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之源

法治之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6-05
版次: 1
ISBN: 9787544083478
定价: 2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9页
字数: 17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6人买过
  •   《法治之源》共分八章,基本按照古代法治思想的流派和特征来划分。第一章“法治源流”,追根溯源,从传统典籍中寻找我国法律思想诞生的背景和缘由。第二章“仁德礼法”,主要介绍儒家的法律思想。第三章“道法自然”,介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法律思想。第四章“君国重器”,介绍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五章“盛世宽刑”,主要从古代文献中发掘我国法律思想中尊重生命,宽容仁爱的因素。第六章“限政顺天”,探寻古代中国的限政思想。第七章“心系小民”,揭示古代法律思想中关注普通百姓、弱势群体的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第八章“判词精选”,从古代的判词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判词,具体展示古代官吏审案、判决的文字记录,从中窥探古人的法治观。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年79岁。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第一章 法治源流
    文化典籍
    一 法,刑也
    二 象以典刑
    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四 民体以为国,赏罚以为君
    五 分定,立禁,立官,立君
    六 立法为度量
    七 民争,则倍赏累罚
    八 制礼作教,立法设刑
    八 君长刑政生
    九 立刑以明威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仁德礼法
    文化典籍
    一 道之以政
    二 听讼
    三 季康子问政
    四 善人为邦百年
    五 卫君待子而为政
    六 仲尼论为政宽猛
    七 徒法不能以自行
    八 法不能独立
    九 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
    十 礼义生而制法度
    十一 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
    十二 明德慎罚
    十三 法令者,治之具
    十四 先德教而后刑罚
    十五 政之善者,无取于严刑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道法自然
    文化典籍
    一 为无为,则无不治
    二 大道废,有仁义
    三 见素抱朴
    四 大制不割
    五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七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八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九 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十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十 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十一 形名赏罚,非知治之道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君国重器
    文化典籍
    一 大司寇之职
    二 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
    三 正法直度
    四 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五 以法治国
    六 法度者,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七 刑者,所以禁邪也
    八 治国刑多而赏少
    九 国之所以治者三
    十 法者,国之权衡也
    十一 刑无等级
    十二 明主慎法制
    十三 法令者,民之命治之本也
    十四 以法治国
    十五 抱法处势则治
    十六 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
    十七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十八 治国有二柄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盛世宽刑
    文化典籍
    一 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二 上刑适轻,下刑适重
    三 法正则民悫
    四 训道不纯而愚民陷
    五 用法务在宽简
    六 五覆奏
    七 不须从坐
    八 务在宽平
    九 惟须简约
    十 合于古帝王钦血民命之意
    十一 敬慎庶狱
    十二 刑部不独人命大事
    十三 刑曹民命攸关,国典所系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限政顺天
    文化典籍
    一 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二 非汝封刑人杀人
    三 天相民,作配在下
    四 垂衣裳而天下治
    五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六 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七 蘧伯玉为相
    八 以天为法
    九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
    十 圣法之治
    十一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十二 善治其国,爱养斯民
    十三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十四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十五 虚静以慎守前王之法
    十六 法制禁令,非所以为治也
    十七 圣人贵措刑,不贵烦刑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心系小民
    文化典籍
    一 郑人铸刑书
    二 五声·八辟·三刺
    三 司刺
    四 晏子谏景公
    五 景公问明王之教
    六 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
    七 法令稍近古而便民
    八 贫富异刑而法不壹
    九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十 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
    十一 王者制法,民不迷不惑
    十二 知民之所苦而设之以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判词精选
    文化典籍
    一 索马不与,拒不开门判
    二 田中种树判
    三 盗瓜判
    四 邵守愚杀人案参语
    五 赎归弟财复宛转判
    六 受人隐寄财产自辄出卖
    七 母子兄弟之讼当平心处断
    八 湮灭古迹判
    九 诬人为盗判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 内容简介:
      《法治之源》共分八章,基本按照古代法治思想的流派和特征来划分。第一章“法治源流”,追根溯源,从传统典籍中寻找我国法律思想诞生的背景和缘由。第二章“仁德礼法”,主要介绍儒家的法律思想。第三章“道法自然”,介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法律思想。第四章“君国重器”,介绍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五章“盛世宽刑”,主要从古代文献中发掘我国法律思想中尊重生命,宽容仁爱的因素。第六章“限政顺天”,探寻古代中国的限政思想。第七章“心系小民”,揭示古代法律思想中关注普通百姓、弱势群体的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第八章“判词精选”,从古代的判词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判词,具体展示古代官吏审案、判决的文字记录,从中窥探古人的法治观。
  • 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年79岁。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 目录:
    第一章 法治源流
    文化典籍
    一 法,刑也
    二 象以典刑
    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四 民体以为国,赏罚以为君
    五 分定,立禁,立官,立君
    六 立法为度量
    七 民争,则倍赏累罚
    八 制礼作教,立法设刑
    八 君长刑政生
    九 立刑以明威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仁德礼法
    文化典籍
    一 道之以政
    二 听讼
    三 季康子问政
    四 善人为邦百年
    五 卫君待子而为政
    六 仲尼论为政宽猛
    七 徒法不能以自行
    八 法不能独立
    九 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
    十 礼义生而制法度
    十一 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
    十二 明德慎罚
    十三 法令者,治之具
    十四 先德教而后刑罚
    十五 政之善者,无取于严刑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道法自然
    文化典籍
    一 为无为,则无不治
    二 大道废,有仁义
    三 见素抱朴
    四 大制不割
    五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七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八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九 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十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十 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十一 形名赏罚,非知治之道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君国重器
    文化典籍
    一 大司寇之职
    二 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
    三 正法直度
    四 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五 以法治国
    六 法度者,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七 刑者,所以禁邪也
    八 治国刑多而赏少
    九 国之所以治者三
    十 法者,国之权衡也
    十一 刑无等级
    十二 明主慎法制
    十三 法令者,民之命治之本也
    十四 以法治国
    十五 抱法处势则治
    十六 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
    十七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十八 治国有二柄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盛世宽刑
    文化典籍
    一 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二 上刑适轻,下刑适重
    三 法正则民悫
    四 训道不纯而愚民陷
    五 用法务在宽简
    六 五覆奏
    七 不须从坐
    八 务在宽平
    九 惟须简约
    十 合于古帝王钦血民命之意
    十一 敬慎庶狱
    十二 刑部不独人命大事
    十三 刑曹民命攸关,国典所系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限政顺天
    文化典籍
    一 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二 非汝封刑人杀人
    三 天相民,作配在下
    四 垂衣裳而天下治
    五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六 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七 蘧伯玉为相
    八 以天为法
    九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
    十 圣法之治
    十一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十二 善治其国,爱养斯民
    十三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十四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十五 虚静以慎守前王之法
    十六 法制禁令,非所以为治也
    十七 圣人贵措刑,不贵烦刑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心系小民
    文化典籍
    一 郑人铸刑书
    二 五声·八辟·三刺
    三 司刺
    四 晏子谏景公
    五 景公问明王之教
    六 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
    七 法令稍近古而便民
    八 贫富异刑而法不壹
    九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十 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
    十一 王者制法,民不迷不惑
    十二 知民之所苦而设之以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判词精选
    文化典籍
    一 索马不与,拒不开门判
    二 田中种树判
    三 盗瓜判
    四 邵守愚杀人案参语
    五 赎归弟财复宛转判
    六 受人隐寄财产自辄出卖
    七 母子兄弟之讼当平心处断
    八 湮灭古迹判
    九 诬人为盗判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法治之源
怡情乐生
聂剑平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平等公正
项樟、刘佳盈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岁时节令
黄音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忠孝仁义
李建生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域外传播
黄荣华、李听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天地化育
王友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生生不息
兰保民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汉字魅力
龚兰兰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修身养性
王希明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家国情怀
刘强、赵欣 著;于漪 编
法治之源
交往之道
王想龙 著;于漪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
法治之源
法治教育学导论
任海涛 等 著
法治之源
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3)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 主编
法治之源
法治论坛(2023年第2辑 总第70辑)
广州市法学会
法治之源
法治现代化蓝皮书:中国法治社会发展报告(2023)
公丕祥,李力,庞正
法治之源
法治江苏建设2021年发展报告/江苏法治蓝皮书
中共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 编
法治之源
法治安徽建设年度报告(2020)
安徽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建设研究院 编
法治之源
法治基础教程
魏胜强
法治之源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钱斌
法治之源
法治论坛(第68辑)
广州市法学会 编
法治之源
法治传播学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系列规划教材
李昭熠 著;张秀;夏梦颖;贺小石
法治之源
法治国家与应急视角下的国家治理
君特·弗兰肯贝格/著 黄行洲/译
法治之源
法治文明溯源——中华法系经典案例解析
崔亚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