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对华舆论研究:话语分析视角

《纽约时报》对华舆论研究:话语分析视角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2013-01
版次: 1
ISBN: 9787510818387
定价: 2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3页
字数: 15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36人买过
  •   本书以《纽约时报》对华社论和新闻报道为具体的文本研究对象,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解读西文媒体眼中的中国故事,探讨西方媒体的话语修辞的历史文化动因,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话语修辞模式,以期对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传播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立华(1972.12-),男,山东省滨州市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涉及话语分析、国际传播。近年来在国内外语言类、新闻传播类核心以及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其中SSCI检索8篇,出版专(编)著三部,参与河南社科重大规划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一项,主持国家人事部博士后基金项目一项、学校项目多项。在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参与组织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部外事办、国资委、环保部等国家部委多起国家层面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新闻(商务)话语、跨文化传播研究等。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理论基础(1):话语分析的建构主义视角

    第三章 理论基础(2):批评话语分析

    第四章 理论基础(3):话语分析的批评现实主义视角

    第五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六章 《纽约时报》对华社论对话性策略研究:以经济能源话题为例

    第七章 社论话语中的中国政治形象

    第八章 《纽约时报》的中国故事(一)

    第九章 《纽约时报》的中国故事(二)

    第十章 《纽约时报》对华报道的语境阐释:vanDijk的社会认知模式

    第十一章 《纽约时报》有关拉萨“3?14”事件社论研究

    第十二章 西方媒体中的争论传统和夸张

    第十三章 外媒记者报道中国范式研究:对《纽约时报》驻京记者的采访

    第十四章 可能的对策:对沙学文先生的专访

    第十五章 传播学研究的话语分析视野

    第十六章 结论:自信与沟通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以《纽约时报》对华社论和新闻报道为具体的文本研究对象,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解读西文媒体眼中的中国故事,探讨西方媒体的话语修辞的历史文化动因,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话语修辞模式,以期对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传播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 作者简介:
      刘立华(1972.12-),男,山东省滨州市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涉及话语分析、国际传播。近年来在国内外语言类、新闻传播类核心以及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其中SSCI检索8篇,出版专(编)著三部,参与河南社科重大规划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一项,主持国家人事部博士后基金项目一项、学校项目多项。在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参与组织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部外事办、国资委、环保部等国家部委多起国家层面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新闻(商务)话语、跨文化传播研究等。
  •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理论基础(1):话语分析的建构主义视角

    第三章 理论基础(2):批评话语分析

    第四章 理论基础(3):话语分析的批评现实主义视角

    第五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六章 《纽约时报》对华社论对话性策略研究:以经济能源话题为例

    第七章 社论话语中的中国政治形象

    第八章 《纽约时报》的中国故事(一)

    第九章 《纽约时报》的中国故事(二)

    第十章 《纽约时报》对华报道的语境阐释:vanDijk的社会认知模式

    第十一章 《纽约时报》有关拉萨“3?14”事件社论研究

    第十二章 西方媒体中的争论传统和夸张

    第十三章 外媒记者报道中国范式研究:对《纽约时报》驻京记者的采访

    第十四章 可能的对策:对沙学文先生的专访

    第十五章 传播学研究的话语分析视野

    第十六章 结论:自信与沟通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