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儒学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19-11
版次: 1
ISBN: 9787208160637
定价: 9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64页
分类: 哲学心理学
4人买过
  • 本书为地方性的儒学研究著作。全文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义乌儒学通论,系统地介绍了从南朝至清末年间,儒学在义乌一地的发展和传播历史。下编为义乌儒学专论,作者按照生平年代顺序,详细介绍了历代蕞为杰出的五位义乌儒学大家。本书通过对一千五百年间儒学在义乌发展脉络的梳理,使读者对义乌地区儒学传统及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程继红,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文学和宋明理学。自2000以来,先后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市厅课题3项,省级教育科学重点课题1项。目前在研项目有《朱子学在宋元的传播与接受》(厅级)、《黄式三级》(编辑与整理,省级)。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辛弃疾接受史研究》与〈〈带湖与瓢泉——辛弃疾在信州日常生活研究〉〉两部,其中前者曾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教材多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总序/ 001 
    回望郡邑儒学的炊烟(代序)/ 001 
    上编义乌儒学通论 
    第一章南齐义乌儒学/ 003 
    一、 南朝玄学背影中的礼学复兴/ 003 
    (一) 南朝玄学方向的迷失/ 003 
    (二) 玄学背影中的礼学复兴/ 004 
    二、 南齐楼幼瑜礼学著述/ 004 
    (一) 楼幼瑜事迹述略/ 005 
    (二) 楼幼瑜之礼学著述/ 007 
    三、 楼幼瑜与义乌儒学之发端/ 009 
    (一) 汉晋以会稽山阴为中心展开的浙江经学/ 009 
    (二) 南朝浙东私学代表楼幼瑜与义乌儒学发端/ 010 
    第二章南宋义乌儒学/ 012 
    一、 南宋婺州儒学盛况/ 012 
    (一) 南宋婺州儒学四派及其影响/ 012 
    (二) 外来学派在婺州的争锋/ 014 
    二、 婺州儒学四派与义乌/ 016 
    (一) 范浚与义乌儒学/ 016 
    (二) 吕祖谦与义乌儒学/ 021 
    (三) 陈亮与义乌儒学/ 035 
    (四) 唐仲友与义乌儒学/ 052 
    三、 朱熹理学在义乌的传播/ 055 
    (一) 朱熹理学在浙江传播的六大系统/ 058 
    (二) 朱熹理学义乌传播基地形成与谱系衍生/ 060 
    (三) 朱熹再传义乌弟子学行述录/ 065 
    四、 南宋义乌儒学特征/ 067 
    (一) 儒学教育相对发达/ 068 
    (二) 儒学家族化趋势明显/ 070 
    (三) 儒学代群开始出现/ 070 
    (四) 儒学著述空前增加/ 071 
    第三章元代义乌儒学/ 072 
    一、 元代浙江儒学形势/ 072 
    (一) 元代浙江儒学人物籍贯静态分布/ 073 
    (二) 元代浙江诸路儒学形势分析/ 075 
    二、 元代义乌朱子学的两个系统/ 078 
    (一) 元代义乌徐侨后学/ 078 
    (二) 元代义乌黄榦后学/ 081 
    三、 元代义乌儒学特征/ 083 
    (一) 儒学由宋代输入转为元代输出/ 083 
    (二) 儒学与文章学合流/ 087 
    (三) 儒学与医学合流/ 091 
    第四章明代义乌儒学/ 093 
    一、 黄宗羲视野中的金华府儒学/ 093 
    二、 金华府儒学与洪武朱子学主流/ 095 
    三、 明代义乌儒学发展/ 096 
    (一) 凤林王袆家族儒学/ 097 
    (二) 明代义乌经学/ 102 
    (三) 明代义乌朱子学/ 103 
    (四) 明代义乌阳明学/ 106 
    四、 明代义乌儒学特征/ 111 
    (一) 回归经学/ 111 
    (二) 坚守朱子学/ 112 
    (三) 关注阳明学/ 112 
    第五章清代义乌儒学/ 114 
    一、 清代浙江儒学面貌/ 114 
    (一) 清代儒学人物籍贯静态分布/ 114 
    (二) 清代浙江儒学形势/ 115 
    (三) 清代金华府儒学之数量与质量/ 118 
    二、 清代汉学视野下的义乌儒学/ 121 
    (一) 清代浙江汉学概述/ 121 
    (二) 陈熙晋与嘉道时期义乌汉学/ 125 
    (三) 朱一新与同光时期义乌汉学/ 148 
    三、 清代浙江理学视野下的义乌儒学/ 157 
    (一) 清代浙江理学概述/ 158 
    (二) 陈德调与嘉道时期义乌理学/ 162 
    (三) 朱一新与同光时期义乌理学/ 174 
    四、 清代义乌儒学特征/ 176 
    (一) 与清代儒学总走向趋于一致/ 176 
    (二) 继续保持外向型的传播姿态/ 176 
    (三) 经世倾向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77 
    下编义乌儒学专论 
    第六章徐侨理学思想/ 181 
    一、 徐侨的著述情况/ 181 
    (一) 徐侨著作的历代记录/ 181 
    (二) 徐侨著作遗存情况/ 183 
    二、 徐侨的道统谱系观/ 184 
    (一) 宋人与徐侨的道统谱系建构/ 184 
    (二) 徐侨道统学说的独特贡献/ 186 
    三、 徐侨与理宗朝《论语》地位的提升/ 189 
    (一) 宋代以前《论语》地位概观/ 189 
    (二) 徐侨对《论语》经筵地位提升的再努力/ 191 
    四、 徐侨与陈文蔚对理学问题的辨析信息/ 197 
    (一)  中庸不可能问题的讨论信息/ 198 
    (二) 惩忿窒欲与仕学问题的讨论信息/ 199 
    (三) 人心道心并性理说的辨析/ 199 
    第七章傅寅《禹贡》之学/ 205 
    一、 《禹贡说断》的书名与版本/ 205 
    (一) 《禹贡说断》书名考/ 205 
    (二) 《禹贡说断》版本流传考/ 208 
    二、 《禹贡说断》征引文献考述/ 210 
    (一) 征引汉唐文献考述/ 211 
    (二) 征引宋代文献考述/ 216 
    三、 《禹贡说断》的断语分析/ 219 
    (一) 驳辨诸家之说/ 223 
    (二) 申发诸家之说/ 228 
    (三) 存疑诸家之说/ 230 
    (四) 实证诸家之说/ 232 
    (五) 抉隐《禹贡》笔法/ 235 
    四、 《禹贡说断》的义理思想/ 239 
    (一) 经济地理思想/ 239 
    (二) 地缘政治思想/ 247 
    (三) 治水规画思想/ 252 
    第八章黄学术与思想/ 256 
    一、 《日损斋笔记》撰述旨趣与成就/ 256 
    (一) 《日损斋笔记》的撰述旨趣/ 256 
    (二) 《日损斋笔记》的学术成就/ 268 
    (三) 《日损斋笔记》的评价/ 277 
    二、 黄溍策问试题及其儒学思想/ 278 
    (一) 以儒饰吏,以经决事的为政之道/ 281 
    (二) 既庶富之,既富教之的牧民之道/ 284 
    (三) 即器求道,下学上达的设教之道/ 288 
    (四) 经世致用,精业专能的取才之道/ 290 
    三、 黄溍对宋元浙东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296 
    (一) 庆元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298 
    (二) 绍兴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304 
    (三) 婺州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306 
    (四) 处州儒学评价/ 319 
    四、 黄溍的理学思想/ 322 
    (一) 诚本体思想/ 323 
    (二) 性善论思想/ 324 
    (三) 气学论思想/ 326 
    第九章王学术与思想/ 333 
    一、 王袆经学笔记/ 333 
    (一) 读《易》笔记/ 334 
    (二) 读《书》笔记/ 340 
    (三) 读《诗》笔记/ 340 
    (四) 读《礼》笔记/ 342 
    二、 王袆的经学思想/ 345 
    (一) 经学即道学/ 345 
    (二) 经学以致用/ 347 
    (三) 四子与六经同理/ 351 
    三、 王袆的原儒思想/ 353 
    (一) 有用之儒与无用之儒/ 353 
    (二) 原儒精神:传心与经世/ 354 
    四、  王袆的理学思想/ 356 
    (一) 立于诚、尽乎性、措乎用/ 357 
    (二) 《卮辞》对理学诸问题的散点思考/ 360 
    (三) 《大学》改本的再认识/ 367 
    五、 王袆的礼制思想/ 374 
    (一) 《七出议》与其保守的礼制思想/ 374 
    (二) 名教观/ 381 
    (三) 《孔子庙庭从祀议》及其道统观/ 383 
    六、 王袆对汉代礼制的辑评/ 400 
    (一) 汉代宗庙制度辑述/ 401 
    (二)  汉代礼制问题的评论/ 412 
    第十章朱一新学术与思想/ 426 
    一、 经世致用的浙东气质/ 426 
    (一) 经世之精神/ 427 
    (二) 经世之实学/ 431 
    二、 平正通达的学术史观/ 433 
    (一) 汉宋各有所长,朱陆皆可入道/ 433 
    (二) 学者有激之言,皆特有为而发/ 436 
    (三) 古人学术偶杂,不必曲为之讳/ 438 
    (四) 清代学术精深,明代学术博大/ 438 
    三、 更进一步的汉宋比较/ 439 
    (一) 汉宋之别,乃学问与学术之别/ 439 
    (二) 汉宋诸儒,于大旨固无不相合/ 443 
    (三) 阐发义理,从考证中透进一层/ 445 
    (四) 学思相合,宋学胜于汉学之由/ 449 
    四、 朱一新理学思想/ 458 
    (一) 陆、王论/ 458 
    (二) 仁论/ 461 
    (三) 心性论/ 466 
    (四) 义利之辨/ 477 
    (五) 功夫论/ 480 
    五、 朱一新与康有为的今古文之争/ 483 
    (一) 关于秦焚六经之争/ 485 
    (二) 关于《左传》真伪之争/ 487 
    (三) 关于《毛诗》真伪之争/ 490 
    (四) 关于托古改制与治经扶私之争/ 491 
    (五) 朱一新超越今古之争的价值守护/ 495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地方性的儒学研究著作。全文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义乌儒学通论,系统地介绍了从南朝至清末年间,儒学在义乌一地的发展和传播历史。下编为义乌儒学专论,作者按照生平年代顺序,详细介绍了历代蕞为杰出的五位义乌儒学大家。本书通过对一千五百年间儒学在义乌发展脉络的梳理,使读者对义乌地区儒学传统及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作者简介:
    程继红,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文学和宋明理学。自2000以来,先后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市厅课题3项,省级教育科学重点课题1项。目前在研项目有《朱子学在宋元的传播与接受》(厅级)、《黄式三级》(编辑与整理,省级)。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辛弃疾接受史研究》与〈〈带湖与瓢泉——辛弃疾在信州日常生活研究〉〉两部,其中前者曾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教材多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目录:
    总序/ 001 
    回望郡邑儒学的炊烟(代序)/ 001 
    上编义乌儒学通论 
    第一章南齐义乌儒学/ 003 
    一、 南朝玄学背影中的礼学复兴/ 003 
    (一) 南朝玄学方向的迷失/ 003 
    (二) 玄学背影中的礼学复兴/ 004 
    二、 南齐楼幼瑜礼学著述/ 004 
    (一) 楼幼瑜事迹述略/ 005 
    (二) 楼幼瑜之礼学著述/ 007 
    三、 楼幼瑜与义乌儒学之发端/ 009 
    (一) 汉晋以会稽山阴为中心展开的浙江经学/ 009 
    (二) 南朝浙东私学代表楼幼瑜与义乌儒学发端/ 010 
    第二章南宋义乌儒学/ 012 
    一、 南宋婺州儒学盛况/ 012 
    (一) 南宋婺州儒学四派及其影响/ 012 
    (二) 外来学派在婺州的争锋/ 014 
    二、 婺州儒学四派与义乌/ 016 
    (一) 范浚与义乌儒学/ 016 
    (二) 吕祖谦与义乌儒学/ 021 
    (三) 陈亮与义乌儒学/ 035 
    (四) 唐仲友与义乌儒学/ 052 
    三、 朱熹理学在义乌的传播/ 055 
    (一) 朱熹理学在浙江传播的六大系统/ 058 
    (二) 朱熹理学义乌传播基地形成与谱系衍生/ 060 
    (三) 朱熹再传义乌弟子学行述录/ 065 
    四、 南宋义乌儒学特征/ 067 
    (一) 儒学教育相对发达/ 068 
    (二) 儒学家族化趋势明显/ 070 
    (三) 儒学代群开始出现/ 070 
    (四) 儒学著述空前增加/ 071 
    第三章元代义乌儒学/ 072 
    一、 元代浙江儒学形势/ 072 
    (一) 元代浙江儒学人物籍贯静态分布/ 073 
    (二) 元代浙江诸路儒学形势分析/ 075 
    二、 元代义乌朱子学的两个系统/ 078 
    (一) 元代义乌徐侨后学/ 078 
    (二) 元代义乌黄榦后学/ 081 
    三、 元代义乌儒学特征/ 083 
    (一) 儒学由宋代输入转为元代输出/ 083 
    (二) 儒学与文章学合流/ 087 
    (三) 儒学与医学合流/ 091 
    第四章明代义乌儒学/ 093 
    一、 黄宗羲视野中的金华府儒学/ 093 
    二、 金华府儒学与洪武朱子学主流/ 095 
    三、 明代义乌儒学发展/ 096 
    (一) 凤林王袆家族儒学/ 097 
    (二) 明代义乌经学/ 102 
    (三) 明代义乌朱子学/ 103 
    (四) 明代义乌阳明学/ 106 
    四、 明代义乌儒学特征/ 111 
    (一) 回归经学/ 111 
    (二) 坚守朱子学/ 112 
    (三) 关注阳明学/ 112 
    第五章清代义乌儒学/ 114 
    一、 清代浙江儒学面貌/ 114 
    (一) 清代儒学人物籍贯静态分布/ 114 
    (二) 清代浙江儒学形势/ 115 
    (三) 清代金华府儒学之数量与质量/ 118 
    二、 清代汉学视野下的义乌儒学/ 121 
    (一) 清代浙江汉学概述/ 121 
    (二) 陈熙晋与嘉道时期义乌汉学/ 125 
    (三) 朱一新与同光时期义乌汉学/ 148 
    三、 清代浙江理学视野下的义乌儒学/ 157 
    (一) 清代浙江理学概述/ 158 
    (二) 陈德调与嘉道时期义乌理学/ 162 
    (三) 朱一新与同光时期义乌理学/ 174 
    四、 清代义乌儒学特征/ 176 
    (一) 与清代儒学总走向趋于一致/ 176 
    (二) 继续保持外向型的传播姿态/ 176 
    (三) 经世倾向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77 
    下编义乌儒学专论 
    第六章徐侨理学思想/ 181 
    一、 徐侨的著述情况/ 181 
    (一) 徐侨著作的历代记录/ 181 
    (二) 徐侨著作遗存情况/ 183 
    二、 徐侨的道统谱系观/ 184 
    (一) 宋人与徐侨的道统谱系建构/ 184 
    (二) 徐侨道统学说的独特贡献/ 186 
    三、 徐侨与理宗朝《论语》地位的提升/ 189 
    (一) 宋代以前《论语》地位概观/ 189 
    (二) 徐侨对《论语》经筵地位提升的再努力/ 191 
    四、 徐侨与陈文蔚对理学问题的辨析信息/ 197 
    (一)  中庸不可能问题的讨论信息/ 198 
    (二) 惩忿窒欲与仕学问题的讨论信息/ 199 
    (三) 人心道心并性理说的辨析/ 199 
    第七章傅寅《禹贡》之学/ 205 
    一、 《禹贡说断》的书名与版本/ 205 
    (一) 《禹贡说断》书名考/ 205 
    (二) 《禹贡说断》版本流传考/ 208 
    二、 《禹贡说断》征引文献考述/ 210 
    (一) 征引汉唐文献考述/ 211 
    (二) 征引宋代文献考述/ 216 
    三、 《禹贡说断》的断语分析/ 219 
    (一) 驳辨诸家之说/ 223 
    (二) 申发诸家之说/ 228 
    (三) 存疑诸家之说/ 230 
    (四) 实证诸家之说/ 232 
    (五) 抉隐《禹贡》笔法/ 235 
    四、 《禹贡说断》的义理思想/ 239 
    (一) 经济地理思想/ 239 
    (二) 地缘政治思想/ 247 
    (三) 治水规画思想/ 252 
    第八章黄学术与思想/ 256 
    一、 《日损斋笔记》撰述旨趣与成就/ 256 
    (一) 《日损斋笔记》的撰述旨趣/ 256 
    (二) 《日损斋笔记》的学术成就/ 268 
    (三) 《日损斋笔记》的评价/ 277 
    二、 黄溍策问试题及其儒学思想/ 278 
    (一) 以儒饰吏,以经决事的为政之道/ 281 
    (二) 既庶富之,既富教之的牧民之道/ 284 
    (三) 即器求道,下学上达的设教之道/ 288 
    (四) 经世致用,精业专能的取才之道/ 290 
    三、 黄溍对宋元浙东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296 
    (一) 庆元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298 
    (二) 绍兴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304 
    (三) 婺州儒学评价与谱系初构/ 306 
    (四) 处州儒学评价/ 319 
    四、 黄溍的理学思想/ 322 
    (一) 诚本体思想/ 323 
    (二) 性善论思想/ 324 
    (三) 气学论思想/ 326 
    第九章王学术与思想/ 333 
    一、 王袆经学笔记/ 333 
    (一) 读《易》笔记/ 334 
    (二) 读《书》笔记/ 340 
    (三) 读《诗》笔记/ 340 
    (四) 读《礼》笔记/ 342 
    二、 王袆的经学思想/ 345 
    (一) 经学即道学/ 345 
    (二) 经学以致用/ 347 
    (三) 四子与六经同理/ 351 
    三、 王袆的原儒思想/ 353 
    (一) 有用之儒与无用之儒/ 353 
    (二) 原儒精神:传心与经世/ 354 
    四、  王袆的理学思想/ 356 
    (一) 立于诚、尽乎性、措乎用/ 357 
    (二) 《卮辞》对理学诸问题的散点思考/ 360 
    (三) 《大学》改本的再认识/ 367 
    五、 王袆的礼制思想/ 374 
    (一) 《七出议》与其保守的礼制思想/ 374 
    (二) 名教观/ 381 
    (三) 《孔子庙庭从祀议》及其道统观/ 383 
    六、 王袆对汉代礼制的辑评/ 400 
    (一) 汉代宗庙制度辑述/ 401 
    (二)  汉代礼制问题的评论/ 412 
    第十章朱一新学术与思想/ 426 
    一、 经世致用的浙东气质/ 426 
    (一) 经世之精神/ 427 
    (二) 经世之实学/ 431 
    二、 平正通达的学术史观/ 433 
    (一) 汉宋各有所长,朱陆皆可入道/ 433 
    (二) 学者有激之言,皆特有为而发/ 436 
    (三) 古人学术偶杂,不必曲为之讳/ 438 
    (四) 清代学术精深,明代学术博大/ 438 
    三、 更进一步的汉宋比较/ 439 
    (一) 汉宋之别,乃学问与学术之别/ 439 
    (二) 汉宋诸儒,于大旨固无不相合/ 443 
    (三) 阐发义理,从考证中透进一层/ 445 
    (四) 学思相合,宋学胜于汉学之由/ 449 
    四、 朱一新理学思想/ 458 
    (一) 陆、王论/ 458 
    (二) 仁论/ 461 
    (三) 心性论/ 466 
    (四) 义利之辨/ 477 
    (五) 功夫论/ 480 
    五、 朱一新与康有为的今古文之争/ 483 
    (一) 关于秦焚六经之争/ 485 
    (二) 关于《左传》真伪之争/ 487 
    (三) 关于《毛诗》真伪之争/ 490 
    (四) 关于托古改制与治经扶私之争/ 491 
    (五) 朱一新超越今古之争的价值守护/ 495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典籍文化(义乌丛书)
顾志兴 著;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 编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文史读本(普及版)
张涌泉、楼含松、冯国栋 编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军事文化略述
王贤根 著;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 编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艺术史
何晓东 著;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 编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名家名篇导读
王鸿、冯国栋、骆小俊 编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江下游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公共空间
梁怀月 著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宗谱山水村景诗词选
义乌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王春平 注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创客:从中国小商品商贩到国际创客
许馨苓 著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文史读本(拓展版)
张涌泉、楼含松、冯国栋 编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朱一新故居木刻集萃
义乌市博物馆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商圈:“一带一路”重要平台(英文版)
陆立军 著
义乌儒学研究
义乌方言研究
施俊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义乌儒学研究
南菁书院课艺合集
程继红
义乌儒学研究
穿越千年:嵊泗地名与地域文化
程继红 著
义乌儒学研究
带湖与瓢泉
程继红
义乌儒学研究
检测技术与系统
程继红 编;方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