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7
版次: 1
ISBN: 9787520385848
定价: 7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65页
分类: 社会文化
10人买过
  • 基于对当前中西部地区普遍推行的村级治理行政化改革举措的反思,本书着力回答中西部地区以村庄治理体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村庄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问题。依据城乡互动特征,立足全国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十余个村庄的调查资料,本书将中国的城乡关系划分为并立型、吸附型和融合型三种类型,中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并立型城乡关系。
        本书认为村级治理高度嵌入特定的城乡关系形态并受特定的城乡关系所形塑。不同的城乡关系形态决定了村庄治理目标、政府与村庄关系、村庄事务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决定了处于不同城乡关系形态下的村庄治理体制建设走向的差异,处于并立型城乡关系形态下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应该是回归自治。 杜姣,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兼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与中国乡村治理。近年来,在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十余个村庄开展驻村调查,累计驻村调研时间五百余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二元分析框架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第三节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框架转换:“城乡关系”分析框架
      第四节  理论资源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第六节  核心概念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中西部地区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建设实践
      第一节  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内含
      第二节  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建设与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强化
      第三节  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建设的另类实践:村级治理半行政化
      第四节  小结:村级治理行政化改革与村级治理能力弱化
    第三章  村庄事务结构与村庄治理的动员性
      第一节  并立型城乡关系与村庄治理的农村属性
      第二节  村庄治理目标的保底定位与村庄事务的数量结构
      第三节  村庄事务的质性结构
      第四节  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与村庄事务结构的错位
      第五节  小结:中西部地区村庄治理原理――动员性治理
    第四章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的动员性与适应性
      第一节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的动员性
      第二节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的适应性
      第三节  小结: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与中西部地区村庄的契合性
    第五章  找回“自治”:村庄治理动员性激活的地方探索
      第一节  村级治理结构重塑: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创建
      第二节  资源分配体系重构与村庄治权再造:成都和清远农村制度创新
      第三节  综合治理经验创新:“枫桥经验”的实践启示
      第四节  小结:找回“自治”与动员性治理的回归
    第六章  延伸讨论:东部发达地区村级治理行政化实践
      第一节  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实践表达
      第二节  吸附型城乡关系与村级治理行政化:以上海经验为基础
      第三节  融合型城乡关系与村级治理行政化:以珠三角、苏南经验为基础
      第四节  小结:村庄治理的城市属性与村级治理行政化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第二节  乡村治理研究框架的转换
      第三节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在中西部地区村庄的制度合理性
      第四节  找回“自治”:中西部地区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基于对当前中西部地区普遍推行的村级治理行政化改革举措的反思,本书着力回答中西部地区以村庄治理体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村庄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问题。依据城乡互动特征,立足全国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十余个村庄的调查资料,本书将中国的城乡关系划分为并立型、吸附型和融合型三种类型,中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并立型城乡关系。
        本书认为村级治理高度嵌入特定的城乡关系形态并受特定的城乡关系所形塑。不同的城乡关系形态决定了村庄治理目标、政府与村庄关系、村庄事务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决定了处于不同城乡关系形态下的村庄治理体制建设走向的差异,处于并立型城乡关系形态下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应该是回归自治。
  • 作者简介:
    杜姣,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兼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与中国乡村治理。近年来,在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十余个村庄开展驻村调查,累计驻村调研时间五百余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二元分析框架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第三节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框架转换:“城乡关系”分析框架
      第四节  理论资源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第六节  核心概念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中西部地区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建设实践
      第一节  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内含
      第二节  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建设与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强化
      第三节  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建设的另类实践:村级治理半行政化
      第四节  小结:村级治理行政化改革与村级治理能力弱化
    第三章  村庄事务结构与村庄治理的动员性
      第一节  并立型城乡关系与村庄治理的农村属性
      第二节  村庄治理目标的保底定位与村庄事务的数量结构
      第三节  村庄事务的质性结构
      第四节  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与村庄事务结构的错位
      第五节  小结:中西部地区村庄治理原理――动员性治理
    第四章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的动员性与适应性
      第一节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的动员性
      第二节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的适应性
      第三节  小结: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与中西部地区村庄的契合性
    第五章  找回“自治”:村庄治理动员性激活的地方探索
      第一节  村级治理结构重塑: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创建
      第二节  资源分配体系重构与村庄治权再造:成都和清远农村制度创新
      第三节  综合治理经验创新:“枫桥经验”的实践启示
      第四节  小结:找回“自治”与动员性治理的回归
    第六章  延伸讨论:东部发达地区村级治理行政化实践
      第一节  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实践表达
      第二节  吸附型城乡关系与村级治理行政化:以上海经验为基础
      第三节  融合型城乡关系与村级治理行政化:以珠三角、苏南经验为基础
      第四节  小结:村庄治理的城市属性与村级治理行政化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第二节  乡村治理研究框架的转换
      第三节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在中西部地区村庄的制度合理性
      第四节  找回“自治”:中西部地区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