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券书法精选(六)宋故郭氏夫人地券文宋故李二公地券

宋代地券书法精选(六)宋故郭氏夫人地券文宋故李二公地券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荣宝斋出版社
2020-08
版次: 1
ISBN: 9787500322696
装帧: 平装
开本: 1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7人买过
  •   《宋故郭氏夫人地券文》为南宋高宗时期(1158)地券,“绍兴”是南宋一位皇帝的第二个年号,据地券碑文第二行“临江军、新淦县”可知,该地券是宋淳化三年(992),析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宋故郭氏夫人地券文》为正方形型制,长38厘米,宽38厘米,厚约3.8厘米,凡16行,每行约16字,共计236字。
      该地券为左上部粗重,右下部细劲的疏密变化特点,由石材可知,石质密度不一,书刻过程中用力不均,造成线条粗细不一现象。《宋故郭氏夫人地券文》为单刀直接刻制而成,部分笔画有双刀修饰痕迹,透过刀锋依旧可观文字线条边沿毛糙和崩裂,由于刻制时单刀冲凿所呈现出来的线质丰富而又自然,造成了很强的疏密特点,使得文字结体的自由随意特征,一跃于纸,生机勃勃。
      
      《宋故李二公地券》
      此为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地券,长为45.5厘米,宽为47.8厘米,厚约2.5厘米。共分10行,每行约16字,共计154字,每行之间有界格,通篇以楷书为主。从该地券的整体书风来,其笔画圆润刚强,起笔转折处虽有方圆之变,然力道朴实凝重,该碑在结构上舒敛自如,而在章法之布白上,则表现出俯仰揖让,疏密突出之特点。这种风态似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到的“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的整体之美,让人心往神怡。
      从《宋故李二公地券》的整体风貌上来看,该地券突出的特点在,有行无列与界格上,通过笔画的轻重,结体的疏密,体现出上密,中匀,下疏的重心规律,虽有界格,但打破了行与行之间的界限,表现出错落而有秩的章法布局,表现出线条的俯仰、向背、揖让的各种意态,似毫无定势与束缚,整体上粗细线条有致,方圆笔画皆备,字形大小相互生发,一任自然,有专业“书手”与“刻手”所为的痕迹。
      《宋故李二公地券》应为直接刻制而成,并非“书丹”与“刻工”二者分离,此地券用刀爽利,结字一任天真,字形大小对比较强,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并无刻意书丹之“工整”“整齐”的行列形制特点,应为在石板之上打上纵向的界格,并直接由先前撰好的文本稿件直接信手凿刻,进而才有了现在所见的线条粗细差异较大,疏密视觉反差强烈,线质变化丰富而率真自然的结字造型与爽朗的线条造型。这种信手而就的徒手线质自然而丰富,难掩恣肆绚烂的朴拙之美。
      《宋故李二公地券》虽为南宋民间地券书刻,文仅154字,却与经典碑帖有诸多巧合之处,经过笔者与《石门铭》刻石的结字进行逐一对比分析,发现《宋故李二公地券》在结字上与《石门铭》有多处相似的结字造型,比如:第三行“李”“享”字上密、中匀、下疏的结字规律与《石门铭》的重心上移有一定的相似,疏密特征突出;第四行“头”“艮”,第七行“泰”“府”“皆”“东”,第八行“兔”“乌”“书”,第九行“争”,十行“荫”“连”“贵”等字。
  • 内容简介:
      《宋故郭氏夫人地券文》为南宋高宗时期(1158)地券,“绍兴”是南宋一位皇帝的第二个年号,据地券碑文第二行“临江军、新淦县”可知,该地券是宋淳化三年(992),析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宋故郭氏夫人地券文》为正方形型制,长38厘米,宽38厘米,厚约3.8厘米,凡16行,每行约16字,共计236字。
      该地券为左上部粗重,右下部细劲的疏密变化特点,由石材可知,石质密度不一,书刻过程中用力不均,造成线条粗细不一现象。《宋故郭氏夫人地券文》为单刀直接刻制而成,部分笔画有双刀修饰痕迹,透过刀锋依旧可观文字线条边沿毛糙和崩裂,由于刻制时单刀冲凿所呈现出来的线质丰富而又自然,造成了很强的疏密特点,使得文字结体的自由随意特征,一跃于纸,生机勃勃。
      
      《宋故李二公地券》
      此为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地券,长为45.5厘米,宽为47.8厘米,厚约2.5厘米。共分10行,每行约16字,共计154字,每行之间有界格,通篇以楷书为主。从该地券的整体书风来,其笔画圆润刚强,起笔转折处虽有方圆之变,然力道朴实凝重,该碑在结构上舒敛自如,而在章法之布白上,则表现出俯仰揖让,疏密突出之特点。这种风态似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到的“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的整体之美,让人心往神怡。
      从《宋故李二公地券》的整体风貌上来看,该地券突出的特点在,有行无列与界格上,通过笔画的轻重,结体的疏密,体现出上密,中匀,下疏的重心规律,虽有界格,但打破了行与行之间的界限,表现出错落而有秩的章法布局,表现出线条的俯仰、向背、揖让的各种意态,似毫无定势与束缚,整体上粗细线条有致,方圆笔画皆备,字形大小相互生发,一任自然,有专业“书手”与“刻手”所为的痕迹。
      《宋故李二公地券》应为直接刻制而成,并非“书丹”与“刻工”二者分离,此地券用刀爽利,结字一任天真,字形大小对比较强,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并无刻意书丹之“工整”“整齐”的行列形制特点,应为在石板之上打上纵向的界格,并直接由先前撰好的文本稿件直接信手凿刻,进而才有了现在所见的线条粗细差异较大,疏密视觉反差强烈,线质变化丰富而率真自然的结字造型与爽朗的线条造型。这种信手而就的徒手线质自然而丰富,难掩恣肆绚烂的朴拙之美。
      《宋故李二公地券》虽为南宋民间地券书刻,文仅154字,却与经典碑帖有诸多巧合之处,经过笔者与《石门铭》刻石的结字进行逐一对比分析,发现《宋故李二公地券》在结字上与《石门铭》有多处相似的结字造型,比如:第三行“李”“享”字上密、中匀、下疏的结字规律与《石门铭》的重心上移有一定的相似,疏密特征突出;第四行“头”“艮”,第七行“泰”“府”“皆”“东”,第八行“兔”“乌”“书”,第九行“争”,十行“荫”“连”“贵”等字。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