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12
版次: 1
ISBN: 9787516126561
定价: 6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3人买过
  •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讲述了汉魏以降儒道释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人文精神也主要通过这三者得以承载、承传和发展。儒家的“仁爱”思想、君子人格、道德境界、济世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天地万物一体的生命意识、“民胞物与”的天人境界等,是其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境界、“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无为原则、以“万物齐一”反对绝对化的辩证思维、见素抱朴“长生久视”的生命意识以及道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生理论、无欲守静的修养论等,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佛教更以其玄妙的“缘起性空”、涅槃境界和“自心是佛”、“顿悟成佛”以及“涅槃即世间”的“不二法门”,彰显出强烈的人文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儒道释的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力求通过儒、道、释不同的视角,来呈现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刘学智,陕西长安人,1947年1月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宝鸡文理学院特聘教授、横渠书院名誉院长,西安报业集团龙凤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等。为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实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孔子研究会会长、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陕西关学与南冥学比较研究会会长、陕西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著有《中国哲学的历程》、《儒道哲学阐释》、《中国学术思想编年》(《魏晋南北朝卷》(第一作者)、《隋唐五代卷》),为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之《魏晋南北朝卷》分卷主编,主编或参与主编《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等书。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文化》(台湾)等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曾主持多项国家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并为国家新闻出署“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关学文库》总主编(之一)。 儒学与中华人文精神
    善心—本心·善性的本体同一与直觉体悟——兼谈宋明诸儒解读孟子“性善论”的方法论启示
    关于“以德报怨”的几个问题
    孔子“仁学”及其当代开展何以可能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当代的素质教育
    思孟学派“智”的德性化及其影响
    “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
    关于“三教合一”与理学关系的几个问题
    关学及20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
    张载及其关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走向探析
    张载“和”论探微
    许衡对韩国曹南冥思想和人格的影响
    南大吉与王阳明——兼谈阳明心学对关学的影响
    冯从吾的学术思想及其学风
    曹南冥对宋儒“心统性情”说的图式诠解
    曹南冥“圣学24图”辨证
    韩国当代哲学家金忠烈哲学思想述评
    关于实学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民族精神家园:历史的回顾与当代重建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素质教育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
    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感恩意识的培养
    “清明”的嬗变与感恩文化的意义开显——兼谈黄帝祭祀的“民族感恩”意义
    道、佛与中华人文精神
    《老子》的原创与诠释——从“道~自然”谈起
    当《老子》与佛教相遇——佛教视角的《老子》诠释
    从场有哲学“根身性相学”看《老子》的“道”论
    黄帝文化与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与黄帝的思想文化认同
    简议《老子想尔注》对《老子》的诠释
    老子的“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魏晋玄学:本体与境界的合一
    自长安出发的西行求法运动
    菩提达磨来华年代考
    辛亥革命前后的“尊黄”运动及其文化意义
    华山至高,有仙更名——提升华山人文价值之断想
    七夕文化源流考论

    附录
    学术、学术史与《中国学术思想编年》
    《四书集注》手抄本序
    《关学学术编年》序
    《教儿经》序
    母亲百日祭
    后记
  • 内容简介: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讲述了汉魏以降儒道释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人文精神也主要通过这三者得以承载、承传和发展。儒家的“仁爱”思想、君子人格、道德境界、济世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天地万物一体的生命意识、“民胞物与”的天人境界等,是其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境界、“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无为原则、以“万物齐一”反对绝对化的辩证思维、见素抱朴“长生久视”的生命意识以及道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生理论、无欲守静的修养论等,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佛教更以其玄妙的“缘起性空”、涅槃境界和“自心是佛”、“顿悟成佛”以及“涅槃即世间”的“不二法门”,彰显出强烈的人文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儒道释的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力求通过儒、道、释不同的视角,来呈现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 作者简介:
      刘学智,陕西长安人,1947年1月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宝鸡文理学院特聘教授、横渠书院名誉院长,西安报业集团龙凤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等。为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实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孔子研究会会长、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陕西关学与南冥学比较研究会会长、陕西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著有《中国哲学的历程》、《儒道哲学阐释》、《中国学术思想编年》(《魏晋南北朝卷》(第一作者)、《隋唐五代卷》),为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之《魏晋南北朝卷》分卷主编,主编或参与主编《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等书。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文化》(台湾)等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曾主持多项国家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并为国家新闻出署“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关学文库》总主编(之一)。
  • 目录:
    儒学与中华人文精神
    善心—本心·善性的本体同一与直觉体悟——兼谈宋明诸儒解读孟子“性善论”的方法论启示
    关于“以德报怨”的几个问题
    孔子“仁学”及其当代开展何以可能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当代的素质教育
    思孟学派“智”的德性化及其影响
    “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
    关于“三教合一”与理学关系的几个问题
    关学及20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
    张载及其关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走向探析
    张载“和”论探微
    许衡对韩国曹南冥思想和人格的影响
    南大吉与王阳明——兼谈阳明心学对关学的影响
    冯从吾的学术思想及其学风
    曹南冥对宋儒“心统性情”说的图式诠解
    曹南冥“圣学24图”辨证
    韩国当代哲学家金忠烈哲学思想述评
    关于实学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民族精神家园:历史的回顾与当代重建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素质教育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
    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感恩意识的培养
    “清明”的嬗变与感恩文化的意义开显——兼谈黄帝祭祀的“民族感恩”意义
    道、佛与中华人文精神
    《老子》的原创与诠释——从“道~自然”谈起
    当《老子》与佛教相遇——佛教视角的《老子》诠释
    从场有哲学“根身性相学”看《老子》的“道”论
    黄帝文化与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与黄帝的思想文化认同
    简议《老子想尔注》对《老子》的诠释
    老子的“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魏晋玄学:本体与境界的合一
    自长安出发的西行求法运动
    菩提达磨来华年代考
    辛亥革命前后的“尊黄”运动及其文化意义
    华山至高,有仙更名——提升华山人文价值之断想
    七夕文化源流考论

    附录
    学术、学术史与《中国学术思想编年》
    《四书集注》手抄本序
    《关学学术编年》序
    《教儿经》序
    母亲百日祭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关学与陕西历史文化(关学文丛)
刘学智,魏冬 辑校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综合能源系统建模:从入门到实践
刘学智;严正;张沛超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关学文粹品读
刘学智、魏冬 编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关学思想史(增订本纪念张载诞辰一千周年)
刘学智 著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妙趣创造(套装共2册)/全脑思维
刘学智 编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烧脑数学(套装共2册)/全脑思维
刘学智 编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疯狂逻辑(套装共2册)/全脑思维
刘学智 编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想象风暴(套装共2册)/全脑思维
刘学智 编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全脑思维共10册
刘学智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儒道哲学阐释
刘学智 著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初高中衔接教材. 英语
刘学智 分册主编;王晶 主编
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
中国哲学的历程
刘学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