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04-08
版次: 1
ISBN: 9787535138354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13页
字数: 387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35人买过
  •   长期以来,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已有的中国历史文化著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即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引起众多学者对长江流域各地区文化形态研究的重视和参与,学界对巴、蜀、楚、吴、越文化及徽州、湖湘、岭南、海派等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著述,形成了研究长江文化的热潮。

      1993年,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参观荆州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后,受到震动,撰写了题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的文章,指出:长江流域古文化,至少可与同期的黄河文化并驾齐驱。1997年,他再撰《中国历史必须重写》,重申应将这一观点贯穿于中国通史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会,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 裴安平,1953年10月4日出生湖南,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7级本科生,北京大学考古系81级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5—2002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南省考古学会秘书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先秦考古,尤其对我国史前考古和史前农业考古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发掘了湖南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垱等史前著名遗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遗址也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普通项目与重点项目各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约50万字。1994年八十垱遗址发掘荣获国家文物局首届田野考古发掘三等奖,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

    2002年9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被选为江苏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总序

    导论

    上编 史前稻作

    第一章 稻作起源与长江流域

    第一节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

    第二节 研究简历与主要理论学说

    第三节 中国稻作起源与长江流域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史前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文化的谱系与基本特点

    第二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的重要遗存

    第三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第四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发展的区域性

    第三章 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北上发展与东传

    第一节 江淮与黄淮地区原始稻作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原始稻作的北上及与长江流域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原始稻作农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

    第四章 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动因及其对中国文明的贡献

    第一节 长江流域史前稻作发展的外因

    第二节 长江流域史前稻作发展的内因

    第三节 长江史前稻作农业对中国文明的贡献

    上编小结

    ……

    下编 历史时期的稻作

    下编小结
  •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已有的中国历史文化著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即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引起众多学者对长江流域各地区文化形态研究的重视和参与,学界对巴、蜀、楚、吴、越文化及徽州、湖湘、岭南、海派等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著述,形成了研究长江文化的热潮。

      1993年,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参观荆州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后,受到震动,撰写了题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的文章,指出:长江流域古文化,至少可与同期的黄河文化并驾齐驱。1997年,他再撰《中国历史必须重写》,重申应将这一观点贯穿于中国通史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会,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
  • 作者简介:
    裴安平,1953年10月4日出生湖南,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7级本科生,北京大学考古系81级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5—2002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南省考古学会秘书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先秦考古,尤其对我国史前考古和史前农业考古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发掘了湖南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垱等史前著名遗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遗址也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普通项目与重点项目各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约50万字。1994年八十垱遗址发掘荣获国家文物局首届田野考古发掘三等奖,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

    2002年9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被选为江苏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 目录:
    总序

    导论

    上编 史前稻作

    第一章 稻作起源与长江流域

    第一节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

    第二节 研究简历与主要理论学说

    第三节 中国稻作起源与长江流域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史前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文化的谱系与基本特点

    第二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的重要遗存

    第三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第四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发展的区域性

    第三章 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北上发展与东传

    第一节 江淮与黄淮地区原始稻作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原始稻作的北上及与长江流域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原始稻作农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

    第四章 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动因及其对中国文明的贡献

    第一节 长江流域史前稻作发展的外因

    第二节 长江流域史前稻作发展的内因

    第三节 长江史前稻作农业对中国文明的贡献

    上编小结

    ……

    下编 历史时期的稻作

    下编小结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流域的近代社会思潮
罗福惠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古人类
李天元、冯小波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社会生活系列:长江流域服饰文化
刘玉堂、张硕 著;季羡林 编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丝绸文化
刘兴林、范金民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古城址
曲英杰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夏日新 著;季羡林 编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
张之恒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
何介钧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易学与长江文化
唐明邦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漆文化
周世荣 编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流域的丧葬
徐吉军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朴学与长江文化
许苏民 著;季羡林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经济带发展
高国力 刘保奎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 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 李国平 刘秉镰 冯奎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21经济卷)/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系列丛书
史安娜 著;张兵、潘海英 编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三峡赋写意山水百米长卷
萧中胤 著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经济带统计年鉴(附光盘2022汉英对照)(精)
长江经济带发展统计监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珍稀水生动物手绘图鉴 科技民生报告
中国水产学会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张玉蓉,郑涛,樊信友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周毅仁 刘波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小史
许倬云 著,博集天卷 出品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国际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 旅游 新华正版
作者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常见硅藻图集
王全喜,尤庆敏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长江这10年
李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