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社会学的论理

地域社会学的论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06
版次: 1
ISBN: 9787520365260
定价: 1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1页
字数: 412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5人买过
  •   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如果说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那么,从20世纪初期开始北美则通过城市一农村社会学等分支学科的建立推动了“学院社会学”的生成,而试图超出农村一城市空间之上的地域社会学的形成则应首推东亚。20世纪60年代以降,东亚兴起了以研究地域社会结构、集团构成以及人类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社会学,试图以实证的、实践的研究志向,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分野。
      《地域社会学的论理》在对战后东亚地域社会学进行总体回顾的基础上,深入探寻地域社会学发生的历史背景,并试图将单位地域社会、乡村过疏化、都市过密化等专题置于当下正在展开的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之中,通过专题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一个地域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田毅鹏,河南舞阳人,1963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79年至2002年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吉林大学政治学系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社会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城乡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近年来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东亚“新发展主义”研究》《“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与城市社区重建》等学术专著。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及变迁研究”“东亚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比较研究”等。 序言

    第一篇 地域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战后日本城乡“过密-过疏”问题研究为中心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地域力与社会重建――以日本阪神淡路地震为例
    地域衰退的发生及其治理之道
    “流动的公共性”――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公共性构造的转换
    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
    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

    第二篇 单位地域社会研究
    “典型单位制”的起源与形成
    “典型单位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制约
    单位社区精英的“资本”构成及其运作研究――以C市H社区为例
    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
    “后单位社会”基层社会治理及运行机制研究
    后单位社会背景下单位的“隐形在场”与基层社会治理
    转型期“单位意识”的批判及其转换
    城郊“村落单位化”的社会管理功能及其限度

    第三篇 乡村过疏-都市过密问题研究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村落社会原子化及其对策――以日本为例
    “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以日本东京为例
    “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盲点和误区

    第四篇 城市化与地域社会变迁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轿车文明对都市社会空间的重塑
    中产阶级郊区化与城市公共文化的衰落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城乡接合部“社会样态”的再探讨
    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
    城乡接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区感”与“故乡情结”
    老年群体与都市公共性构建
    城乡接合部“村落终结”体制性影响因素新探

    后记
  • 内容简介:
      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如果说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那么,从20世纪初期开始北美则通过城市一农村社会学等分支学科的建立推动了“学院社会学”的生成,而试图超出农村一城市空间之上的地域社会学的形成则应首推东亚。20世纪60年代以降,东亚兴起了以研究地域社会结构、集团构成以及人类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社会学,试图以实证的、实践的研究志向,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分野。
      《地域社会学的论理》在对战后东亚地域社会学进行总体回顾的基础上,深入探寻地域社会学发生的历史背景,并试图将单位地域社会、乡村过疏化、都市过密化等专题置于当下正在展开的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之中,通过专题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一个地域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 作者简介:
      田毅鹏,河南舞阳人,1963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79年至2002年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吉林大学政治学系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社会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城乡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近年来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东亚“新发展主义”研究》《“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与城市社区重建》等学术专著。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及变迁研究”“东亚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比较研究”等。
  •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地域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战后日本城乡“过密-过疏”问题研究为中心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地域力与社会重建――以日本阪神淡路地震为例
    地域衰退的发生及其治理之道
    “流动的公共性”――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公共性构造的转换
    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
    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

    第二篇 单位地域社会研究
    “典型单位制”的起源与形成
    “典型单位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制约
    单位社区精英的“资本”构成及其运作研究――以C市H社区为例
    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
    “后单位社会”基层社会治理及运行机制研究
    后单位社会背景下单位的“隐形在场”与基层社会治理
    转型期“单位意识”的批判及其转换
    城郊“村落单位化”的社会管理功能及其限度

    第三篇 乡村过疏-都市过密问题研究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村落社会原子化及其对策――以日本为例
    “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以日本东京为例
    “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盲点和误区

    第四篇 城市化与地域社会变迁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轿车文明对都市社会空间的重塑
    中产阶级郊区化与城市公共文化的衰落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城乡接合部“社会样态”的再探讨
    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
    城乡接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区感”与“故乡情结”
    老年群体与都市公共性构建
    城乡接合部“村落终结”体制性影响因素新探

    后记
查看详情
12