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看世界(成长篇)

一个医生看世界(成长篇)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2014-01
版次: 1
ISBN: 9787516607886
定价: 58.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4页
字数: 41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10人买过
  •   《一个医生看世界(成长篇)》详细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在这期间,国家和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影响着作者的人生。少年时,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下,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学习,考入了武汉医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工作后,作者不甘于原地踏步,继续刻苦求学,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在工作岗位上也颇有建树。作者以一个医生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对生活多有关注与感悟,总结出来的一些人生经验与学习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戴勇,博士,美国杰出人才获得者,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和1992年分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2到2003年在德国爱尔兰根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和学习。现任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胰岛干细胞移植公共实验平台主任。自2006年起,受聘兼任解放军第181医院全军透析与移植中心副主任,广州军区肾脏研究所副所长,中心实验室主任;广西自治区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起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临床检验医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授。自1997年起,先后担任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主任;肾脏内科副主任、血液净化科主任。
      自一九八三年大学毕业以来,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数十项。截止目前为止,承担和完成各级研究课题61项,其中以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部省级课题9项,副省级课题1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460篇,其中在国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3篇,被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或者参与编写专著7部,其中两部国外专著;获省市科研成果奖12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以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奖4项。
    第一章 成长的经历
    1、我出生在大山里,一个叫磺厂坪的地方
    2、恩施地区硫磺厂
    3、职工礼堂和灯光球场
    4、我的童年
    5、我家木屋
    6、物资供应
    7、磺厂职工子弟学校
    8、我的学习
    9、红小兵、红卫兵、共产主义青年团和班干部
    10、徐校长二三事
    11、我成了班主任谭老师的朋友
    12、热水池里的惊魂
    13、我的收藏
    14、我曾经是磺厂最无聊的人
    15、成长的烦恼
    16、刘姓一家人
    17、见过一次特大暴雨
    18、职工医院和受扁桃体炎折磨
    19、1976年9月9日
    20、最后一次暑期工
    21、春节习俗
    22、永不得志的父亲
    23、母亲是头只管拉车不管问路的老黄牛
    24、哥哥是我的标杆
    25、人见人爱的弟弟
    26、磺厂的衰落

    第二章 高中岁月
    1、去县里读高中
    2、初入校
    3、一起住读的孩子们
    4、参加第一次高考(1977年高考)
    5、准备第二次高考(1978年高考)
    6、高考后事

    第三章 我的大学
    1、姗姗来迟的通知书
    2、大学映像
    3、我们年级我们班
    4、认识同学
    5、新学期
    6、学习正常人体结构,跨入医学门槛
    7、正常生命现象与病原微生物课程的学习
    8、忍受扁桃体炎的折磨
    9、在跨过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的病理学和“三年级病”
    10、新宿舍,新室友
    11、多姿多彩的大学业余生活
    12、通往临床医学各学科桥梁的学习路上
    13、进入专业--临床课
    14、临床实践前期的见习
    15、五官科见习和实习
    16、见证德国客人来访
    17、在荆州医院实习是我大学时期最快乐的一年
    18、第一次考研
    19、毕业考试

    第四章 初入临床
    1、回到恩施
    2、恩施地区人民医院历史沿革
    3、获得处方权
    4、各色各样病种
    5、出门诊
    6、中医崇拜
    7、见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
    8、罗猛之死
    9、内科护士们
    10、上级医院对口支援
    11、干部病区
    12、定向心血管内科专业
    13、辅助科室轮转
    14、医生的副业
    15、为医院开疆扩土
    16、护士学校兼课
    17、再轮转病房
    18、迎接上级部门检查
    19、躲过“医闹”一劫
    20、再出门诊
    21、在恩施地区医院时的业余生活
    22、初涉科研
    23、最后的搏击--考研
    24、骑单车的那个女孩

    第五章 研究生经历
    1、入学
    2、中山医科大学肾脏内科和我的导师
    3、基础阶段学习 
    4、春节大团圆
    5、在华南最大的临床医院临床实践
    6、快乐的业余生活和一位我们叫他秘书长的同学
    7、回到肾内科
    8、医生红包
    9、我有一批在广州的优秀老乡
    10、邱师姐和她的室友小翟
    11、广州一家人
    12、提前转读博士研究生
    13、担任内科总住院医师
    14、到中山医三院传染科轮转
    15、父亲突然病逝
    16、肾内科做代区长和代主治医生
    17、血液净化中心学习和做课题
    18、器官移植所见
    19、叶任高教授强势回归
    20、毕业课题的选择和论文的发表
    21、在急诊科轮转期间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22、毕业分配
    附:部分媒体报道
    1、创新为帆奋勇当前 学科前沿活学活用
    戴勇:医学路上印下探索足迹--《科技中国》
    2、戴勇:从内科医生到医界多面手--《海峡科技与产业》
    3、践行职责 贡献中国医学--《中国贡献》
    4、戴勇:对医学世界始终保持孩童般好奇--《科技日报》
    5、肯读书 善学习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科技成果与管理》
    6、戴勇:游离于实验室与临床前沿的医者--《科学中国人》
    7、戴勇:从实验台到病床 引领转化医学研究--《科技创新与品牌》
    8、一流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科技文摘报》
    9、解析戴勇:执着,有道德洁癖--《行业前沿人物》
  • 内容简介:
      《一个医生看世界(成长篇)》详细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在这期间,国家和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影响着作者的人生。少年时,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下,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学习,考入了武汉医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工作后,作者不甘于原地踏步,继续刻苦求学,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在工作岗位上也颇有建树。作者以一个医生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对生活多有关注与感悟,总结出来的一些人生经验与学习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 作者简介:
      戴勇,博士,美国杰出人才获得者,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和1992年分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2到2003年在德国爱尔兰根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和学习。现任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胰岛干细胞移植公共实验平台主任。自2006年起,受聘兼任解放军第181医院全军透析与移植中心副主任,广州军区肾脏研究所副所长,中心实验室主任;广西自治区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起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临床检验医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授。自1997年起,先后担任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主任;肾脏内科副主任、血液净化科主任。
      自一九八三年大学毕业以来,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数十项。截止目前为止,承担和完成各级研究课题61项,其中以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部省级课题9项,副省级课题1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460篇,其中在国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3篇,被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或者参与编写专著7部,其中两部国外专著;获省市科研成果奖12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以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奖4项。
  • 目录:
    第一章 成长的经历
    1、我出生在大山里,一个叫磺厂坪的地方
    2、恩施地区硫磺厂
    3、职工礼堂和灯光球场
    4、我的童年
    5、我家木屋
    6、物资供应
    7、磺厂职工子弟学校
    8、我的学习
    9、红小兵、红卫兵、共产主义青年团和班干部
    10、徐校长二三事
    11、我成了班主任谭老师的朋友
    12、热水池里的惊魂
    13、我的收藏
    14、我曾经是磺厂最无聊的人
    15、成长的烦恼
    16、刘姓一家人
    17、见过一次特大暴雨
    18、职工医院和受扁桃体炎折磨
    19、1976年9月9日
    20、最后一次暑期工
    21、春节习俗
    22、永不得志的父亲
    23、母亲是头只管拉车不管问路的老黄牛
    24、哥哥是我的标杆
    25、人见人爱的弟弟
    26、磺厂的衰落

    第二章 高中岁月
    1、去县里读高中
    2、初入校
    3、一起住读的孩子们
    4、参加第一次高考(1977年高考)
    5、准备第二次高考(1978年高考)
    6、高考后事

    第三章 我的大学
    1、姗姗来迟的通知书
    2、大学映像
    3、我们年级我们班
    4、认识同学
    5、新学期
    6、学习正常人体结构,跨入医学门槛
    7、正常生命现象与病原微生物课程的学习
    8、忍受扁桃体炎的折磨
    9、在跨过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的病理学和“三年级病”
    10、新宿舍,新室友
    11、多姿多彩的大学业余生活
    12、通往临床医学各学科桥梁的学习路上
    13、进入专业--临床课
    14、临床实践前期的见习
    15、五官科见习和实习
    16、见证德国客人来访
    17、在荆州医院实习是我大学时期最快乐的一年
    18、第一次考研
    19、毕业考试

    第四章 初入临床
    1、回到恩施
    2、恩施地区人民医院历史沿革
    3、获得处方权
    4、各色各样病种
    5、出门诊
    6、中医崇拜
    7、见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
    8、罗猛之死
    9、内科护士们
    10、上级医院对口支援
    11、干部病区
    12、定向心血管内科专业
    13、辅助科室轮转
    14、医生的副业
    15、为医院开疆扩土
    16、护士学校兼课
    17、再轮转病房
    18、迎接上级部门检查
    19、躲过“医闹”一劫
    20、再出门诊
    21、在恩施地区医院时的业余生活
    22、初涉科研
    23、最后的搏击--考研
    24、骑单车的那个女孩

    第五章 研究生经历
    1、入学
    2、中山医科大学肾脏内科和我的导师
    3、基础阶段学习 
    4、春节大团圆
    5、在华南最大的临床医院临床实践
    6、快乐的业余生活和一位我们叫他秘书长的同学
    7、回到肾内科
    8、医生红包
    9、我有一批在广州的优秀老乡
    10、邱师姐和她的室友小翟
    11、广州一家人
    12、提前转读博士研究生
    13、担任内科总住院医师
    14、到中山医三院传染科轮转
    15、父亲突然病逝
    16、肾内科做代区长和代主治医生
    17、血液净化中心学习和做课题
    18、器官移植所见
    19、叶任高教授强势回归
    20、毕业课题的选择和论文的发表
    21、在急诊科轮转期间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22、毕业分配
    附:部分媒体报道
    1、创新为帆奋勇当前 学科前沿活学活用
    戴勇:医学路上印下探索足迹--《科技中国》
    2、戴勇:从内科医生到医界多面手--《海峡科技与产业》
    3、践行职责 贡献中国医学--《中国贡献》
    4、戴勇:对医学世界始终保持孩童般好奇--《科技日报》
    5、肯读书 善学习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科技成果与管理》
    6、戴勇:游离于实验室与临床前沿的医者--《科学中国人》
    7、戴勇:从实验台到病床 引领转化医学研究--《科技创新与品牌》
    8、一流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科技文摘报》
    9、解析戴勇:执着,有道德洁癖--《行业前沿人物》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