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移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翻译与“移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5
版次: 1
ISBN: 9787520386685
定价: 8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9页
分类: 社会文化
1人买过
  •   《翻译与“移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提出的翻译主体建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翻译主体、“移情”与自由的关系能给翻译主体研究及文学翻译主体建构带来一定的启示。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对移情与翻译关系的深入研究需要回归中华文化,关注其中的“感通”思想。   徐艳利,女,1979年生,河南安阳人,2012年获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在《中国比较文学》《外语研究》《外国语文》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入学思想的一般论述
    二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自由、“移情”与翻译
    三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和西方翻译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马克思主义与翻译研究
    二 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
    三 关于“移情”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手段:为什么总是手段?
    第一节 西方翻译理论史中的乌托邦倾向
    一 西方翻译理论史的发展阶段
    二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译者身份地位的转变
    第二节 《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一个不变的范式?
    一 《七十子希腊文本》翻译一绝对的理想诉求
    二 理想译者的要求
    三 自由消失,理想失落
    第三节 奈达:乌托邦的复制?
    一 奈达科学翻译思想
    二 等效原则――复制的乌托邦
    三 不变的要求――理想的译者
    第四节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乌托邦中的乌托邦
    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一场反乌托邦运动
    二 依旧乌托邦,依旧理想译者
    三 手段与目的分离:难以实现的乌托邦理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的:如何实现真正的目的?
    第一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一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与原始翻译
    二 原始翻译的三个关键概念
    三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母语
    第二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之源
    一 对语言的博物馆神话(the myth of the museum)的拒斥
    二 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
    三 整体主义
    第三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意义
    一 对确定性及西方传统的乌托邦翻译双向的反动
    二 对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强调
    第四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批判
    一 过分强调译者主体性,走向反面
    二 科学主义凸显,人文关怀降低
    三 对“意向性”的忽视
    第五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移情”转向
    第六节 “移情”与施坦因的现象学“移情”论
    一 “移情”及其发展简史
    二 施坦因的“移情”论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一 “移情”、翻译主体与自由
    二 当前翻译主体研究及“移情”研究中的缺憾
    三 马克思主义入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性与翻译过程
    第一节 “移情”的对象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抒情主人公与“作者”
    第三节 主体性的”移情“与作者的”态度
    第四节 译者主体性与话语之流
    第五节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取向:有关利科翻译哲学的一个讨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翻译与“移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提出的翻译主体建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翻译主体、“移情”与自由的关系能给翻译主体研究及文学翻译主体建构带来一定的启示。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对移情与翻译关系的深入研究需要回归中华文化,关注其中的“感通”思想。
  • 作者简介:
      徐艳利,女,1979年生,河南安阳人,2012年获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在《中国比较文学》《外语研究》《外国语文》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入学思想的一般论述
    二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自由、“移情”与翻译
    三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和西方翻译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马克思主义与翻译研究
    二 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
    三 关于“移情”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手段:为什么总是手段?
    第一节 西方翻译理论史中的乌托邦倾向
    一 西方翻译理论史的发展阶段
    二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译者身份地位的转变
    第二节 《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一个不变的范式?
    一 《七十子希腊文本》翻译一绝对的理想诉求
    二 理想译者的要求
    三 自由消失,理想失落
    第三节 奈达:乌托邦的复制?
    一 奈达科学翻译思想
    二 等效原则――复制的乌托邦
    三 不变的要求――理想的译者
    第四节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乌托邦中的乌托邦
    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一场反乌托邦运动
    二 依旧乌托邦,依旧理想译者
    三 手段与目的分离:难以实现的乌托邦理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的:如何实现真正的目的?
    第一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一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与原始翻译
    二 原始翻译的三个关键概念
    三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母语
    第二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之源
    一 对语言的博物馆神话(the myth of the museum)的拒斥
    二 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
    三 整体主义
    第三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意义
    一 对确定性及西方传统的乌托邦翻译双向的反动
    二 对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强调
    第四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批判
    一 过分强调译者主体性,走向反面
    二 科学主义凸显,人文关怀降低
    三 对“意向性”的忽视
    第五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移情”转向
    第六节 “移情”与施坦因的现象学“移情”论
    一 “移情”及其发展简史
    二 施坦因的“移情”论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一 “移情”、翻译主体与自由
    二 当前翻译主体研究及“移情”研究中的缺憾
    三 马克思主义入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性与翻译过程
    第一节 “移情”的对象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抒情主人公与“作者”
    第三节 主体性的”移情“与作者的”态度
    第四节 译者主体性与话语之流
    第五节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取向:有关利科翻译哲学的一个讨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