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自传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04
版次: 1
ISBN: 9787801706812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5页
字数: 49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250人买过
  •   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先生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最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

    二、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第一次“造反”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

    三、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四、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五、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

    六、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

    七、德国十年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八、滞留欧洲
    赴瑞士
    在弗德堡(Friboygr)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九、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

    十、在北京大学(1946-1948)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

    十一、在北京大学(1949-1965)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政治运动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

    十二、在北京大学(1966-1977)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恢复组织生活

    十三、在北京大学(1978-1993)
    政治环境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十四、耄耋之年
    迎新怀旧
    九十述怀
    我疾病的早期历史
    一进西苑医院
    西苑二进宫
    西苑三进宫
    张衡插曲
    艰苦挣扎
    三0一医院
    皮肤科群星谱
    两次大会诊
    三0一英雄小聚义
    死的浮想
    皮癌的威胁
    奇迹的出现
    院领导给我留下的印象
    病房里的日常生活
    第三次大会诊
    简短的评估
    反躬自省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夫子自道”
    对未来的悬思
    回家
    三进宫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儿什么
    难得糊涂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我不能封笔
    附录 季羡林年谱
    编后记
  •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先生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目录:
    一、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最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

    二、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第一次“造反”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

    三、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四、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五、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

    六、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

    七、德国十年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八、滞留欧洲
    赴瑞士
    在弗德堡(Friboygr)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九、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

    十、在北京大学(1946-1948)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

    十一、在北京大学(1949-1965)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政治运动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

    十二、在北京大学(1966-1977)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恢复组织生活

    十三、在北京大学(1978-1993)
    政治环境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十四、耄耋之年
    迎新怀旧
    九十述怀
    我疾病的早期历史
    一进西苑医院
    西苑二进宫
    西苑三进宫
    张衡插曲
    艰苦挣扎
    三0一医院
    皮肤科群星谱
    两次大会诊
    三0一英雄小聚义
    死的浮想
    皮癌的威胁
    奇迹的出现
    院领导给我留下的印象
    病房里的日常生活
    第三次大会诊
    简短的评估
    反躬自省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夫子自道”
    对未来的悬思
    回家
    三进宫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儿什么
    难得糊涂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我不能封笔
    附录 季羡林年谱
    编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欧亚备要: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我这一生 : 季羡林自述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牛棚杂忆(典藏版)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私人史:一个国学大师眼中的百年中国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牛棚杂忆 : 精装图文版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留德十年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牛棚杂忆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论范曾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另一种回忆录
季羡林 著
季羡林自传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
季羡林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