-6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石锤种类173

    图3-7 革新桥遗址出土石砧174

    图3-8 石虎山遗址出土石砧174

    图3-9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一件石砧和部分橄榄核175

    图3-10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研磨器和研磨槽176

    图3-11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砺石176

    图3-12 后革新桥遗存时期的石器178

    图3-13 咸头岭文化沙丘和贝丘遗址分布位置示意183

    图3-14 咸头岭文化沙丘遗址部分石器186

    图3-15 咸头岭文化贝丘遗址部分石器190

    图3-16 咸头岭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与模拟纹饰比较193

    图3-17 虎地-过路湾遗存出土尖状器199

    图3-18 虎地-过路湾一类遗存陶器上贝划纹装饰200

    图3-19 网坠、沉石、穿孔石坠的使用方式示意图205

    图3-20 潮安三处贝丘遗址相对位置207

    图3-21 亚菩山遗址出土的尖状器和手斧状石器211

    图3-22 独料遗址出土的犁、锄、铲、镰等石器214

    图3-23 晓锦遗址一期、二期部分石器工具220

    图3-24 石峡文化部分石器226

    表目录

    表2-1 甑皮岩遗址螺蚌壳14C年龄与木炭14C年龄的校正年代比较030

    表2-2 有陶与无陶类型遗址工具比较041

    表2-3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时空框架043

    表2-4 以往研究者推断河旁贝丘遗址绝对年代所使用的方法047

    表2-5 豹子头遗址14C年代数据052

    表2-6 邕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存文化序列简表053

    表2-7 冲塘、江边和何村遗址14C年代数据054

    表2-8 左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存文化序列简表058

    表2-9 秋江遗址简报的分期058

    表2-10 本书对于秋江遗址的分期060

    表2-11 郁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存文化序列简表062

    表2-12 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存文化序列简表065

    表2-13 岭南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址的分期、年代及出土器物066

    表2-14 浔江-西江流域河旁台地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基本情况070

    表2-15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时空框架简表074

    表2-16 革新桥遗址14C数据及其校正年代081

    表2-17 岜旺遗址14C年代数据087

    表2-18 李海荣等对珠三角地区距今7000~4000年考古遗存的编年092

    表2-19 沙下遗址C区和DII区简报的分期093

    表2-20 涌浪遗址晚期遗存的14C测年结果098

    表2-21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遗存编年简表101

    表2-22 鲤鱼墩遗址简报的分期与断代105

    表2-23 晓锦遗址14C年代数据112

    表2-24 学界对于石峡第一期文化年代判断115

    表2-25 石峡文化各期陶器组合和特征的主要差异121

    表2-26 石峡文化14C年代数据123

    表2-27 粤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文化序列简表128

    表2-28 乌骚岭遗址出土鼎足的种类及其数量129

    表2-29 乌骚岭遗址14C年代数据及热释光年代130

    表2-30 桂东-粤西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文化序列简报141

    表2-31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简表142

    表3-1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动物种属146

    表3-2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148

    表3-3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主要石器种类、数量及其比例150

    表3-4 岭南新石器时代中期河旁贝丘遗址出土动物遗存158

    表3-5 河旁贝丘遗址早期遗存的工具种类161

    表3-6 河旁贝丘遗址晚期遗存的工具种类163

    表3-7 革新桥遗址石器组合172

    表3-8 革新桥遗址出土石锤的种类、数量及比例172

    表3-9 咸头岭文化部分沙丘遗址石器工具种类及数量185

    表3-10 咸头岭文化贝丘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188

    表3-11 蚝岗遗址的层位堆积情况189

    表3-12 咸头岭文化贝丘遗址出土工具190

    表3-13 新石器时代南海海表水pH值的变化195

    表3-14 虎地-过路湾遗存各遗址石器种类及数量统计198

    表3-15 珠江三角洲地区宝境湾时代遗存的石器种类及数量统计203

    表3-16 潮安三处贝丘遗址分组及其出土遗存207

    表3-17 亚菩山、马兰咀、杯较山遗址和鲤鱼墩一期、二期石器统计210

    表3-18 独料遗址石器种类及其数量213

    表3-19 独料遗址石器重新分类215

    表3-20 晓锦遗址一期、二期发现的部分微观植物遗存(孢粉)218

    表3-21 晓锦遗址一期、二期石器工具219

    表3-22 石峡文化出土水稻遗存的堆积单位223

    表3-23 石峡文化出土的山枣和核桃224

    表3-24 石峡文化石器工具种类和数量统计225

    表3-25 乌骚岭-龙嘴岗一期遗存部分石器228

    表4-1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主要工具242

    表4-2 河姆渡遗址一期、二期出土的主要工具244

    表4-3 彭头山文化的石器种类及数量247

    表4-4 皂市下层文化主要石器250

    表4-5 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研磨石器的发现情况252

    表4-6 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磨石器的发现情况256

    表4-7 华北地区裴李岗时代诸文化最主要的工具及其数量257

    表4-8 华北华南地区距今20000~10000年各个区域(模式)基本情况261

    表4-9 华南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生计工具组合最主要的特点264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器晚期嵩山地区的古环境与生业特征
李中轩、吴国玺 著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的文化和社会
郭伟民 著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油战争
金灿荣、韩晓平 著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器时代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张江凯、魏峻 著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报告:常州新岗
常州博物馆 编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器时代古玩
姚江波 著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头记
[清]吴趼人 著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油金权:欧佩克式微与后石油时代/能源经济制高点系列丛书
张龙星、张旭 著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器考古研究文集
李友谋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器时代:世界最早的农民
卢布坦(Catherine Louboutin)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新石材建筑
戴维·德尼、王宝民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