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6
版次: 1
ISBN: 9787801656346
定价: 2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2页
字数: 21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6人买过
  • 近现代法哲学的转型是以近代唯理的法哲学为理论背景的,其脱离历史和经验的形而上学特征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由此引发了近现代法哲学的第一次转型。而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批判法学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法学将矛头直接指向古典自然法以来的自由主义法学传统,引发了近现代法哲学的第二次转型,它否定法律反映理性,否定法的独立性、确定性和统一性,动摇了现代法学所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原则。马克思关于法的社会存在理论对于整个近现代法哲学建立的基础具有颠覆性作用,其被忽视有理论和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其历史意义的显现有助于认清法的本质和命运,并实现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马克思关于法的社会存在理论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在于:法制建设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基础,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法的形而上学建立都是徒劳的。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当代法哲学意义在于诠释和对话,这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法哲学的自身发展和法律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的。 陈晖,男,1969年2月出生,汉族,湖北武汉人,上海海关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委员,副教授。1996年7月华东政法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4年7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10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法哲学、刑法和海关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刑法学科学主义倾向之反思》、《犯罪的构成与构成的犯罪》、《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海关法发展趋势之分析》、《权利主体的建构与解构》、《西方法哲学的近现代转型及其意义》等论文50余篇。并著有《走私犯罪论》,主编《海关法理论与实践》、《案例海关法教程》、《海关法释解》,译著(副主编)《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手续的国际公约(京都公约)》等作品。200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序
    内容摘要
    引言
    第一章近代唯理的法哲学——近现代法哲学转型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古典自然法学-
    第二节德国古典法哲学
    第三节近代法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第二章实然法和应然法的分离——近现代法哲学的第一次转型
    第一节实证主义法学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自然法的复兴
    第三节现代法哲学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理性法的颠覆——近现代法哲学的第二次转型
    第一节批判法学运动
    第二节后现代法学
    第三节后现代法学的理论挑战及范式转换

    第四章近现代法哲学转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存在理论根基
    第二节马克思关于法的社会存在的秘密的揭示
    第三节马克思关于法的社会存在理论与近现代法哲学的转型
    第四节诠释与对话——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当代法哲学意义

    第五章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及启示
    第一节中国法制建设现实基础的历史分析
    第二节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第三节从法律诠释的角度看中国法律现代化——以中国刑法学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近现代法哲学的转型是以近代唯理的法哲学为理论背景的,其脱离历史和经验的形而上学特征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由此引发了近现代法哲学的第一次转型。而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批判法学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法学将矛头直接指向古典自然法以来的自由主义法学传统,引发了近现代法哲学的第二次转型,它否定法律反映理性,否定法的独立性、确定性和统一性,动摇了现代法学所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原则。马克思关于法的社会存在理论对于整个近现代法哲学建立的基础具有颠覆性作用,其被忽视有理论和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其历史意义的显现有助于认清法的本质和命运,并实现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马克思关于法的社会存在理论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在于:法制建设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基础,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法的形而上学建立都是徒劳的。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当代法哲学意义在于诠释和对话,这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法哲学的自身发展和法律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的。
  • 作者简介:
    陈晖,男,1969年2月出生,汉族,湖北武汉人,上海海关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委员,副教授。1996年7月华东政法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4年7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10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法哲学、刑法和海关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刑法学科学主义倾向之反思》、《犯罪的构成与构成的犯罪》、《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海关法发展趋势之分析》、《权利主体的建构与解构》、《西方法哲学的近现代转型及其意义》等论文50余篇。并著有《走私犯罪论》,主编《海关法理论与实践》、《案例海关法教程》、《海关法释解》,译著(副主编)《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手续的国际公约(京都公约)》等作品。200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 目录:

    内容摘要
    引言
    第一章近代唯理的法哲学——近现代法哲学转型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古典自然法学-
    第二节德国古典法哲学
    第三节近代法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第二章实然法和应然法的分离——近现代法哲学的第一次转型
    第一节实证主义法学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自然法的复兴
    第三节现代法哲学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理性法的颠覆——近现代法哲学的第二次转型
    第一节批判法学运动
    第二节后现代法学
    第三节后现代法学的理论挑战及范式转换

    第四章近现代法哲学转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存在理论根基
    第二节马克思关于法的社会存在的秘密的揭示
    第三节马克思关于法的社会存在理论与近现代法哲学的转型
    第四节诠释与对话——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当代法哲学意义

    第五章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及启示
    第一节中国法制建设现实基础的历史分析
    第二节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第三节从法律诠释的角度看中国法律现代化——以中国刑法学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山东城市文化研究
盖志芳 著;王颖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认知、结构与空间
徐鹏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上海户外广告发展、管理与影响
黄展、刘芳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印度软实力构建研究
时宏远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中国画名家:吴子深
蔡梓源 编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上海艺术设计教育史
吴嘉祺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长三角美术教育资源保护与利用
蒋英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报刊词话汇编(1-5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崇才 编纂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经济危机中虚拟经济立法的过与功——虚拟经济有限发展法学理论的例证
刘乃梁;郝志斌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精)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编;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中外因明研究学术史(上下册)
娜塔莉亚·卡奈娃 著;沈剑英 主编;沈海燕 副主编;姚南强;沈海波;吉美桑珠;陈立健;图·乌力吉;秀仁;库马尔;桂绍隆;师茂树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稿
朱鹏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用爱点亮童年的时光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市场调查与预测(第七版)
陈晖 魏炳麒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苹果山庄樱桃谷
陈晖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海关法评论第10卷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海关法评论(第9卷)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小熊兄妹快乐成长系列:松果在哪里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海关法评论(第8卷)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海关法评论(第7卷)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海关法评论(2016年 第6卷)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海关法评论(2015年第5卷)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海关高等教育教材:走私犯罪论(第2版)
陈晖 著
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
走私犯罪论
陈晖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