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诠校议

词诠校议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1998-03
版次: 1
ISBN: 9787541511110
定价: 16.8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71页
字数: 22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11人买过
  • 著名语言学家杨树逹先生的代表作《词诠》自1928年问世以来,在中国语文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它是继元代卢以纬《助语辞》、清代著名学者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傅释词》、吴昌莹《经词衍释》等书之后又一重要的虚词著作,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作用。将此书比为一座桥梁,上接古人,下衍今人,也不为过。此书收字宏富、分类精细、阐释清晰、例证翔实等特点,均为以上各书所不及。不少学者都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估和赞誉,视为语言学著作中的珍品和瑰宝。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从事语言文字等工作的人士,无不将《词诠》置于案头作为必不可少的读物或工具书;众多讲述古汉语的书籍和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师,无不将这部专著介绍给读者和学生;众多著书立说的古汉语学者,无不从这一著作中吸取养份,引述其训释及例句。总之,杨氏此书的历史功绩和现实价值已为世人所注目,有口皆碑,永难磨灭!无怪乎《词诠》问世近70年来,一版再版,总发行量已逾30万册。由此可见该书流傅之广,影响之大。 卷一

     暴

     本

     旁

     彼

     比

     毕

     别

     便

     不

     丕

     莫

     末

     每

     某

     弥

     非

     匪

     否

     凡

     反

     方

     夫

     复

     弗

     伏

    卷二

     大

     多

     得

     殆 

     迨

     代 

     道

     但(附亶)

     当

     底(附抵)

     递

     ……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附录一 《词诠》上海版已校正北京版、54版或初版的误例和有争议、应补充的一些例句

    附录二 《词诠》引用书(篇)目及校堪用书一览表
  • 内容简介:
    著名语言学家杨树逹先生的代表作《词诠》自1928年问世以来,在中国语文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它是继元代卢以纬《助语辞》、清代著名学者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傅释词》、吴昌莹《经词衍释》等书之后又一重要的虚词著作,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作用。将此书比为一座桥梁,上接古人,下衍今人,也不为过。此书收字宏富、分类精细、阐释清晰、例证翔实等特点,均为以上各书所不及。不少学者都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估和赞誉,视为语言学著作中的珍品和瑰宝。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从事语言文字等工作的人士,无不将《词诠》置于案头作为必不可少的读物或工具书;众多讲述古汉语的书籍和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师,无不将这部专著介绍给读者和学生;众多著书立说的古汉语学者,无不从这一著作中吸取养份,引述其训释及例句。总之,杨氏此书的历史功绩和现实价值已为世人所注目,有口皆碑,永难磨灭!无怪乎《词诠》问世近70年来,一版再版,总发行量已逾30万册。由此可见该书流傅之广,影响之大。
  • 目录:
    卷一

     暴

     本

     旁

     彼

     比

     毕

     别

     便

     不

     丕

     莫

     末

     每

     某

     弥

     非

     匪

     否

     凡

     反

     方

     夫

     复

     弗

     伏

    卷二

     大

     多

     得

     殆 

     迨

     代 

     道

     但(附亶)

     当

     底(附抵)

     递

     ……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附录一 《词诠》上海版已校正北京版、54版或初版的误例和有争议、应补充的一些例句

    附录二 《词诠》引用书(篇)目及校堪用书一览表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词诠校议
词诠
杨树达 著
词诠校议
词诠 中国修辞学(甲编388)
杨树达 著
词诠校议
词诠
杨树达 著
词诠校议
词诠
杨树达 著
词诠校议
词诠
杨树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