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0-08
版次: 1
ISBN: 9787301159286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生活
5人买过
  • 我们经常能碰到所谓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多数“问题孩子”的成因应该归结到成年人身上,是成年人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着眼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了“问题孩子问题何在”、“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等十余个热辣话题。针对每一话题,列举众多典型鲜活事例,从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多个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当代父母矫正家庭教育思路,塑造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 郜云雁,《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编辑,长期关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发表各类文章近30万字。
    却咏梅,《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编辑,长期关注青少年阅读问题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发表各类文章近20万字。 话题1:“问题孩子”问题何在
    孩子装病背后的秘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妈妈的溺爱,本身单纯可爱的孩子被娇惯得不懂爱、不懂节俭,身上的毛病越积越多,可是母亲觉醒后的做法,又使孩子走上了心理残疾的道路……
    他们为何如此轻视生命
    生命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些什么?
    辍学不是孩子的错
    近几年来,辍学已成为困扰青少年、教师和家长的一大问题。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
    看,这也映映了教育需求多样化的趋势,统一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辍学只是
    告诉我们,这种教育模式不适合孩子,也许这并不是孩子的错。

    话题2:父母需要持证上岗
    孩子不是私有财产
    眼里只有考试和分数的父母,怎么能培养素质全面的孩子?热衷于规划孩子人生的父母,不是太自信就是太无知。要做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具备现代人所必须县有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
    谁有资格给父母发“上岗证”
    如今这个社会,唯一没有人监督、没有人考核的恐怕就是父母了。难道不是吗?当父母并不需要资格证,永远不会下岗,至于够不够格,也没有人去管。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允许孩子选择父母的话,孩子还会选择我们吗?
    单亲孩子也能高飞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孩子也越来越多,离婚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个灾难。当一个家庭面临解体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用爱修复断翅的伤痛
    非常态的家庭并不意味着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缺陷,而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优越性也只是相对的。单亲孩子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其同腆定。

    话题3: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
    顽童不是差生
    许多人认为,顽童即”差生”、“问题学生”。而一些研究发现,在成绩好的和中等的学生中,顽童也大有人在,“顽皮”与儿童的成绩或品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同时,顽童还具有很多心理优势,如奇思妙想、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体验、张扬的个性、标新立异的创造能力和多方面的才华等。
    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
    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孩子缺少竞争力,缺少创造力,但我们想过吗,我们在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7
    幸福人生不是教出来的
    一个8岁的男孩这学期不想上学了,每天早晨他都懒得起床,还经常呕吐、肚子疼、头疼,去医院也检查不出器质性搞变,回家后什么症状又都消失了,据了解,孩子的语文老师教学方法很机械,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置很大,对学习不好的同学态度极为粗暴。几乎每个学生都很畏惧她……
    孩子沉迷于网络后该怎么办
    专家指出,网络依赖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问题,青少年陷入网络依赖的境况,往往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干预的方法也应该溯本求源,禁止网络依粕的行为是必要的,但解决根源上的问题才是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法也要园人而异。

    话题4: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值得警惕的“童年恐慌”现象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长期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焦虑心态,对于哪些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很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疑惑和恐惧,致使他们消极、厌学,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
    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
    今天的中国父母,总盼望孩子能做非凡的人,这种高标准的要求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水平,特别容易导致“童年恐慌”。
    击中“好孩子”的致命弱点
    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驰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家长和老师忽略了对他们成长中弱点的关注,而这缺少的一环,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生活
    艾斯纳担任迪斯尼公司的CEO长达21年,他曾经力挽狂澜,使迪斯尼的市场价值从30亿美元激增到700美元,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源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读书经历。但在艾斯纳眼里,他所受的主要教育却是儿时参加的夏令营!

    话题5: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
    孩子交朋友,父母需要做哪些事
    孩童之间的友情对孩子们的生活具有潜在的重大作用,孩子可以在与别人的交往冲突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正视自己的弱点,而且,即使是在孩童的早期,孩子们也有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需要。
    忙碌父母的情感关爱不能缺位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父母即使迫不得已而缺席,也要保持情感的在场。
    教育过程岂能外包
    当孩子降临的时候,你已经不能选择要不要父母了,这时你最好的选择就是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亲情传递,要让孩子对父母和家庭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依恋与感恩之心。

    话题6: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
    怎样识别孩子的压力信号并帮助他们应对
    幼小的孩子通常不能说出他们的感受,压力的表现就倾向于情绪反应,如行为困难,哭泣,脾气暴躁,缺乏游戏兴趣,以及机体的轻度疾病,包括头痛、胃痛、尿床等。
    孩子为何通过伤害自己来发泄内心的痛苦
    凯米拉现在已记不清那时为何与母亲处于战争状态,但她还记得笼罩着她的那种可怕的感觉。那时她会冲动地跑到厨房,拿起菜刀划破自己的胸膛,她说这是控制痛苦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把心中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
    青春期孩子的压力应对
    在充满压力的生活中,青少年常会对自己或周围产生不满,由此而体验到或六或小,的挫折。这些挫折感大多会通过愤怒的情绪来表现。一部分孩子开始逐渐形成典型的对愤怒疏于管理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其实是在增加压力和愤怒。
    积极心理学帮助孩子触摸幸福,
    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第四次浪潮,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它打破了一百多年来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失败和障碍的旧模式,不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积极心理学告诉人们,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方法、建立新习惯来获得幸福。

    话题7:帮助孩子走出消极形象的桎梏
    帮助孩子走出消极形象的桎梏
    消极的自我形象会有破坏性的后果,会导致焦虑、压力、孤独,并增大抑郁的可能性。健康的白我形象建立在我们能够准确地评估自己(自我认知),能够无条件地接纳白己,并且相信自己有价值、有能力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能客观地承认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同时接纳自己,认同自己是有价值的。
    18个积极人生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选择的价值观去生活的,人与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首先取决于家庭背景、性格类型,生活中人们对价值观的需要就如同人们离不开空气,年轻人在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时,往往会表现出迷茫与痛苦。
    别让“不适应”锁住了孩子的双脚
    如今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适应能力强的孩子才可能在今后的竞争中胜出。可是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这样只会使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形成很强的依赖性,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帮助孩子抵御“心灵感冒”
    青少年自杀者中有70%源于抑郁症,它被称为当今的“心灵感冒”,已成为青少年意外死亡的兴号杀手,在抑郁症的防治上,针对青少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只是攸关学校,更是攸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需要各方面的其同努力。

    话题8:如何和孩子沟通最有效
    和孩子沟通,从改变自身做起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下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一种更明智的方法?当孩子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除了呵斥、批评,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来解腆7如何说孩子才听得懂?如何做才是对孩子成长的帮助而不是妨碍7如何引导才是启蒙而不是干涉?如何要求才是必要的而不是苛刻的?
    跨过“蜕茧”成人这道坎
    在我国,孩子上高中的目的就是考大学,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普遍忽视了青春期晚期孩子的人格形成、心理调适、职业准备等方面的困惑与需要,其实,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只有及早确定自己的目标,才不会被繁重课业负担下不断滋生的懈怠情绪击倒,失去前进的动力。
    ……
    话题9:如何把作业从负担就成乐趣
    话题10:快乐考试
    后记
  • 内容简介:
    我们经常能碰到所谓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多数“问题孩子”的成因应该归结到成年人身上,是成年人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着眼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了“问题孩子问题何在”、“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等十余个热辣话题。针对每一话题,列举众多典型鲜活事例,从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多个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当代父母矫正家庭教育思路,塑造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
  • 作者简介:
    郜云雁,《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编辑,长期关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发表各类文章近30万字。
    却咏梅,《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编辑,长期关注青少年阅读问题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发表各类文章近20万字。
  • 目录:
    话题1:“问题孩子”问题何在
    孩子装病背后的秘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妈妈的溺爱,本身单纯可爱的孩子被娇惯得不懂爱、不懂节俭,身上的毛病越积越多,可是母亲觉醒后的做法,又使孩子走上了心理残疾的道路……
    他们为何如此轻视生命
    生命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些什么?
    辍学不是孩子的错
    近几年来,辍学已成为困扰青少年、教师和家长的一大问题。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
    看,这也映映了教育需求多样化的趋势,统一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辍学只是
    告诉我们,这种教育模式不适合孩子,也许这并不是孩子的错。

    话题2:父母需要持证上岗
    孩子不是私有财产
    眼里只有考试和分数的父母,怎么能培养素质全面的孩子?热衷于规划孩子人生的父母,不是太自信就是太无知。要做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具备现代人所必须县有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
    谁有资格给父母发“上岗证”
    如今这个社会,唯一没有人监督、没有人考核的恐怕就是父母了。难道不是吗?当父母并不需要资格证,永远不会下岗,至于够不够格,也没有人去管。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允许孩子选择父母的话,孩子还会选择我们吗?
    单亲孩子也能高飞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孩子也越来越多,离婚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个灾难。当一个家庭面临解体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用爱修复断翅的伤痛
    非常态的家庭并不意味着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缺陷,而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优越性也只是相对的。单亲孩子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其同腆定。

    话题3: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
    顽童不是差生
    许多人认为,顽童即”差生”、“问题学生”。而一些研究发现,在成绩好的和中等的学生中,顽童也大有人在,“顽皮”与儿童的成绩或品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同时,顽童还具有很多心理优势,如奇思妙想、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体验、张扬的个性、标新立异的创造能力和多方面的才华等。
    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
    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孩子缺少竞争力,缺少创造力,但我们想过吗,我们在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7
    幸福人生不是教出来的
    一个8岁的男孩这学期不想上学了,每天早晨他都懒得起床,还经常呕吐、肚子疼、头疼,去医院也检查不出器质性搞变,回家后什么症状又都消失了,据了解,孩子的语文老师教学方法很机械,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置很大,对学习不好的同学态度极为粗暴。几乎每个学生都很畏惧她……
    孩子沉迷于网络后该怎么办
    专家指出,网络依赖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问题,青少年陷入网络依赖的境况,往往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干预的方法也应该溯本求源,禁止网络依粕的行为是必要的,但解决根源上的问题才是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法也要园人而异。

    话题4: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值得警惕的“童年恐慌”现象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长期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焦虑心态,对于哪些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很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疑惑和恐惧,致使他们消极、厌学,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
    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
    今天的中国父母,总盼望孩子能做非凡的人,这种高标准的要求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水平,特别容易导致“童年恐慌”。
    击中“好孩子”的致命弱点
    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驰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家长和老师忽略了对他们成长中弱点的关注,而这缺少的一环,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生活
    艾斯纳担任迪斯尼公司的CEO长达21年,他曾经力挽狂澜,使迪斯尼的市场价值从30亿美元激增到700美元,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源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读书经历。但在艾斯纳眼里,他所受的主要教育却是儿时参加的夏令营!

    话题5: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
    孩子交朋友,父母需要做哪些事
    孩童之间的友情对孩子们的生活具有潜在的重大作用,孩子可以在与别人的交往冲突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正视自己的弱点,而且,即使是在孩童的早期,孩子们也有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需要。
    忙碌父母的情感关爱不能缺位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父母即使迫不得已而缺席,也要保持情感的在场。
    教育过程岂能外包
    当孩子降临的时候,你已经不能选择要不要父母了,这时你最好的选择就是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亲情传递,要让孩子对父母和家庭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依恋与感恩之心。

    话题6: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
    怎样识别孩子的压力信号并帮助他们应对
    幼小的孩子通常不能说出他们的感受,压力的表现就倾向于情绪反应,如行为困难,哭泣,脾气暴躁,缺乏游戏兴趣,以及机体的轻度疾病,包括头痛、胃痛、尿床等。
    孩子为何通过伤害自己来发泄内心的痛苦
    凯米拉现在已记不清那时为何与母亲处于战争状态,但她还记得笼罩着她的那种可怕的感觉。那时她会冲动地跑到厨房,拿起菜刀划破自己的胸膛,她说这是控制痛苦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把心中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
    青春期孩子的压力应对
    在充满压力的生活中,青少年常会对自己或周围产生不满,由此而体验到或六或小,的挫折。这些挫折感大多会通过愤怒的情绪来表现。一部分孩子开始逐渐形成典型的对愤怒疏于管理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其实是在增加压力和愤怒。
    积极心理学帮助孩子触摸幸福,
    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第四次浪潮,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它打破了一百多年来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失败和障碍的旧模式,不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积极心理学告诉人们,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方法、建立新习惯来获得幸福。

    话题7:帮助孩子走出消极形象的桎梏
    帮助孩子走出消极形象的桎梏
    消极的自我形象会有破坏性的后果,会导致焦虑、压力、孤独,并增大抑郁的可能性。健康的白我形象建立在我们能够准确地评估自己(自我认知),能够无条件地接纳白己,并且相信自己有价值、有能力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能客观地承认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同时接纳自己,认同自己是有价值的。
    18个积极人生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选择的价值观去生活的,人与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首先取决于家庭背景、性格类型,生活中人们对价值观的需要就如同人们离不开空气,年轻人在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时,往往会表现出迷茫与痛苦。
    别让“不适应”锁住了孩子的双脚
    如今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适应能力强的孩子才可能在今后的竞争中胜出。可是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这样只会使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形成很强的依赖性,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帮助孩子抵御“心灵感冒”
    青少年自杀者中有70%源于抑郁症,它被称为当今的“心灵感冒”,已成为青少年意外死亡的兴号杀手,在抑郁症的防治上,针对青少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只是攸关学校,更是攸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需要各方面的其同努力。

    话题8:如何和孩子沟通最有效
    和孩子沟通,从改变自身做起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下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一种更明智的方法?当孩子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除了呵斥、批评,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来解腆7如何说孩子才听得懂?如何做才是对孩子成长的帮助而不是妨碍7如何引导才是启蒙而不是干涉?如何要求才是必要的而不是苛刻的?
    跨过“蜕茧”成人这道坎
    在我国,孩子上高中的目的就是考大学,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普遍忽视了青春期晚期孩子的人格形成、心理调适、职业准备等方面的困惑与需要,其实,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只有及早确定自己的目标,才不会被繁重课业负担下不断滋生的懈怠情绪击倒,失去前进的动力。
    ……
    话题9:如何把作业从负担就成乐趣
    话题10:快乐考试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别埋没孩子的天才特质
郜云雁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