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荣宝斋出版社
2007-03
版次: 1
ISBN: 9787500309451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3页
分类: 艺术
71人买过
  • 汉字创造不仅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展现,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呈现独特面貌的内在动因。由于中国设计深受汉字沾溉,所以它由表及里地折射出汉字的伟丽神采和光亮,并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样式。
    《汉字与中国设计》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依次论述了汉字创造及运用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主体思维、合体思维,即诗性思维)、组合方式(以象写意、以虚构实、一藤多瓜,即诗性组合)、视觉元素(汉字图形、美术字、印刷字,即诗性单元),揭示了汉字图文合一、字词合一、象境合一的诗性特征及其魔方般组合的无序之序的诗性本质,并从文化学、符号学、诗学、美学等角度深入地分析和比较了汉字与设计的关系,为探索中国设计的生命底蕴和构成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丛芹,1968年生,安徽省宿州市人。1988年-1995年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先后获得美术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和绘画艺术研究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博士学位。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过省级、国家级课题,并在《装饰》、《美术观察》、《美术》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美术观察》曾作过专栏介绍。 总序/程大利
    序/翟墨
    引言

    第一章汉字思维与中国设计思维
    第一节几个前提性问题
    一、对思维的简单交代
    二、汉字思维的提出
    三、如何理解设计思维
    第二节从“字象”到“象事知器”
    一、字象的勾勒
    二、象思维的标举
    三、汉字中象思维的洞悉
    四、汉字象思维的特征
    五、从“字象”到“象事知器”
    第三节从“人本”到“制具尚用”
    一、主体投射的汉字构形
    二、以人为本的适用设计
    三、以情为寄的审美设计
    第四节从“合体”到“主观营造”
    一、合体与阴阳五行模式
    二、设计中的组合与偶化

    第二章汉字的创造、运用与中国设计方法
    第一节从“六书”到“二书”的辨析
    一、六书源流
    二、“三书”、“两书”等的分蘖
    三、何以依唐说
    第二节造字的表达与中国设计方法
    一、对于方法的简单讨论
    二、造字的表达对中国设计方法的启示
    第三节借字的表达与中国设计方法
    一、“通其变”的借字
    二、设计中的“因借”

    第三章汉字的诗性与中国设计的诗化
    第一节汉字的诗性
    一、从“六书”到“六义”
    二、从字象到字境
    三、从用字到修辞
    第二节汉字诗性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一、精神与情感的牵引
    二、用字与炼字方法的启迪
    第三节中国设计的诗化
    一、境界的诗化
    二、手法的诗化

    第四章对传统汉字图形的考察
    第一节汉字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汉字图形的文化蕴涵
    一、承当神秘的思想
    二、传递吉祥的祈求
    第三节汉字图形的审美特征
    一、图文并生的形态
    二、雅俗共赏的特质

    第五章印刷字体的流变与多重特征
    第一节印刷字体的流变
    一、印刷术的发明
    二、隋唐时期的刻书
    三、宋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四、元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五、明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六、清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第二节美术字的来龙去脉
    一、讨论美术字的几个前提
    二、美术字的分类
    三、美术字的创变路径
    第三节印刷字体的多重特征
    一、印刷字体的实用性特征
    二、印刷字体的艺术特征
    三、印刷字体的文化特征
    结论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汉字创造不仅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展现,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呈现独特面貌的内在动因。由于中国设计深受汉字沾溉,所以它由表及里地折射出汉字的伟丽神采和光亮,并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样式。
    《汉字与中国设计》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依次论述了汉字创造及运用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主体思维、合体思维,即诗性思维)、组合方式(以象写意、以虚构实、一藤多瓜,即诗性组合)、视觉元素(汉字图形、美术字、印刷字,即诗性单元),揭示了汉字图文合一、字词合一、象境合一的诗性特征及其魔方般组合的无序之序的诗性本质,并从文化学、符号学、诗学、美学等角度深入地分析和比较了汉字与设计的关系,为探索中国设计的生命底蕴和构成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 作者简介:
    李丛芹,1968年生,安徽省宿州市人。1988年-1995年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先后获得美术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和绘画艺术研究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博士学位。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过省级、国家级课题,并在《装饰》、《美术观察》、《美术》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美术观察》曾作过专栏介绍。
  • 目录:
    总序/程大利
    序/翟墨
    引言

    第一章汉字思维与中国设计思维
    第一节几个前提性问题
    一、对思维的简单交代
    二、汉字思维的提出
    三、如何理解设计思维
    第二节从“字象”到“象事知器”
    一、字象的勾勒
    二、象思维的标举
    三、汉字中象思维的洞悉
    四、汉字象思维的特征
    五、从“字象”到“象事知器”
    第三节从“人本”到“制具尚用”
    一、主体投射的汉字构形
    二、以人为本的适用设计
    三、以情为寄的审美设计
    第四节从“合体”到“主观营造”
    一、合体与阴阳五行模式
    二、设计中的组合与偶化

    第二章汉字的创造、运用与中国设计方法
    第一节从“六书”到“二书”的辨析
    一、六书源流
    二、“三书”、“两书”等的分蘖
    三、何以依唐说
    第二节造字的表达与中国设计方法
    一、对于方法的简单讨论
    二、造字的表达对中国设计方法的启示
    第三节借字的表达与中国设计方法
    一、“通其变”的借字
    二、设计中的“因借”

    第三章汉字的诗性与中国设计的诗化
    第一节汉字的诗性
    一、从“六书”到“六义”
    二、从字象到字境
    三、从用字到修辞
    第二节汉字诗性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一、精神与情感的牵引
    二、用字与炼字方法的启迪
    第三节中国设计的诗化
    一、境界的诗化
    二、手法的诗化

    第四章对传统汉字图形的考察
    第一节汉字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汉字图形的文化蕴涵
    一、承当神秘的思想
    二、传递吉祥的祈求
    第三节汉字图形的审美特征
    一、图文并生的形态
    二、雅俗共赏的特质

    第五章印刷字体的流变与多重特征
    第一节印刷字体的流变
    一、印刷术的发明
    二、隋唐时期的刻书
    三、宋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四、元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五、明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六、清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第二节美术字的来龙去脉
    一、讨论美术字的几个前提
    二、美术字的分类
    三、美术字的创变路径
    第三节印刷字体的多重特征
    一、印刷字体的实用性特征
    二、印刷字体的艺术特征
    三、印刷字体的文化特征
    结论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未央宫遗址出土骨签书法研究(美术学博士论丛)
王海勇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
滕小松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
乔志强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水墨都市绘画研究
陈浩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康熙朝董其昌传派书法家研究(美术学博士论丛)
李文秋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通人画家郭味蕖研究
林维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印从书出”的先行者—邓石如篆刻研究
李立山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赵之谦研究(全2册)
张小庄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宋徽宗与文人画
张其凤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簠斋研究
陆明君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
李培雷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郑簠研究
薛龙春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绘画中的新中国七十年
李丛芹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艺术手记:发现、批评和分享
李丛芹 著
汉字与中国设计-美术学博士论丛
设计批评论纲
李丛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