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20-06
版次: 1
ISBN: 9787520163231
定价: 15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44页
字数: 380千字
分类: 历史
14人买过
  • 本书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共同主办的“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庆贺杨国桢教授80华诞的论文集。*部分是“大会演讲”,收录37位学者在大会上的现场发言;第二部分是“‘海洋与中国研究’新书首发式”,收录三位学者对杨国桢教授新近主编的“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特点的总结与推介。第三部分“学术述评”,收录杨国桢教授的博士生撰写的2019年海洋与中国研究述评。第四部分“活动纪事”,收录25位作者关于本次大会从筹备到闭幕的点点滴滴的回忆。第五部分“学术忆往”,收录了16位学者回忆与杨国桢教授数十年来的交往历程。 陈春声,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历史学会会长。郑振满,历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区域社会史与社会调查。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 主旨演讲



    在“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张彦/3



    构建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 陈春声/7



    开海洋史研究之先声



      ——贺杨国桢教授八十大寿 张海鹏/10



    本地、区域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海洋史 王国斌/15



    关于中国海洋史的理论思考



      ——兼贺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 李国强/19



    为学者寿 赵世瑜/23



    海洋史研究与海关资料研究 滨下武志/25



    杨国桢教授对中国海洋史研究的贡献 包乐史/28



    海洋中国制度框架的古今之变 苏基朗/31



    缘结一片海情寄万卷书 金昌庆/34



    16~18世纪的中国海洋贸易组织与地方精英 吉浦罗/36



    19世纪香港的海港城市 科大卫/39



    偶遇与再见:我与杨国桢、翁丽芳老师 吴小安/42



    杏坛开风气,海国气象新



      ——杨国桢先生八秩华诞感言 李庆新/52



    对于明清时期中国朝贡体系的历史反思 陈支平/57



    海洋亚洲的制度化基础



      ——以侨批贸易为中心 刘宏/59



    《马尼拉手稿》与福建海商 钱江/63



    中国海洋史的发凡起例 汪征鲁/67



    从“官督洋办”到“公益法人” 龙登高/73



    19世纪中朝贸易的一个侧面



      ——《燕行事例》抄本研究 王振忠/77



    “大人物与小人物” 程美宝/80



    杨国桢老师研究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的贡献



      ——阅读《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的一点体会 范金民/84



    湾区、港口与城市——上海与海洋 苏智良/88



    舶商与私贩



      ——《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的贸易史解读 黄纯艳/93



    杨国桢教授《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读后二题



      ——写于杨国桢教授八十诞辰之际 常建华/96



    为了海洋和平与海洋治理 庞中英/100



    教诲如甘霖润泽我平生 罗一星/104



    杨先生的国家情怀与学术耕耘 陈尚胜/108



    海洋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黎志刚/111



    1689年长崎唐人屋敷(唐人坊)的设立 白蒂/114



    乾隆年间棉花进口危机 松浦章/119



    清末汕头通商口岸与跨国贸易网络



      ——以英国领事报告为中心 蔡志祥/121



    闽南祠庙碑铭中的国际网络 郑振满/124



    推动海洋研究,沟通中国与世界 隋福民/129



    杨国桢老师和清史传记编撰 潘振平/132



    为杨国桢老师八十华诞献礼 陈锋/135



    杨国桢教授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 刘进宝/138



    “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推介 邱少华/142



    用“科际整合”方法构建海洋空间体系 高朝君/146



    万顷纵我一苇如 陈东有/149



    活动纪事



    十年后再聚首 王日根/155



    会议筹办历程 见识无常人生 陈瑶/157



    筹办联络在海外 陈博翼/162



    真心、齐心、用心 张侃/165



    西服定制背后的故事 潘茹红/170



    生日宴侧记 王日根/172



    远方的祝福 宋怡明/175



    晓宁师姐促成了我的厦门之行 吕淑梅/176



    拜望恩师杨国桢教授 曾少聪/178



    鹭岛再聚忆师恩 罗一星/182



    拉家带口去赴约 张雅娟/184



    风雨无阻 感恩业师 刘正刚/194



    漫步 谢湜/196



    敬畏学问 敬畏大师 倪月菊/199



    我与松浦章教授不期而遇 王荣国/201



    杨家将,全家福 陈东有/203



    难忘三幕场景 林枫/207



    有缘来相聚 于运全/210



    并不斑驳的记忆 李长弓/217



    己亥年祭拜师母小记 杨强/222



    祭拜师母 张连银/223



    车到山前必有路 刘璐璐/226



    感动瞬间铭记永远 黄顺力/227



    第二次合影 史伟/229



    时光·拾光 李冰/232



    由附庸而为大国 蓝达居/235



    学术忆往



    1983~1985年与杨国桢先生学习交流的报告 森正夫/241



    杨国桢教授对海外学者的长期影响



      ——以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例 步德茂/254



    自山而海:杨国桢先生的学术理路 赵世瑜/266



    中国海洋文明史学术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李国强/281



    中国海洋文明研究的里程碑式著述 范金民/288



    从海洋寻找历史:中国海洋文明研究新思维 苏智良 李玉铭/293



    张夑《东西洋考》与岭南海洋文化 章文钦/304



    从林则徐到海洋史:杨国桢教授的海洋情怀 方志远/336



    地域社会研究的海洋视角



      ——从地缘社会中寻找流动的历史 刘志伟/341



    师恩浩荡,永难忘怀



      ——杨国桢先生悉心关怀和指导我三十年成长记 卞利/359



    薪火:中国海洋史学的发展历程 王小东/366



    发展中国海洋史学构建中国海洋话语体系



      ——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杨国桢教授 徐鑫/379



    海洋史学与“一带一路”——访杨国桢教授 朱勤滨/384



    以学术创新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评“中国海洋空间丛书” 赵红强/394



    2019年海洋与中国研究述评 于帅/398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共同主办的“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庆贺杨国桢教授80华诞的论文集。*部分是“大会演讲”,收录37位学者在大会上的现场发言;第二部分是“‘海洋与中国研究’新书首发式”,收录三位学者对杨国桢教授新近主编的“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特点的总结与推介。第三部分“学术述评”,收录杨国桢教授的博士生撰写的2019年海洋与中国研究述评。第四部分“活动纪事”,收录25位作者关于本次大会从筹备到闭幕的点点滴滴的回忆。第五部分“学术忆往”,收录了16位学者回忆与杨国桢教授数十年来的交往历程。
  • 作者简介:
    陈春声,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历史学会会长。郑振满,历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区域社会史与社会调查。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
  • 目录:
    主旨演讲



    在“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张彦/3



    构建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 陈春声/7



    开海洋史研究之先声



      ——贺杨国桢教授八十大寿 张海鹏/10



    本地、区域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海洋史 王国斌/15



    关于中国海洋史的理论思考



      ——兼贺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 李国强/19



    为学者寿 赵世瑜/23



    海洋史研究与海关资料研究 滨下武志/25



    杨国桢教授对中国海洋史研究的贡献 包乐史/28



    海洋中国制度框架的古今之变 苏基朗/31



    缘结一片海情寄万卷书 金昌庆/34



    16~18世纪的中国海洋贸易组织与地方精英 吉浦罗/36



    19世纪香港的海港城市 科大卫/39



    偶遇与再见:我与杨国桢、翁丽芳老师 吴小安/42



    杏坛开风气,海国气象新



      ——杨国桢先生八秩华诞感言 李庆新/52



    对于明清时期中国朝贡体系的历史反思 陈支平/57



    海洋亚洲的制度化基础



      ——以侨批贸易为中心 刘宏/59



    《马尼拉手稿》与福建海商 钱江/63



    中国海洋史的发凡起例 汪征鲁/67



    从“官督洋办”到“公益法人” 龙登高/73



    19世纪中朝贸易的一个侧面



      ——《燕行事例》抄本研究 王振忠/77



    “大人物与小人物” 程美宝/80



    杨国桢老师研究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的贡献



      ——阅读《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的一点体会 范金民/84



    湾区、港口与城市——上海与海洋 苏智良/88



    舶商与私贩



      ——《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的贸易史解读 黄纯艳/93



    杨国桢教授《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读后二题



      ——写于杨国桢教授八十诞辰之际 常建华/96



    为了海洋和平与海洋治理 庞中英/100



    教诲如甘霖润泽我平生 罗一星/104



    杨先生的国家情怀与学术耕耘 陈尚胜/108



    海洋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黎志刚/111



    1689年长崎唐人屋敷(唐人坊)的设立 白蒂/114



    乾隆年间棉花进口危机 松浦章/119



    清末汕头通商口岸与跨国贸易网络



      ——以英国领事报告为中心 蔡志祥/121



    闽南祠庙碑铭中的国际网络 郑振满/124



    推动海洋研究,沟通中国与世界 隋福民/129



    杨国桢老师和清史传记编撰 潘振平/132



    为杨国桢老师八十华诞献礼 陈锋/135



    杨国桢教授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 刘进宝/138



    “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推介 邱少华/142



    用“科际整合”方法构建海洋空间体系 高朝君/146



    万顷纵我一苇如 陈东有/149



    活动纪事



    十年后再聚首 王日根/155



    会议筹办历程 见识无常人生 陈瑶/157



    筹办联络在海外 陈博翼/162



    真心、齐心、用心 张侃/165



    西服定制背后的故事 潘茹红/170



    生日宴侧记 王日根/172



    远方的祝福 宋怡明/175



    晓宁师姐促成了我的厦门之行 吕淑梅/176



    拜望恩师杨国桢教授 曾少聪/178



    鹭岛再聚忆师恩 罗一星/182



    拉家带口去赴约 张雅娟/184



    风雨无阻 感恩业师 刘正刚/194



    漫步 谢湜/196



    敬畏学问 敬畏大师 倪月菊/199



    我与松浦章教授不期而遇 王荣国/201



    杨家将,全家福 陈东有/203



    难忘三幕场景 林枫/207



    有缘来相聚 于运全/210



    并不斑驳的记忆 李长弓/217



    己亥年祭拜师母小记 杨强/222



    祭拜师母 张连银/223



    车到山前必有路 刘璐璐/226



    感动瞬间铭记永远 黄顺力/227



    第二次合影 史伟/229



    时光·拾光 李冰/232



    由附庸而为大国 蓝达居/235



    学术忆往



    1983~1985年与杨国桢先生学习交流的报告 森正夫/241



    杨国桢教授对海外学者的长期影响



      ——以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例 步德茂/254



    自山而海:杨国桢先生的学术理路 赵世瑜/266



    中国海洋文明史学术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李国强/281



    中国海洋文明研究的里程碑式著述 范金民/288



    从海洋寻找历史:中国海洋文明研究新思维 苏智良 李玉铭/293



    张夑《东西洋考》与岭南海洋文化 章文钦/304



    从林则徐到海洋史:杨国桢教授的海洋情怀 方志远/336



    地域社会研究的海洋视角



      ——从地缘社会中寻找流动的历史 刘志伟/341



    师恩浩荡,永难忘怀



      ——杨国桢先生悉心关怀和指导我三十年成长记 卞利/359



    薪火:中国海洋史学的发展历程 王小东/366



    发展中国海洋史学构建中国海洋话语体系



      ——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杨国桢教授 徐鑫/379



    海洋史学与“一带一路”——访杨国桢教授 朱勤滨/384



    以学术创新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评“中国海洋空间丛书” 赵红强/394



    2019年海洋与中国研究述评 于帅/398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犹存:李国涛先生纪念文集
鲁顺民 编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回响600年——钓鱼岛之歌
张秋铧 著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依旧:有关一座年轻城市的青春记忆
吴启泰 著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入梦来(星火燎原·原创红色少年小说系列)
徐小泓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椰风逐梦来
陈华清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依旧
曾涛 著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泉韵:武兆鹏文集(套装全十册)
武兆鹏 著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人面
张曼菱 著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
莫冲海 著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过后--教育管理沉思录
赵素文 著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神曲:海洋神话与海洋传说
曲实强 编;舟欲行
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涛声——自说自画
陆涛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