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19-04
版次: 1
ISBN: 9787100172943
定价: 12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B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5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5人买过
  • 本文集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的纪念论文集。文集主编为方松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所的学者们用自己Z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纪念哲学研究所的六十华诞。这些论文来自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与伦理学六大领域。既收入中国与西方哲学经典问题的研究,又涉及中西哲学的比较,还包括技术发展带来的科学哲学与伦理学前沿问题。中国哲学部分收入了对庄子、朱熹、刘宗周等哲学家的主要论题的研究,也涉及佛道论辩史、中西哲学比较等问题。西方哲学部分则涵盖了对埃克哈特、笛卡尔、黑格尔与尼采等哲学家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问题的关联。科学哲学、伦理学与美学部分的作品除了经典哲学问题的研究,也着眼于解决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哲学问题与伦理问题。  
    方松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历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所务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现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委党校、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客座教授等。著有《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庙堂余音——近现代先秦儒家研究》、《现代多元学术思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合著)、《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等作品。 序: 呼唤中国学术的原创时代(方松华) 
     中国哲学
     朱熹《周易》 研究得失论(周山) 
     间性——中国哲学的开端(商戈令) 
     修养: 中国哲学的道路(何锡蓉) 
     古代纸质衣物与僧伽生活考释(夏金华) 
     权利与经界——兼论儒家视野中的人权思想(张志宏) 
     《庄子》 寓言正义(张朋) 
     论刘蕺山对朱子学的继承、 批评与会通(张锦枝) 
     “吾之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新诠——中古佛道论辩语境中的“老君身体”(白照杰) 
     智慧的实践之维与哲学史的写法——对冯契哲学思想的一点分析(鲍文欣) 
     礼的“义”“仪” 关系之辨(刘舫)   外国哲学
     关于哲学的开端问题(俞宣孟) 
     笛卡尔的两条身心联结原则——论《灵魂的激情》 之转变(施璇) 
     成形与教化——埃克哈特论“神人合一”(鲍永玲) 
     论精神分裂症中的知觉障碍与思维障碍——一种理性现象学的分析尝试(钱立卿) 
     论黑格尔对“应当”概念的批判与重述(高桦)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三重批判(石永泽) 
     信仰之思: 舍勒宗教的本质现象学溯源(韦海波) 
     批判与超越: 两种功利主义的评析(肖志珂)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 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陆晓禾) 
     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方松华)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我意识(程伟礼) 
     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及其悖论(赵司空) 
     当代都市社会语境中的正义转向与规范重构——一种空间正义构成维度的反思(任政) 
     开放的地方性何以可能——曼纽尔·卡斯特论“全球性城市”(闫婧) 
     黑格尔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薛丹妮) 
     论作为社会理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从思想轨迹的角度(牛婷婷)   科学技术哲学
     当代知识论: 出场路径及其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周昌忠) 
     “熟练应对” 的哲学意义(成素梅) 
     浮士德精神与西方科技文化(吴晓江) 
     科学革命: 一种流行的人文神话(赵克) 
     技术哲学经验重建的内在逻辑——基于 SST 的视角(郑晓松) 
     赛博格分叉与 N. 维纳的信息论生命观(计海庆) 
     对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研究范式的哲学研究(戴潘) 
     证据还是文化? ——由韦伯探测引力波实验引发的三场争论(张帆) 
     伦理学
     把握科技与伦理的平衡——和干细胞专家讨论几个问题(沈铭贤) 
     阿奎那德性伦理学的认知基础及其当代意义(赵琦) 
     从批判到对话: 英语世界关于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张琳) 
     “回归自然” ——论尼采的道德自然主义(韩王韦) 
     康德“恶魔的共和国” 诠解(汪志坚)
     天国、 俗世与主权者——霍布斯上帝观念之考察(丁毅超) 
     美 学
     循着中国历史必然性的新木刻——写于《新中国的木刻》 出版 60 周年(陈超南) 
     古典园林的守护者和复兴者——怀念陈从周先生(刘天华) 
     生命美育论(姚全兴)  
  • 内容简介:
    本文集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的纪念论文集。文集主编为方松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所的学者们用自己Z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纪念哲学研究所的六十华诞。这些论文来自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与伦理学六大领域。既收入中国与西方哲学经典问题的研究,又涉及中西哲学的比较,还包括技术发展带来的科学哲学与伦理学前沿问题。中国哲学部分收入了对庄子、朱熹、刘宗周等哲学家的主要论题的研究,也涉及佛道论辩史、中西哲学比较等问题。西方哲学部分则涵盖了对埃克哈特、笛卡尔、黑格尔与尼采等哲学家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问题的关联。科学哲学、伦理学与美学部分的作品除了经典哲学问题的研究,也着眼于解决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哲学问题与伦理问题。  
  • 作者简介:
    方松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历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所务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现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委党校、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客座教授等。著有《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庙堂余音——近现代先秦儒家研究》、《现代多元学术思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合著)、《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等作品。
  • 目录:
    序: 呼唤中国学术的原创时代(方松华) 
     中国哲学
     朱熹《周易》 研究得失论(周山) 
     间性——中国哲学的开端(商戈令) 
     修养: 中国哲学的道路(何锡蓉) 
     古代纸质衣物与僧伽生活考释(夏金华) 
     权利与经界——兼论儒家视野中的人权思想(张志宏) 
     《庄子》 寓言正义(张朋) 
     论刘蕺山对朱子学的继承、 批评与会通(张锦枝) 
     “吾之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新诠——中古佛道论辩语境中的“老君身体”(白照杰) 
     智慧的实践之维与哲学史的写法——对冯契哲学思想的一点分析(鲍文欣) 
     礼的“义”“仪” 关系之辨(刘舫)   外国哲学
     关于哲学的开端问题(俞宣孟) 
     笛卡尔的两条身心联结原则——论《灵魂的激情》 之转变(施璇) 
     成形与教化——埃克哈特论“神人合一”(鲍永玲) 
     论精神分裂症中的知觉障碍与思维障碍——一种理性现象学的分析尝试(钱立卿) 
     论黑格尔对“应当”概念的批判与重述(高桦)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三重批判(石永泽) 
     信仰之思: 舍勒宗教的本质现象学溯源(韦海波) 
     批判与超越: 两种功利主义的评析(肖志珂)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 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陆晓禾) 
     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方松华)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我意识(程伟礼) 
     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及其悖论(赵司空) 
     当代都市社会语境中的正义转向与规范重构——一种空间正义构成维度的反思(任政) 
     开放的地方性何以可能——曼纽尔·卡斯特论“全球性城市”(闫婧) 
     黑格尔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薛丹妮) 
     论作为社会理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从思想轨迹的角度(牛婷婷)   科学技术哲学
     当代知识论: 出场路径及其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周昌忠) 
     “熟练应对” 的哲学意义(成素梅) 
     浮士德精神与西方科技文化(吴晓江) 
     科学革命: 一种流行的人文神话(赵克) 
     技术哲学经验重建的内在逻辑——基于 SST 的视角(郑晓松) 
     赛博格分叉与 N. 维纳的信息论生命观(计海庆) 
     对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研究范式的哲学研究(戴潘) 
     证据还是文化? ——由韦伯探测引力波实验引发的三场争论(张帆) 
     伦理学
     把握科技与伦理的平衡——和干细胞专家讨论几个问题(沈铭贤) 
     阿奎那德性伦理学的认知基础及其当代意义(赵琦) 
     从批判到对话: 英语世界关于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张琳) 
     “回归自然” ——论尼采的道德自然主义(韩王韦) 
     康德“恶魔的共和国” 诠解(汪志坚)
     天国、 俗世与主权者——霍布斯上帝观念之考察(丁毅超) 
     美 学
     循着中国历史必然性的新木刻——写于《新中国的木刻》 出版 60 周年(陈超南) 
     古典园林的守护者和复兴者——怀念陈从周先生(刘天华) 
     生命美育论(姚全兴)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论
方松华;吴晓江;马丽雅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中国马克思主义百年学术史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专题研究丛书)
方松华;陈祥勤;潘乐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丛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及其建设方略研究
方松华、马丽雅 著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
方松华 著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方松华、姜佑福、陈祥勤 著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
方松华 著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血色赌石
方松华 著
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风云大武汉
方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