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5
版次: 1
ISBN: 9787516108345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1页
字数: 287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2人买过
  •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从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股权结构和股东类型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制度依赖与变迁、政治民主理念、和谐社会思潮等多个研究视角全方位立体透视了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全面考察了现代公司制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对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全面地、历史地动态考察和梳理,论证了公司治理的理论起源及其理论分析起点。对公司治理的本位的争论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分析。对比考察了两种对立的公司治理本位理论:股东本位观和利益相关者本位观。通过不同法系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论证了不同的股权结构和股东类型决定着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特征和公司治理的各自难题。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对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基础的影响。提出了公司治理的诉讼机制的观点,并将公司治理的变革置于对和谐社会构建回应的背景之下进行讨论。 孙光焰,男,湖北省汉川市人,博士,兼职律师,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2005年11月调入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工作,此前在省司法机关和金融机构任职。长期从事经济法、民商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及公司法务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批准号:06BFX030)的研究。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公司治理的非正式制度依赖与变迁研究》(批准号:11YJA820061)、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项目《公司治理的民族文化基因研究》(批准号:CLS(2011)D39)等的研究。
    出版专著《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在《法学》、《法学评论》、《政法论坛》、《法商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经济法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刑事法学》等全文转载多篇。相关著作和论文分获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商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引言
    第一章公司治理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一节从古典企业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
    一、古典企业制度
    二、现代公司制度的兴起
    第二节从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看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一、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经济根源
    二、现代公司机关的分权性——政治根源
    三、现代公司经营的代理性——道德根源
    四、现代公司责任的多元化——思想根源

    第二章公司治理的理论起点
    第一节现代公司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一、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解释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第二节公司治理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一、威廉姆森模型:有限理性假定与机会主义假设
    二、伯利-米恩斯模型:两权分离-委托代理问题的经验分析
    三、钱德勒模型:职业经理人内部控制的历史逻辑

    第三章公司治理的本位之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第一节股东本位理论:单边治理模式
    一、股东至上主义形成的历史逻辑起点
    二、股东至上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股东至上主义的法律确认
    四、股东至上主义的现实挑战
    第二节利益相关者本位理论:共同治理模式
    一、利益相关者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利益相关者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法律回应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现实难题

    第四章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
    第一节股权结构基础
    一、不同国家公司股权结构的显著差异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别
    三、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别
    四、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最优的股权结构
    第二节股东类型基础
    一、不同国家公司股东类型的显著差异
    二、不同股东类型与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别
    三、不同类型股东的公司治理行为特征
    四、机构、法人股东是最佳的公司治理主体

    第五章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变革
    第一节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缘起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及目标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
    第二节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之争
    一、对价的原始含义与扩展含义
    二、对价理论及评析
    三、对价的改革观
    第三节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公司治理基础的变革
    一、扫除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化与多元化的制度障碍
    二、提供了机构、法人股东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
    第四节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新变化
    ……

    第六章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
    第七章和谐社会构建理念下的公司治理新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从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股权结构和股东类型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制度依赖与变迁、政治民主理念、和谐社会思潮等多个研究视角全方位立体透视了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全面考察了现代公司制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对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全面地、历史地动态考察和梳理,论证了公司治理的理论起源及其理论分析起点。对公司治理的本位的争论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分析。对比考察了两种对立的公司治理本位理论:股东本位观和利益相关者本位观。通过不同法系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论证了不同的股权结构和股东类型决定着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特征和公司治理的各自难题。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对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基础的影响。提出了公司治理的诉讼机制的观点,并将公司治理的变革置于对和谐社会构建回应的背景之下进行讨论。
  • 作者简介:
    孙光焰,男,湖北省汉川市人,博士,兼职律师,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2005年11月调入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工作,此前在省司法机关和金融机构任职。长期从事经济法、民商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及公司法务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批准号:06BFX030)的研究。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公司治理的非正式制度依赖与变迁研究》(批准号:11YJA820061)、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项目《公司治理的民族文化基因研究》(批准号:CLS(2011)D39)等的研究。
    出版专著《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在《法学》、《法学评论》、《政法论坛》、《法商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经济法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刑事法学》等全文转载多篇。相关著作和论文分获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商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公司治理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一节从古典企业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
    一、古典企业制度
    二、现代公司制度的兴起
    第二节从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看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一、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经济根源
    二、现代公司机关的分权性——政治根源
    三、现代公司经营的代理性——道德根源
    四、现代公司责任的多元化——思想根源

    第二章公司治理的理论起点
    第一节现代公司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一、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解释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第二节公司治理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一、威廉姆森模型:有限理性假定与机会主义假设
    二、伯利-米恩斯模型:两权分离-委托代理问题的经验分析
    三、钱德勒模型:职业经理人内部控制的历史逻辑

    第三章公司治理的本位之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第一节股东本位理论:单边治理模式
    一、股东至上主义形成的历史逻辑起点
    二、股东至上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股东至上主义的法律确认
    四、股东至上主义的现实挑战
    第二节利益相关者本位理论:共同治理模式
    一、利益相关者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利益相关者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法律回应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现实难题

    第四章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
    第一节股权结构基础
    一、不同国家公司股权结构的显著差异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别
    三、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别
    四、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最优的股权结构
    第二节股东类型基础
    一、不同国家公司股东类型的显著差异
    二、不同股东类型与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别
    三、不同类型股东的公司治理行为特征
    四、机构、法人股东是最佳的公司治理主体

    第五章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变革
    第一节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缘起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及目标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
    第二节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之争
    一、对价的原始含义与扩展含义
    二、对价理论及评析
    三、对价的改革观
    第三节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公司治理基础的变革
    一、扫除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化与多元化的制度障碍
    二、提供了机构、法人股东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
    第四节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新变化
    ……

    第六章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
    第七章和谐社会构建理念下的公司治理新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法: 规则与应用
徐强胜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法实战智慧.三
广州市律师协会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保卫战:公司控制权案例点评与战术指导(第三版)
唐青林, 张德荣, 李斌编著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对外担保裁判规则解读与评析
马永林,蔡正建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控制权争夺战——公司治理与诉讼实战指引(第二版)
唐青林, 李舒 主编 张德荣, 李斌 副主编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印章案例裁判规则解读:公司印章风险防范指南
唐青林 李舒 主编,王盼 李元元 副主编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章程陷阱及72个核心条款设计指引(第二版)基于200个公司章程及股东争议真实案例深度解析
唐青林,李舒 主编;李斌,张德荣 副主编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全编(第二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编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法评注
李建伟 主编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分配规制初论——基于对美国51个州及特区的立法分析
林凯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法(学习笔记版)
《公司法(学习笔记版)》编写组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
公司人格否认案件裁判精要与办案指导
王春生,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