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09
版次: 1
ISBN: 9787020107308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76页
字数: 440千字
分类: 文学
18人买过
  •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是关于戏曲艺术的意识、观念和思想的形成史、演变史,也是对戏曲艺术的理论研究史,同时又是人们对“何谓戏曲”、“戏曲何为”的理论探索史。它体现了对戏曲艺术呈现形态和内在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李世英,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清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清初诗学思想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等。 导  论第一章 装扮表演艺术思想的萌生与发展第一节 装扮表演意识的萌生与形成一、装扮表演意识形成的双重因素二、娱乐对象的转换与表演艺术的初始形态三、诗歌乐舞的“四位一体”与装扮表演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诗乐学说与装扮表演思想的体系化一、诗歌乐舞学说的体系化二、傅毅《舞赋》等表演艺术思想价值及其意义三、新的艺术观念、范畴和审美原则的产生四、玄学美学对表演艺术思想的影响第三节 儒家礼乐思想的承续与表演艺术思想初步形成一、儒家道统的回归和“礼乐思想”的承续二、表演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其呈现形态三、《教坊记》、《乐府杂录》蕴含的表演艺术思想第二章 戏曲创作观念的发展和形成第一节 古典艺术精神与戏曲的发展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唐宋以来通俗娱乐时尚的盛行二、书会和勾栏瓦舍的出现三、叙事意识的勃兴四、诗化思维的彻底确立五、宋杂剧的优谏功能和娱乐功能第三节 金末元初的戏曲艺术思想一、俚俗轻俏的审美趣味二、“本色当行”的时代之音三、戏剧本体观念与歌诗传统观念各自独立的初期展现第四节 元前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儒道在全国的推广和崇雅尚静的审美趣味二、士大夫文化精神的凸显三、诗性与剧性的典范结合:《西厢记》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四、道德与技巧的相得益彰:《赵氏孤儿》的崇高精神和冲突设置第五节 元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中正平和的美学倾向二、“高台教化”的功利追求三、南戏叙事的高度发展四、《中原音韵》的曲学正声观五、理论批评中戏剧本体观念的逐渐觉醒第三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成熟和繁荣第一节 明初戏曲艺术思想一、明初文化政策与庙堂戏曲观二、明初戏曲文学思想三、明初的戏曲批评第二节 成化至嘉靖时期戏曲艺术思想一、南戏复兴与声腔兴替中的审美变迁二、戏曲创作观念的转变三、曲学分歧:骈绮派与本色论第三节 晚明戏曲艺术思想一、昆剧的繁盛及昆弋雅俗分际二、晚明戏曲文学思想三、晚明曲学与剧学第四节 明代戏曲舞台艺术及其美学思想一、唱论二、“才”“慧”“致”:潘之恒的演员论三、表演论第四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拓展与总结第一节 清代初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尚情崇雅的戏曲理论主张二、戏曲叙事艺术特质的创造性发掘三、集大成的戏曲艺术思想第二节 乾隆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重振戏曲风化观的创作倾向二、文人戏曲与民间戏曲创作的相互影响三、戏曲演唱理论的总结第三节 嘉道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郁勃刚健审美趣尚的兴起二、民间戏曲的娱乐精神和理论阐发三、戏曲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第五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嬗变与转型第一节 咸丰、同治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雅俗交战:宫廷演剧风尚的变化二、戏曲观、演观念的演进三、戏曲文学的创作观念四、戏曲批评论著中所体现的戏曲艺术思想第二节 光绪、宣统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乱弹全胜:宫廷演剧的最后高潮二、戏曲观、演观念的转变三、近代戏曲改良的思潮四、戏曲批评论著中所体现的戏曲艺术思想第六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冲撞与多元第一节 戏曲艺术思想的多元并峙一、古典戏曲艺术思想的余响二、以“革新”和“改良”为主题的戏曲艺术思想三、国剧运动与戏剧观念的新认知第二节 社会审美风尚的演变与戏曲流派的纷呈一、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二、艺人与文人结合的戏剧学意义三、戏曲艺术的革新与题材主题的变化第三节 戏剧史论研究的现代转型一、戏曲艺术研究的新视野二、“国防戏剧运动”三、延安时期的戏曲改革理论及实践后 记
  • 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是关于戏曲艺术的意识、观念和思想的形成史、演变史,也是对戏曲艺术的理论研究史,同时又是人们对“何谓戏曲”、“戏曲何为”的理论探索史。它体现了对戏曲艺术呈现形态和内在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 作者简介:
      李世英,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清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清初诗学思想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等。
  • 目录:
    导  论第一章 装扮表演艺术思想的萌生与发展第一节 装扮表演意识的萌生与形成一、装扮表演意识形成的双重因素二、娱乐对象的转换与表演艺术的初始形态三、诗歌乐舞的“四位一体”与装扮表演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诗乐学说与装扮表演思想的体系化一、诗歌乐舞学说的体系化二、傅毅《舞赋》等表演艺术思想价值及其意义三、新的艺术观念、范畴和审美原则的产生四、玄学美学对表演艺术思想的影响第三节 儒家礼乐思想的承续与表演艺术思想初步形成一、儒家道统的回归和“礼乐思想”的承续二、表演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其呈现形态三、《教坊记》、《乐府杂录》蕴含的表演艺术思想第二章 戏曲创作观念的发展和形成第一节 古典艺术精神与戏曲的发展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唐宋以来通俗娱乐时尚的盛行二、书会和勾栏瓦舍的出现三、叙事意识的勃兴四、诗化思维的彻底确立五、宋杂剧的优谏功能和娱乐功能第三节 金末元初的戏曲艺术思想一、俚俗轻俏的审美趣味二、“本色当行”的时代之音三、戏剧本体观念与歌诗传统观念各自独立的初期展现第四节 元前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儒道在全国的推广和崇雅尚静的审美趣味二、士大夫文化精神的凸显三、诗性与剧性的典范结合:《西厢记》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四、道德与技巧的相得益彰:《赵氏孤儿》的崇高精神和冲突设置第五节 元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中正平和的美学倾向二、“高台教化”的功利追求三、南戏叙事的高度发展四、《中原音韵》的曲学正声观五、理论批评中戏剧本体观念的逐渐觉醒第三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成熟和繁荣第一节 明初戏曲艺术思想一、明初文化政策与庙堂戏曲观二、明初戏曲文学思想三、明初的戏曲批评第二节 成化至嘉靖时期戏曲艺术思想一、南戏复兴与声腔兴替中的审美变迁二、戏曲创作观念的转变三、曲学分歧:骈绮派与本色论第三节 晚明戏曲艺术思想一、昆剧的繁盛及昆弋雅俗分际二、晚明戏曲文学思想三、晚明曲学与剧学第四节 明代戏曲舞台艺术及其美学思想一、唱论二、“才”“慧”“致”:潘之恒的演员论三、表演论第四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拓展与总结第一节 清代初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尚情崇雅的戏曲理论主张二、戏曲叙事艺术特质的创造性发掘三、集大成的戏曲艺术思想第二节 乾隆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重振戏曲风化观的创作倾向二、文人戏曲与民间戏曲创作的相互影响三、戏曲演唱理论的总结第三节 嘉道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郁勃刚健审美趣尚的兴起二、民间戏曲的娱乐精神和理论阐发三、戏曲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第五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嬗变与转型第一节 咸丰、同治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雅俗交战:宫廷演剧风尚的变化二、戏曲观、演观念的演进三、戏曲文学的创作观念四、戏曲批评论著中所体现的戏曲艺术思想第二节 光绪、宣统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一、乱弹全胜:宫廷演剧的最后高潮二、戏曲观、演观念的转变三、近代戏曲改良的思潮四、戏曲批评论著中所体现的戏曲艺术思想第六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冲撞与多元第一节 戏曲艺术思想的多元并峙一、古典戏曲艺术思想的余响二、以“革新”和“改良”为主题的戏曲艺术思想三、国剧运动与戏剧观念的新认知第二节 社会审美风尚的演变与戏曲流派的纷呈一、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二、艺人与文人结合的戏剧学意义三、戏曲艺术的革新与题材主题的变化第三节 戏剧史论研究的现代转型一、戏曲艺术研究的新视野二、“国防戏剧运动”三、延安时期的戏曲改革理论及实践后 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蜚蠊大图鉴
王宗庆 邱鹭 车艳丽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2023)
海洋法治发展报告编写组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致公党史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音乐文学
杨赛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分省交通地图-安徽省(2024)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弘扬研究书系)
戴木才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分省交通地图-宁夏回族自治区(2024)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低碳化发电技术创新发展报告.2023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编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1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租界通史
费成康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戏剧学史稿(增订本)
叶长海 著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置研究
毛振华 等著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中国诗的精神:诗学独立宣言暨与经院式文学哲学研究的决裂 诗歌研究 经典诗歌 说诗
孙亚君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诗词曲赏析与写作(中国戏曲学院“十三五”教材系列)
李世英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洞庭湖/中国地理百科
李世英 著;王先明、“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电子实训基本功(电工电子类专业适用)
李世英、易法刚 著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行政管理学新编(修订版)
李世英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