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湘诗人群体与地域文化形象研究

宋代湖湘诗人群体与地域文化形象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3
版次: 1
ISBN: 9787516199220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文学
9人买过
  •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本是彭敏的博士論文,年前她請我作序,故有此文。
      湖湘地區稱不上是两宋文學的重鎮。且不説與北宋的川贛、南宋的閩浙贛這些文學發達的地區相比較,就是與一般地區相較,湖湘本土文學也是欠發達的。
      但有意思的是本土文學一向欠發達的湖湘,卻因各種文藝媒介(文如范仲淹《岳陽樓記》、畫如宋迪《瀟湘八景圖》、琴曲如郭沔《瀟湘水雲》)尤其是大量詩歌的介入,在宋代被建構成頗具精神意藴及文藝内涵的詩意地域,湖湘此前偏僻蠻荒奇異的刻板印象得以扭轉。因而宋代無疑是湖湘地域形象改變的關鍵時期。
      而詩歌媒介對湖湘地域形象的塑造,正是彭敏這本著作的出發點。該書的下編由詩識地,探討湖湘幾個分區域被詩人們不斷認知、發掘、塑造出鮮亮“文化形象”的過程。“瀟湘八景”因爲衆多詩人的題畫詩而聞名中外,不爲人熟知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等地則因爲大量詩人吟詠題刻而名播整個士階層。衆多小區域形象疊加并融會在一起,構成了湖湘地區的多元而立體的形象。自然山水有待於人們發現與再造,才會傳播深遠,而詩人們無疑善於以“詩人之眼”發現自然,再造“情境”。詩人們用吟詠、唱和、寄題、題刻等各種方式塑造和建構起湖湘地區的地域形象,使得湖湘十四州軍在詩人們的書寫中逐漸清晰明朗。詩人們增加了湖湘舊地標的文化厚度,并再造了湖湘更多新地標。
      地域形象的形成,與本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文學的繁榮有極爲密切的關係,但卻并不完全依賴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人。尤其是弱勢地域文化形象的認知與傳播,甚至更多依賴於來自優勢文化地域的“異鄉人”。宋代幾乎没有特别著名的詩人文人生長於湖湘,因而湖湘地區形象主要通過過境或寓居乃至從未到過湖湘的詩人及其詩歌再造而傳達到更深遠的時空。因此可知即便没有本地詩人,本地的形象也會被“異鄉之眼”建構得閃亮鮮明,因而對地域文學的探討也可以不完全執著於詩人的本地或外地出身。這是彭敏著作亮點之一。
      本書的上編同樣關注湖湘地域形象,但是視角有所變化,主要由人見地,更注重詩人群體對湖湘地區的親身體驗,尤其强調有著不同精神“身份”的詩人對湖湘地區的感受以及書寫。同樣的湖湘山水,因爲詩人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精神境界,不同的審視角度與個人體會,而會呈現出不同意藴的“文化形象”:隱逸詩人如廖融眼中的衡山增添了自然隱逸、淡然自守的意味;禪僧詩人如惠洪眼中的湘中則處處禪機、觸發妙悟;理學家兼官員詩人張栻眼中的潭州、衡山則仁恕寬厚,貶居靖州的理學家魏了翁努力在荒遠逆境中養出浩然之氣。湖湘的自然山水以及風土人情,在不同詩人的精神觀照下展現出多層次的人文形態。人們常説詩人應得江山之助,而實際上江山也需得詩人之助。
  • 内容简介: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本是彭敏的博士論文,年前她請我作序,故有此文。
      湖湘地區稱不上是两宋文學的重鎮。且不説與北宋的川贛、南宋的閩浙贛這些文學發達的地區相比較,就是與一般地區相較,湖湘本土文學也是欠發達的。
      但有意思的是本土文學一向欠發達的湖湘,卻因各種文藝媒介(文如范仲淹《岳陽樓記》、畫如宋迪《瀟湘八景圖》、琴曲如郭沔《瀟湘水雲》)尤其是大量詩歌的介入,在宋代被建構成頗具精神意藴及文藝内涵的詩意地域,湖湘此前偏僻蠻荒奇異的刻板印象得以扭轉。因而宋代無疑是湖湘地域形象改變的關鍵時期。
      而詩歌媒介對湖湘地域形象的塑造,正是彭敏這本著作的出發點。該書的下編由詩識地,探討湖湘幾個分區域被詩人們不斷認知、發掘、塑造出鮮亮“文化形象”的過程。“瀟湘八景”因爲衆多詩人的題畫詩而聞名中外,不爲人熟知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等地則因爲大量詩人吟詠題刻而名播整個士階層。衆多小區域形象疊加并融會在一起,構成了湖湘地區的多元而立體的形象。自然山水有待於人們發現與再造,才會傳播深遠,而詩人們無疑善於以“詩人之眼”發現自然,再造“情境”。詩人們用吟詠、唱和、寄題、題刻等各種方式塑造和建構起湖湘地區的地域形象,使得湖湘十四州軍在詩人們的書寫中逐漸清晰明朗。詩人們增加了湖湘舊地標的文化厚度,并再造了湖湘更多新地標。
      地域形象的形成,與本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文學的繁榮有極爲密切的關係,但卻并不完全依賴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人。尤其是弱勢地域文化形象的認知與傳播,甚至更多依賴於來自優勢文化地域的“異鄉人”。宋代幾乎没有特别著名的詩人文人生長於湖湘,因而湖湘地區形象主要通過過境或寓居乃至從未到過湖湘的詩人及其詩歌再造而傳達到更深遠的時空。因此可知即便没有本地詩人,本地的形象也會被“異鄉之眼”建構得閃亮鮮明,因而對地域文學的探討也可以不完全執著於詩人的本地或外地出身。這是彭敏著作亮點之一。
      本書的上編同樣關注湖湘地域形象,但是視角有所變化,主要由人見地,更注重詩人群體對湖湘地區的親身體驗,尤其强調有著不同精神“身份”的詩人對湖湘地區的感受以及書寫。同樣的湖湘山水,因爲詩人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精神境界,不同的審視角度與個人體會,而會呈現出不同意藴的“文化形象”:隱逸詩人如廖融眼中的衡山增添了自然隱逸、淡然自守的意味;禪僧詩人如惠洪眼中的湘中則處處禪機、觸發妙悟;理學家兼官員詩人張栻眼中的潭州、衡山則仁恕寬厚,貶居靖州的理學家魏了翁努力在荒遠逆境中養出浩然之氣。湖湘的自然山水以及風土人情,在不同詩人的精神觀照下展現出多層次的人文形態。人們常説詩人應得江山之助,而實際上江山也需得詩人之助。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