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

转型时期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3
版次: 1
ISBN: 9787509608616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20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 《转型时期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从市场、政府、出口三个方面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产业特征和地区禀赋相互作用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为地方政府实行区域性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理论支持。
    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依旧是今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推动力,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产业区位将发生长久而持续的变化。研究产业空间运动规律,推动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并形成集群是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实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产业地理集中的地区都能形成产业集群。在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也许仅仅是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离形成产业集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对于地方政府部门来说,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可以很快吸引一大批企业的入驻,形成产业的初步集中,但这些企业能否在当地生根发芽,即所谓本地化问题,政府往往束手无策。 王业强,生于1972年。江西彭泽人,经济学博士,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政部财政科学院研究所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民航局。曾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并参与了大型国家级开发项目《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及地方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工作。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统诗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和合作出版学术著作六部。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产业集中与产业地理集中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地理集中
    三、相对地理集中与绝对地理集中
    第三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五节创新与不足
    一、本书创新之处
    二、本书不足之处

    第二章文献回顾及研究进展
    第一节产业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解释
    一、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
    二、静态的区位理论解释
    三、动态的区位理论解释
    四、新“产业区”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新经济地理学的批判性回顾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应用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批判性发展
    第三节实证研究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第三章产业地理集中的形成机理
    第一节产业地理集中形成机制的一般规律
    一、引言
    二、模型
    三、分析
    四、推论
    第二节政府干预条件下产业地理集中机制分析
    一、引言
    二、模型
    三、分析
    四、推论
    第三节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地理集中机制分析
    一、引言
    二、模型
    三、分析
    四、推论
    第四节基于产业特征的空间竞争理论假说
    一、空间竞争理论概述
    二、产业内在特征相关假说
    三、产业外在特征相关假说

    第四章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方法
    一、标准差系数
    二、集中率
    三、区位商
    四、区位基尼系数
    五、绝对地理集中和相对地理集中
    六、空间分散度指数
    七、熵指数
    八、克鲁格曼集中指数
    九、EG指数
    十、布什和莱茵哈特地理集中指数
    第二节产业地理集中的类型划分
    第三节产业地理集中的国际比较
    一、制造业地理集中模式的变化
    二、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区域范围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关系
    四、产业的细分程度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关系
    五、政府政策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影响
    六、国外研究对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统计描述
    一、数据
    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特点
    三、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
    四、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现象的经验解释

    第五章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变量选取及含义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第二节计量模型
    一、技术
    二、需求和销售
    三、投入价格
    四、消费
    五、估计方程
    第三节产业特征与制造业地理集中
    一、产业内在特征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影响
    二、产业外在特征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影响
    第四节产业特征、地区禀赋与制造业地理集中
    一、市场性因素分析
    二、财政收支因素分析
    三、对外开放因素分析

    第六章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地理集中与地区专业化
    第一节产业区位变迁
    一、产业区位变迁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产业区位变迁过程中的扩散与集聚
    三、产业扩散的决定因素
    四、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克鲁格曼假说”的提出
    第三节分析方法与模型
    一、经典偏离份额模型
    二、空间依赖模型
    三、空间过滤模型
    第四节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的统计分析
    第五节对空间效应的进一步分解
    第六节小结

    第七章转型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与过渡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回顾
    一、非均衡发展阶段(1978~1990年)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1991年以后)
    三、当前我国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第三节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目标取向
    第四节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前提基础
    二、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本书结论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转型时期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从市场、政府、出口三个方面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产业特征和地区禀赋相互作用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为地方政府实行区域性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理论支持。
    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依旧是今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推动力,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产业区位将发生长久而持续的变化。研究产业空间运动规律,推动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并形成集群是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实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产业地理集中的地区都能形成产业集群。在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也许仅仅是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离形成产业集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对于地方政府部门来说,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可以很快吸引一大批企业的入驻,形成产业的初步集中,但这些企业能否在当地生根发芽,即所谓本地化问题,政府往往束手无策。
  • 作者简介:
    王业强,生于1972年。江西彭泽人,经济学博士,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政部财政科学院研究所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民航局。曾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并参与了大型国家级开发项目《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及地方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工作。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统诗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和合作出版学术著作六部。
  •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产业集中与产业地理集中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地理集中
    三、相对地理集中与绝对地理集中
    第三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五节创新与不足
    一、本书创新之处
    二、本书不足之处

    第二章文献回顾及研究进展
    第一节产业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解释
    一、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
    二、静态的区位理论解释
    三、动态的区位理论解释
    四、新“产业区”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新经济地理学的批判性回顾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应用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批判性发展
    第三节实证研究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第三章产业地理集中的形成机理
    第一节产业地理集中形成机制的一般规律
    一、引言
    二、模型
    三、分析
    四、推论
    第二节政府干预条件下产业地理集中机制分析
    一、引言
    二、模型
    三、分析
    四、推论
    第三节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地理集中机制分析
    一、引言
    二、模型
    三、分析
    四、推论
    第四节基于产业特征的空间竞争理论假说
    一、空间竞争理论概述
    二、产业内在特征相关假说
    三、产业外在特征相关假说

    第四章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方法
    一、标准差系数
    二、集中率
    三、区位商
    四、区位基尼系数
    五、绝对地理集中和相对地理集中
    六、空间分散度指数
    七、熵指数
    八、克鲁格曼集中指数
    九、EG指数
    十、布什和莱茵哈特地理集中指数
    第二节产业地理集中的类型划分
    第三节产业地理集中的国际比较
    一、制造业地理集中模式的变化
    二、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区域范围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关系
    四、产业的细分程度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关系
    五、政府政策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影响
    六、国外研究对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统计描述
    一、数据
    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特点
    三、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
    四、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现象的经验解释

    第五章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变量选取及含义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第二节计量模型
    一、技术
    二、需求和销售
    三、投入价格
    四、消费
    五、估计方程
    第三节产业特征与制造业地理集中
    一、产业内在特征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影响
    二、产业外在特征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影响
    第四节产业特征、地区禀赋与制造业地理集中
    一、市场性因素分析
    二、财政收支因素分析
    三、对外开放因素分析

    第六章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地理集中与地区专业化
    第一节产业区位变迁
    一、产业区位变迁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产业区位变迁过程中的扩散与集聚
    三、产业扩散的决定因素
    四、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克鲁格曼假说”的提出
    第三节分析方法与模型
    一、经典偏离份额模型
    二、空间依赖模型
    三、空间过滤模型
    第四节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的统计分析
    第五节对空间效应的进一步分解
    第六节小结

    第七章转型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与过渡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回顾
    一、非均衡发展阶段(1978~1990年)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1991年以后)
    三、当前我国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第三节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目标取向
    第四节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前提基础
    二、实施区域性产业政策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本书结论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转型时期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
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7(2020)
王业强 董 昕 张 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