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03
版次: 1
ISBN: 9787108072979
定价: 79.00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分类: 社会文化
504人买过
  •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田晓菲,1971年生于哈尔滨,在天津长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哈佛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文学和文化、书籍史及比较文学。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2004)、《赭城》(2006)、《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2007)、《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2011)、《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2021)等。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合编《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并执笔其中部分章节。2012 年度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 引 言

    章 梁武帝的统治

    登基之前的岁月

    想象的族谱

    梁朝的政治文化

    “皇帝菩萨”

    后的岁月

    第二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上):经营文本

    文本生产与传播

    书籍收藏与分类

    文学与学术活动

    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下):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

    “文化贵族”的兴起

    文学家族

    虚构的对立

    萧统和萧纲:个案研究

    梁代的文学口味

    第四章 “余事”之乐:宫体诗及其对“经典化”的抵制

    刘勰的焦虑

    博 弈

    体痈:关于徐摛

    北人的裁决

    “主义”的陷阱: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

    春花飘落始自何时?

    断桥与六尘

    第五章 幻与照:六世纪新兴的观照诗学

    蜡烛小传

    梁前关于灯烛的诗文

    洞察现象界的真谛:佛教的“观照”

    观照的诗学

    水,火,风:体验幻象

    烛光下的棋盘

    第六章 明夷:皇子诗人萧纲

    少年时代

    年轻的雍州刺史

    人生的转折点

    春宫岁月

    感知与再现

    末 年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南北之争

    征服者的文学观

    想象北方:边塞诗的诞生

    造作的雄健:“北朝”乐府

    采莲:建构“江南”

    表演女性:吴声与西曲

    第八章 分道扬镳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一:颜之推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二:沈炯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三:庾信

    尾声之一:杨柳歌

    尾声之二:真正的结局

    结语/ 劫余:梁朝形象的浪漫化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 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于哈尔滨,在天津长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哈佛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文学和文化、书籍史及比较文学。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2004)、《赭城》(2006)、《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2007)、《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2011)、《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2021)等。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合编《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并执笔其中部分章节。2012 年度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
  • 目录:
    引 言

    章 梁武帝的统治

    登基之前的岁月

    想象的族谱

    梁朝的政治文化

    “皇帝菩萨”

    后的岁月

    第二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上):经营文本

    文本生产与传播

    书籍收藏与分类

    文学与学术活动

    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下):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

    “文化贵族”的兴起

    文学家族

    虚构的对立

    萧统和萧纲:个案研究

    梁代的文学口味

    第四章 “余事”之乐:宫体诗及其对“经典化”的抵制

    刘勰的焦虑

    博 弈

    体痈:关于徐摛

    北人的裁决

    “主义”的陷阱: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

    春花飘落始自何时?

    断桥与六尘

    第五章 幻与照:六世纪新兴的观照诗学

    蜡烛小传

    梁前关于灯烛的诗文

    洞察现象界的真谛:佛教的“观照”

    观照的诗学

    水,火,风:体验幻象

    烛光下的棋盘

    第六章 明夷:皇子诗人萧纲

    少年时代

    年轻的雍州刺史

    人生的转折点

    春宫岁月

    感知与再现

    末 年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南北之争

    征服者的文学观

    想象北方:边塞诗的诞生

    造作的雄健:“北朝”乐府

    采莲:建构“江南”

    表演女性:吴声与西曲

    第八章 分道扬镳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一:颜之推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二:沈炯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三:庾信

    尾声之一:杨柳歌

    尾声之二:真正的结局

    结语/ 劫余:梁朝形象的浪漫化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